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遷都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那么是從什么時候北京開始成為都城的?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朱棣為何遷都北京,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是“龍興之地”,根基穩(wěn)固
永樂帝認為,北平風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夢,而南京有鬼魂犯駕,風水對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經營20多年,基礎深厚,而南京則遍布前朝遺民,人心不穩(wěn),所以,還是回大本營北平為好。
2、北京是雄險之區(qū),位置重要
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當時的故元勢力,“控弦之士,不下百萬”,嚴重威脅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于北邊防務。
3、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
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貢,道里均勻,為聯(lián)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诤蛶祉搷u(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 位置,約略南北居中。那時候沒有汽車、飛機、高鐵,交通主要靠陸運和水運——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北京則為這條大運 河的起點。
4、北京是帝王之都,積淀豐厚
北京自遼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為帝都,已綿延400多年。北京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有大氣象,有帝王氣。所以,永樂帝遷都北京,從當時或從后來看,都是正確、重大的決策。
定都,對于一個政權、一個君王來說,是一件頭等大事。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成 了氣候,要決定都城,在鳳陽、金陵(今南京)、開封、洛陽、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間猶豫不決。一天,他讓群臣寫詩表示自己的意見。儒士鄧伯言獻詩說: “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這詩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鑾殿上拍案高聲朗讀這首詩,鄧伯言誤認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當堂嚇得昏 死,被抬出東華門時才蘇醒過來。
遷都,也同樣是驚心動魄的。歷來遷都,都極艱難,前朝經驗,歷歷在目。北魏孝文帝以爭戰(zhàn)為名,脅迫貴族從大同遷都洛陽;金海陵王也是毀掉上京(今哈爾 濱市阿城區(qū)),逼迫貴族遷到中都(今北京);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八大貝勒反對,他獨自行動,諸貝勒們看老爺子走了,也只好跟著走。
從決意遷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經過了18年。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朱棣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熾在 南京監(jiān)國。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爾后,朱棣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從永樂十九年 (1421年)正月初一開始,北京繼元大都之后,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5.抑制南人,平衡南北雙方實力
朱棣打進南京是殺了不少的人,但是在朝堂之上還有很多南方派系的官僚,如果長此居于南方,必然導致派系勢力的做大,因此遷都北平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擊南方派的氣焰,平衡派系勢力。
6.朱棣尚武,遷都北京有利威懾蒙古
朱棣尚武很多都知道,但是到底朱棣是多尚武呢?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派出大將朱能出征安南(今越南),滅胡氏,改安南為布政司。
朱棣放棄太祖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術,變守為攻,主動打擊蒙古,分別與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出征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敢進犯。最后于永樂二十二年駕崩于榆木川的行軍大營里。
7.靖難之役使朱棣失去南方民心
“靖難之役”是叔叔造侄子的反,和玄武門之變無異。為了鞏固地位,朱棣在打下南京后對建文帝的大臣進行殘酷的屠殺,是謂“瓜蔓抄”,同事嘉獎“靖難”功臣。這樣的屠殺與封賞雖然震懾了建文帝的人,同時也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擁戴。加上常年在北平生活,不適應南京的生活。建文帝也隨時可能回來,自己隨時可能會完蛋,同事北方蒙古還不老實,這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朱棣盡快遷都回到熟悉的北方。
遷都北京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遷都北京有利于鞏固對北方的統(tǒng)治
自古中原王朝面臨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襲,明朝初年,不甘失敗的蒙古貴族經常派大股騎兵南下到明朝邊境地帶騷擾和掠奪,邊民們經常被洗劫一空甚至殺害。北京離當時的蒙古邊境也不足兩三百公里,在此建都可以帶來大量駐軍對鞏固邊防是有很大的好處,天子都親臨前線了,軍民哪有不積極相應的啊,所以明朝又叫“天子戍邊”。
二、遷都北京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
首都既是經濟、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北方少數(shù)民族眾多,遷都北京后將漢民族先進的文化帶到了與少數(shù)民族交流的最前端,在交通很不發(fā)達的過去,較小的距離更能拉近各國文化的交流,當時北京的街頭就能見到朝鮮族、蒙古族、契丹族、女真人、波斯人等的身影,他們以文會友、揮毫潑墨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藝,也大大的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
三、遷都北京有利于促進民族的融合
北方少數(shù)民族眾多,而大多還是過著游牧生活,他們的生產力是相當?shù)拖碌?,遷都北京后將中原王朝最先進的農耕技術、紡織技術等帶到了最北邊。少數(shù)民族也能更容易接觸到漢族先進的技術,他們學習漢族人蓋房子、種地拋棄了以前居無定所的生活,慢慢的融合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去。
四、遷都北京奠定了北京的歷史地位
明朝遷都北京后,奠定了以后600多年的政治格局,更是奠定了北京的歷史地位。如果朱棣沒有遷都北京,也就在北京看不到今天的故宮、天壇、頤和園、十三陵等一系列古跡,北京也就沒有明朝歷史和滿清文化,也就不會是今天中華人們共和國的首都了,最大可能只是今天的一個直轄市而已。
遷都北京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一、遷都北京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行政中心隨著經濟中心的東移、南下也出現(xiàn)了東移和南下。一次是在唐朝以后,政治中心從原來的長安、洛陽一帶東進到了開封;另一次是在北宋以后,就以杭州、南京一帶。江南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明朝的主要經濟帶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也是明朝的糧食主產區(qū)。朱棣遷都北京后,政治中心遠離了經濟中心,在交通及不發(fā)達的明朝,每年供給京師的糧食等只能靠漕運運到北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花費在漕運上,明朝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量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有時都滿足不了大量通航的要求,特別是遇到旱災,以保證漕運的暢通京杭大運河兩岸的人們都不能引水澆灌。
二、遷都北京不利于明朝及后來清朝的國家安全
由于北京遠離內陸距離沿海較近,以前的朝代又無海防意識。隨著18世紀殖民主義的興起,來自海上的威脅與日俱增,北京距離海岸線很近,很容易暴露在敵人的堅船利炮下,首都隨時又被攻陷的危險。后來的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等都是從天津上岸,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打到北京了,才有后來咸豐郁死承德避暑山莊、慈禧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
無論什么原因,朱棣遷都北京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遷都北京總體優(yōu)勢還是遠大于劣勢,在很多方面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
猜你感興趣:
1.朱棣為什么要選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