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是什么
青銅器鑄造工藝發(fā)展了千余年,到了東周時期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鑄造經(jīng)驗(yàn)。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是什么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guān)于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歡迎閱讀!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
第一種說法:二里頭說 銅是人類認(rèn)識并應(yīng)用最早的金屬之一。我國是最早使用銅器的國家之一。到目前為止,被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出自新石器時代后期,相當(dāng)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遺址中。在商代早期遺址中出土了較大型的青銅器。(取自初中教材) 在燦爛輝煌的青銅器群中,1975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長流爵,為商代早期遺物,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青銅器。
長流爵是古代飲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長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師縣文管會。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細(xì)長,流近口處有菌狀短柱兩個,腰部的一面有寬1.2厘米的凹線,兩線間橫列裝飾5個乳釘,胎壁較簿,器表粗糙,紋飾簡單,確為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特點(diǎn)。(河南旅游局供稿)
第二種說法:馬家窯 在甘肅東鄉(xiāng)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屬于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保存完整,這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非容器:馬家窯文化青銅刀,距今5000多年
容器:二里頭文化第三期青銅爵,距今3800年左右
青銅器的主要分類
食器
鼎相當(dāng)于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dāng)于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簋(guǐ)銅器銘文作“毀”,相當(dāng)于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簠(fǔ) 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在古器物學(xué)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jīng)籍中稱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huán)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酒器
爵, 飲酒器。相當(dāng)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禮記·禮器》中稱:”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商周之際發(fā)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開始衰落。
《考工記·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說,角與爵之容量為四與一之比。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只是流與尾同為尖狀。自宋以來,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為角。
斝(jiǎ)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ū)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
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yōu)美,紋飾繁復(fù)而華貴。
觶(zhì)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shù)有蓋。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cè)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jīng)》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í)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醬。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鑒 水器,形如現(xiàn)代的盆。有四種用途:(一)容水 ;(二)盛冰,《周禮》:“春始治鑒,凡外內(nèi)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三)沐浴;(四)鑒容照面,以后才為銅鏡所替代。鑒的制作在春秋戰(zhàn)國是最為盛行,當(dāng)時種、鼎、壺、鑒四器并稱。
樂器編鐃商朝時軍隊盛行樂器。呈圓片形,形制與鈸基本相同。
編鐘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面較大而薄,多為弧形,根部凹進(jìn),邊部稍作翹起。編镈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镈體趨向渾圓,形制與編鐘相似,但口部平齊。
兵器
鉞本是王者貴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權(quán)力的刑器和禮器。形狀像板斧、斧頭而較大。
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gòu)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qiáng),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fā)展而來。它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在戰(zhàn)國時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鉞,由于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shí)戰(zhàn)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quán)的象征。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jù)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qiáng)調(diào)華麗、美觀的特質(zhì),成為象征權(quán)力、象征威嚴(yán)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強(qiáng)調(diào)器物威嚴(yán)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shù)風(fēng)格完全一致。
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于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quán)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diǎn)。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從青銅器的社會功能進(jìn)行分類,把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禮器:商周奴隸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shù),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quán)、名位以及國威的標(biāo)志和象征。青銅禮器由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濃重的巫術(shù)色彩。
重器:單件鑄造的大型青銅器,其上鑄有銘文,專門用來記載某件大事,或頌揚(yáng)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銘文長的青銅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認(rèn)為人死亡而靈魂不滅,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隸主貴族盛行厚葬,將生前喜愛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均隨葬入墓。
青銅殉葬 禮囂一般由鼎,簋、豆、壺、弇(或盉)組成,等級不同的貴族用器數(shù)量都有規(guī)定。但這種明器不同于后世專門制作的殉葬用器,仍為禮器。
出土的知名鼎尊
鸮尊
鸮[xiāo]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于商代。鸮,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鸮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鸮的形象是古代藝術(shù)品經(jīng)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鑄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diǎn)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xì)。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鸮頸兩側(cè)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鸮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jié)合。尊口內(nèi)側(cè)有銘文“婦好”二字。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huán)帶狀的重環(huán)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xiàn)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nèi)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quán),著重申明未經(jīng)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yù)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yáng)。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國仿古工藝品及技術(shù)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洛陽粵鈺青銅器有限公司鑄造的高仿“毛公鼎”獲得唯一金獎。
龍虎尊
商器。原器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器高50.5厘米,口徑44.9厘米,重約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
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并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guān)于這一主題,有人認(rèn)為:在這里,"人"應(yīng)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xué)家則提出質(zhì)疑,他們認(rèn)為這應(yīng)該是在表現(xiàn)一種巫術(shù)主題。
青銅器在當(dāng)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yīng)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jì)實(shí)。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⒖谙碌娜撕芸赡芫褪俏讕?,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xiàn)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dāng)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lián)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6世紀(jì)至公元前11世紀(jì))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nóng)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fā)現(xiàn)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來據(jù)另一耳復(fù)制補(bǔ)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鑄。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dān)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cè)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xì)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shè)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chǎn)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jù)考古學(xué)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jìn)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jié)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羊父丁方鼎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寬17.1cm,重3.12kg。
鼎長方體,口沿外折,口上有雙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谙隆⒏共康乃慕羌白闵暇型估?,腹部中央飾勾連雷紋,左右及下方各飾三道乳釘紋,口下和足部飾獸面紋。
器內(nèi)壁上有銘文1行4字:
作父丁。羊。
銘文記:為父親丁做器。“羊”為族名。
猜你喜歡: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銅器是什么
上一篇:出土的青銅器都是什么顏色
下一篇:出土青銅器怎么除銹正確方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