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商隱《蟬》主要內(nèi)容
《蟬》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所作的一首五律詩,而且該詩表達了詩人雖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之志的情懷。如果你想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哦!
作品原文
蟬
本以高難飽⑴,徒勞恨費聲⑵。
五更疏欲斷⑶,一樹碧無情⑷。
薄宦梗猶泛⑸,故園蕪已平⑹。
煩君最相警⑺,我亦舉家清⑻。
詞句注釋
⑴以:因。薄宦:指官職卑微。高難飽:古人認為蟬棲于高處,餐風飲露,故說“高難飽”。
⑵恨費聲:因恨而連聲悲鳴。費,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疏欲斷:指蟬聲稀疏,接近斷絕。
?、缺蹋壕G。
?、杀』拢汗俾毐拔?。梗猶泛:典出《戰(zhàn)國策·齊策》: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⑹故園:對往日家園的稱呼,故鄉(xiāng)。蕪已平:荒草已經(jīng)平齊沒脛,覆蓋田地。蕪,荒草。平,指雜草長得齊平 。
⑺君:指蟬。警:提醒。
?、桃啵阂?。舉家清:全家清貧。舉,全。清,清貧,清高。
白話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作品簡介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后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jié),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zhuǎn)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tǒng)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名家點評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并馳。
《唐詩歸》:鐘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鐘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鐘云:自處不茍(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
《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錄》:首二句寫蟬之鳴,三四寫蟬之不鳴;“一樹碧無情”,真是追魂取氣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煩君”二字折出結(jié)句來,法老筆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詩善鳴集》:清絕。
《圍爐詩話》:義山《蟬》詩,絕不描寫用古,誠為杰作。
《唐音審體》: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一樹”句下)。
《唐詩成法》:三四流水對,言蟬聲忽斷忽續(xù),樹色一碧。五六說目前客況,開一筆,結(jié)方有力。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此以蟬自況也。蟬之自處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聲”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實無異于蟬。聽此聲聲相喚,豈欲以警我耶?不知我舉家清況已慣,毫無怨尤,不勞警得也。
猜你喜歡:
2.李商隱 夜雨寄北
唐代詩人李商隱《蟬》主要內(nèi)容
下一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籌筆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