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的人品怎樣
馮友蘭,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并在我國的哲學界享有一定的地位,那么馮友蘭的人品如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馮友蘭的人品,希望對你有幫助。
馮友蘭的人品
馮友蘭,出生于20世紀初期,他一生之中經(jīng)歷了新舊中國的幾個關鍵時代,正是他的所作所為,被后世之人稱為是缺乏立場、缺乏節(jié)氣、諂媚無主張的文學之恥,具體依據(jù)有如下幾件事情。
第一,馮友蘭是出生于書香世家的,他的家族包括他自己一直信奉的都是儒教的。在國民黨尚未當政之時,馮友蘭曾經(jīng)書寫過兩篇文章,在這兩篇文章之中,有諷刺得罪國民黨之處,當蔣介石上臺后,馮友蘭自然是被劃分到了對立的立場,曾經(jīng)被捕又被釋放,釋放后的馮友蘭,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政治立場,迅速轉變著自己的思想,向國民黨靠攏,并以寫作明志,批判了自己曾經(jīng)信奉的孔丘之輩,并成功的加入了國民黨。
第二,國共兩黨相爭相斗幾十年,而后共產(chǎn)黨上位,馮友蘭因為輔助過國民黨,自然又被戴上了帽子,成為人民被排擠的對象。馮友蘭為了能夠撇清與國民黨的關系,逃避政治層面的懲罰,又再度書信給毛澤東,稱自己的思想錯誤,以后必將堅定自己的信念,嚴格遵守馬列主義。毛澤東對此回應只是希望馮友蘭能夠真切的反省自己的問題。
第三,在江青上臺的_時代,馮友蘭又再度扭轉政治立場,投靠江青之類。
從以上種種,均可以看出馮友蘭人品實在是粗鄙不堪,真是侮辱了他的學識。
馮友蘭的哲學思想
縱觀馮友蘭的所有文著,其大部分文學著作中,均闡述了一個中心思想,哲學就是求好之學。如何來解析這句話呢?求好的含義其實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其實是說明了哲學的作用,哲學的開展是圍繞著如何確定人生價值觀,確定人生理想這個中心來展開的。
在馮友蘭先生著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對他的哲學思想展開了更為詳盡、更為具體的描述,馮先生圍繞著人生哲學,將一生分為了四個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講述了哲學不能違背天理倫常,應該是大環(huán)境下的順勢而為,切不可逆流而上,這可以說是物質哲學,當將這個整體放入一個大環(huán)境之中,與天地能夠融入一體,這樣才能夠有精神層面,才能夠上升到馮友蘭的精神哲學,完成從物質哲學到精神哲學的轉變,這就是馮友蘭的哲學之道,物質是精神的基礎,但精神切不可脫離物質。
如果說以前人們提出的哲學總是帶有批判色彩的,那么馮友蘭的哲學思想一定是打破了這些常規(guī)學派的,打造了中國新派哲學,肯定了哲學中的功利,同時也提出了哲學中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馮友蘭認為萬事萬物皆應該順其自然,切不要因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強求,那樣很有可能將適得其反,與原定目標背道而馳,只有順著萬事萬物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獲。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類有了初步的覺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終目標,那么這樣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展開進行。如果失去了這個目標,就可能是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目標,在這個境界層面上,人類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對第二個境界的約束作用,雖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識中,仍然有對錯之分,仍然有可為和不可為的區(qū)別,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道德尺度,人們會在道德的范圍內去找尋目標,并且開展合乎道德的行為去完成目標。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這是最后的一個境界,也是最大的一個境界,除卻對自身、對社會、對道德層面的認識,人類的視野將隨之更為廣闊,在這個境界中,人類將圍繞著這個宇宙開展順應宇宙的發(fā)展行為。
馮友蘭先生的四個境界,是層層相扣,逐層遞進的,只有完成了上一個境界,才能開展下一個境界,如果四個境界全都能達到,那么可稱為圣賢之人也。
看了“馮友蘭的人品”的人還看了:
1.馮友蘭書法作品
4.馮友蘭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