中國奴隸制揭密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中國奴隸制揭密,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奴隸制的秘密
大家從小就在教科書上面學習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是從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逐漸演變而成的。普遍的觀點都認為,在秦朝以前,中國是奴隸社會,從秦朝開始一直到近代,中國是封建制度,到了當代,就是社會主義制度。
按照常識,古代中國的奴隸制度是肯定存在的,也是每一個文明的必經之路,但是近年來,這種問題越來越具有爭議性了。首先存在爭議的是奴隸制度到底存不存在,其次就有了秦朝以后的中國社會制度到底是不是封建制度。
首先來討論一下關于秦朝以后是封建制度的說法,最早提出的是清朝末年的嚴復,不過這是嚴復通過對西方的翻譯得出來的。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大變革的時代,不破不立啊,于是就把屎盆子扣到了秦始皇頭上,估計秦始皇要哭了。但是西方的封建制度又跟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兩碼事,西方的封建制度,可以理解為“封邦建國”,他們的國王把全國的土地分給自己的兒子們親戚們,然后根據血緣關系授予頭銜,就是公侯伯子男的由來。讀到這里,大伙肯定想,這不就是中國的分封制度嘛!對...沒錯,這就是商周存在過的分封制,而從秦朝開始,國家開始實行的郡縣制,除了皇帝,其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種分封類型的金字塔已經被秦始皇鏟平了,這哪里是西方意義上的封建制度。再按照中國文字的理解“封建”,就是指周天子“封諸侯分天下”。
其實我就很不能理解郭沫若提出的“封建社會”,那會郭沫若為了符合時代潮流,就按照清朝末年土地緊張的緣故制作了一個新體系,即封建階級等于地主階級,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成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那時候魯迅都對郭沫若的這個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他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批判時也只說是帝制社會,都不用封建社會這類詞。尤其是陳獨秀提出的泛封建概念,那會陳獨秀推出了一個公式:封建=君主專制=20世紀前的2000年中國歷史=落后。
為啥陳獨秀提出這個概念?如此的反封建?因為那會陳獨秀留學日本,日本的反封建的思潮感染了陳獨秀,于是陳獨秀回國以后也就開始了反封建,但是那是反日本的封建啊!跟中國的封建有毛關系啊?生搬硬套來的東西再怎么中國化,也不是中國的東西。
后來由于政治需要,郭沫若的學說才走上了統(tǒng)治地位,從那以后,咱們的記憶里,封建社會就是貶義詞,一提到封建社會,就是農民跟地主的斗爭史。
再來說說秦朝以前的奴隸制度,按照“五段論”的理解,奴隸社會是指以奴隸制生產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但是目前為止,不管是史書上,還是考古發(fā)現(xiàn)中,都沒有證據直接證明中國存在過這種形式的社會制度。在夏商周的時候,中國確實存在很多的奴隸們,但是有奴隸存在跟奴隸制度又是兩碼事,根本不能混為一談。奴隸制度中的奴隸,是沒有人生自由的,也沒有正常的社會權力,奴隸主可以自由買賣奴隸,殺戮奴隸。但是奴隸制度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生產關系,即奴隸沒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所有創(chuàng)造的財富都歸奴隸主所有,整個社會財富就是靠奴隸創(chuàng)造的。
古希臘以商業(yè)為主的經濟,是造成奴隸社會的原因,但是古代的中國大家也知道,商業(yè)一直都被打壓,根本沒有形成所謂的奴隸制度,更多的是平民小農經濟,就算是秦朝以前,也有平民,都是自己耕作自己的土地,相反奴隸倒大多數都是從戰(zhàn)爭或者流民而來的。在資本主義的經濟中,有很強烈的奴隸經濟在里面,比如著名的三角黑奴交易就是典型的標志,殖民地又是奴隸經濟的一個標志。而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就繼承了古希臘的奴隸經濟成份在里面,前段時間山西出現(xiàn)的黑磚窯事件,就等同奴隸,這個也只會出現(xiàn)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當中。
但是反觀中國,即使是夏商周時期,奴隸都只是小范圍的存在,大多數奴隸都是給宮廷服務或者給家庭服務,根本就談不上社會生產的主要來源。那會的社會財富,主要還是靠平民產生。古希臘的時候,奴隸的比例占總人口的60%以上,而中國的這一比例,最高都達不到5%,而且大多數奴隸都是通過戰(zhàn)爭或者災害所產生的。
在西周的時候,中國存在過井田制,很多人都說這是奴隸制的證明。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過,在井田制下“公田”里勞作的人其實是以勞役的方式繳稅,換來貴族在軍事上的保護,到后來實物繳稅取代了勞役繳稅,井田制便結束了。這不恰恰說明中國歷史上其實并不存在奴隸社會?
中國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封建社會跟奴隸社會,理論是對現(xiàn)實的總結,而理論又對現(xiàn)實有指導作用,但是當理論與現(xiàn)實不符合的時候,我們就要反思我們的理論了。而對于國人對封建制度與奴隸制度的理解都是通過西方的理論以及歷史得來的,西方的理論也只是適用西方,超出了其作用范圍應用在中國就是削足適履了。但是現(xiàn)在的很多國人,都是在改變現(xiàn)實去適應理論,不光是對古代社會制度的認識,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覺得西方的東西先進,西方的東西好,就全盤照抄,但是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并不一定適應自己的需求。
知識拓展: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型期。
西周國人暴動(前841年)后,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朝的招呼,于是各諸侯國的國家管理模式逐漸開始分化,一些諸侯國中,開始嘗試減少奴隸人口的新模式。由于無人勤王,周王經常受到西戎(其實是華夏族同宗的古羌人一部)侵擾,且無力反擊,70年后,周王朝統(tǒng)治者周平王被迫向東遷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大動亂年代——春秋戰(zhàn)國開始了。春秋的大戰(zhàn)亂中,由于奴隸缺乏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各諸侯王無一例外地發(fā)現(xiàn),奴隸士兵的戰(zhàn)斗力遠遠低于“國人”(自由人,即后世所說的公民)士兵,于是很多國家開始大批解放奴隸,并因此得到實惠,而發(fā)展強大。而這一時期,農業(yè)技術和農業(yè)機具的發(fā)展,使得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更具有生命力。但是,春秋時期的“奴隸”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人群,該時期的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仍然是奴隸制為主。
至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基礎和人類文明程度,都決定了徹底消除“奴隸”這一人群的必然性,這一時期雖然多有反復,雖然各諸侯國差別巨大,但封建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畢竟已經確立,且成為社會主流。
事實上,“奴隸”這一人群的徹底消失是很晚的事情:漢朝時期,“奴隸”仍然是一個社會人群;南北朝時期奴隸制險些復辟,隋唐時常把一些少數民族全族歸為奴隸,如昆侖人;宋朝杜絕奴隸,元朝全國都是奴隸,明朝開始奴隸不再存世。自戰(zhàn)國后,“奴隸”為數極少,且不會對主流社會發(fā)生影響,更談不上制度。
猜你感興趣:
4.奴隸制產生原因
6.奴隸社會奴隸制度
中國奴隸制揭密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