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介紹
孔子與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師生關(guān)系,關(guān)于孔子與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與老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與老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眾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群“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群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脫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jié),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說重了,我沒有什么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簡陋,倒是可以閑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shù)?,看到老子的灑脫,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tài)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著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于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么我請問您,您所說的‘禮’,是根據(jù)什么而說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于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茍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為尷尬,后面也就沒有再繼續(xù)聊下去。
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
歷史上記載的“孔子問禮于老子”的事件很多,這也許并不是兩個偉人之間的對話了,而是兩種思想的對話,碰撞,交鋒。也有一說,說孔子問禮于老子,其實是向老子討教,孔子師承老子,才要多次與老子問答。
據(jù)史記載,孔子第一次問禮的時間是魯昭公七年,地點在巷黨。當時老子已經(jīng)離開周國,游歷各國。老子子到了魯國,為友人操辦喪事,因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隊伍,孔子認為不妥,而老子認為送死者上路,該趁著天明。
孔子第二次問禮是在公元前526年。魯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復(fù)原職,孔子的學識也大有長進,但是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識仍不夠豐富,因此決定向老子學習周禮。
前期的問禮,孔子都處在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此時的孔子,人生經(jīng)驗尚不豐富,思想也沒成熟,直到第三次問禮。
第三次問禮,老子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此時孔子四十歲??鬃酉氚褧鋬圆赜谥芡跏遥虼讼氚萃欣献?,老子拒絕了。老子認為所有大愛仁義,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自私。此時,老子與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根本的分歧。
第四次問禮,孔子已經(jīng)五十歲。老子的思想已經(jīng)超脫世間的束縛,而孔子依舊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老子認為,強求這個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運行或者改變,不如出世,看著這個世界改變,自己也跟著改變。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政治上和權(quán)術(shù)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yīng)該消極應(yīng)對敵國的戰(zhàn)爭,不應(yīng)該積極發(fā)動戰(zhàn)爭,最好的進攻是防御。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為當時處于戰(zhàn)爭時期,群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衛(wèi)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于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當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張遠遠超過上面所列舉的一些,所以說,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張已經(jīng)超過了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即使是拿到現(xiàn)在這個社會也依舊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難怪后世人會將老子神話,甚至連歷代皇帝也會特意去祭拜。
猜你喜歡:
6.孔子歷史故事
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介紹
上一篇:老子的老師是鴻鈞道人嗎
下一篇:思想家孔子的相關(guān)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