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民間故事
“西安”之名稱,始于明代。那你知道西安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西安的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西安的民間故事:西安金線油塔傳說及來由
西安小吃代表品種,原名油塌。
相傳唐代丞相段文昌家里一個老女仆擅長制作此品。據(jù)北宋陶谷《清異錄》記述,段文昌對飲食極為講究。他曾自題其齋名為“練珍堂”。如果出行在外,便把為他做飯的處所叫“行珍館”。那位女仆在40多年里將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但能夠得到真?zhèn)鞯模挥?個女仆。民間傳說真正繼承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后來這種食品傳入市肆。唐代天授(690—692)年間,長安飲食市場就有這種油塌。據(jù)唐代張族《朝野僉載》記述,一位叫張衡的官員,從朝廷出來,路過街市,香氣撲鼻,下馬一看,原來是剛出爐的油塌,饞涎欲滴,便悄悄地買了油塌吃起來。及至清代末葉,文化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三原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面粉和用糧食喂養(yǎng)的生豬板油和網(wǎng)油。使油餅層次增多,并改“餅”狀為“塔”狀,改“烙”制為“蒸”制,名稱也相應地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20世紀30年代傳入古城西安,南院門第一市場福記飯館的馬振賢師傅首先得其真?zhèn)?。從那時起直到50年代初,盡管飯館地址遷移到西大街迎祥觀巷口,并改名為同福樓,但金線油塔卻一直是看家名點,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每天接待酒席不斷。由于油塔供不應求,顧客往往要事先來店“占號”(預約)。1979年,在陜西省飲食業(yè)風味食品展銷會上,金線油塔受到了中外觀眾的高度贊賞?,F(xiàn)已成為賓館、飯店接待外賓的上乘美點。
食時佐以蔥白、甜面醬,并與杏仁甜漿配合,松軟綿潤,油而不膩,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必需脂肪酸。別具風味。
西安的民間故事:古道下馬陵的傳說
在老西安,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南大街為什么短于其它三條大街。這里面有個傳說。這個傳說與下馬陵有關,與漢儒董仲舒有關,甚至與神話傳說里的董永有關。同時,在傳說里也揭示了明洪武年間秦王朱樉“不喜儒生儒術”的荒唐形徑。老西安民間的敘事體例里,往往在一個傳說里兼收并蓄地講敘幾個朝代的人物故事,以歷史典故相映相襯,逐漸逼進故事的核心。有些老西安民間傳說甚至從神話講起,然后自然通脫地扯出對歷史人物本真本份的是非評判。下馬陵的傳說,在老西安民間流傳了好幾百年時間,但依稀保存著老西安口傳敘述的特點。我很喜歡這種“敘事養(yǎng)題”的敘述方式,它有遠通近控的妙用,也有觸類旁通的功效,很合乎“講故事”的傳統(tǒng)敘述法則。在老西安民間,蘊藏著許許多多講故事的能手,他們可以把平常人物的平常事件,講敘出與神傳仙話的自然連系。
傳說西漢時期,書生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為財主當長工,苦度時日。董郎的正直與憨厚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遂私自下凡與他結成恩愛夫妻,并生下了一個聰明可愛的胖小子,起名董仲舒。后來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此事,盛怒之下,王母娘娘差遣天兵天將把七仙女強行押回天宮,留下董永父子在人間相依為命。董永由于思念妻子七仙女,再加上財主的盤剝與欺榨,身體日益衰弱,勉強把兒子董仲舒拉扯到十二歲,便一命身亡。無奈之下,幼小的董仲舒也以賣身葬父的形式,安葬了父親。還好,收買董仲舒的是一戶姓王的善良人家,王相公夫婦不但給他吃得飽、穿得暖,還供給他讀書。王家沒有兒子,就把董仲舒當親兒子養(yǎng)育,還專門聘請關中鴻儒教授董仲舒詩文。董仲舒天資聰敏,因而學習起來長進很快,不幾年就取得了功名。董仲舒對經(jīng)書、史書頗有研究,22歲就撰寫了《春秋公羊傳》等儒學名篇。學成之后,董仲舒來到長安,深得漢景帝喜愛,被提拔為博士。但由于竇太后喜好妖言惑眾之士,鄙薄儒術,因此董仲舒一直不被朝庭重用。
董仲舒為人剛正不阿,也不喜阿諛奉承,于是被奸邪小人所忌恨。但董仲舒深得城中學子敬重,因為他學識淵博,講學時理路通明、闡釋清晰,使學子一聽就懂。由于董仲舒的人品文問皆高,所以漢代的儒林學士也把他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對待。不久,漢景帝駕崩,兒子劉徹繼位。漢家江山進入了武帝時代。漢武帝聽說董仲舒才德兼?zhèn)?,便升他為江都相,并采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學治世思想。
次年,董仲舒以江山社稷為重,大膽揭露“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徹底得罪了朝庭的大批貴族。他們借口董仲舒寫的《災異記》一書有影射朝庭之意,把董仲舒投進了大牢,判了死罪。臨殺頭的時候,漢武帝才下詔赦免了董仲舒。自此,由于朝庭群小的嫉妒和饞言,董仲舒再也沒有被漢武帝重用。董仲舒退隱鄉(xiāng)野、歸志林泉,終日閉門著書,直到無疾而終。董仲舒自幼家貧,加上為官清廉,沒有絲毫產(chǎn)業(yè)和積蓄。董仲舒死后,儒生們才發(fā)現(xiàn),他窮得甚至連一口薄皮棺材都買不起。城里的漢儒及他的弟子們集資為董仲舒治喪。漢武帝得知此事后,倍受感動,更有感于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為漢家江山永固立下了“漢馬功勞”。所以,漢武帝親自為董仲舒踏斟墓地,選擇了秦代遺留下的“宜春苑”做為董仲舒的墓地,并在這里為董仲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在董仲舒墓前依漢家江山的祖治修建了董子祠,并詔告天下,董仲舒享百代香火。
一天,漢武帝出城狩獵,路經(jīng)董仲舒墓園時,出于對一代鴻儒的愛戴與尊敬,還離墓園有三十丈時,漢武帝就翻身下馬,凈心凈手,步履而過。隨行的大臣和護駕也都跟著漢武帝步行而過。從此,董仲舒墓園周圍的這塊土地,就被人們稱作“下馬陵”。并且形成了一種制度:凡過往的官員、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馬步行而過。
隋文帝建大興城和唐高祖建長安城時,都把“下馬陵”留在了城內??墒堑搅嗣鞒臅r候,朱元璋定都南京,封他的次子朱樉為“秦王”治關中。秦王重建長安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城。秦王推崇武治,不喜儒生,不尊儒術,所以下令縮短南城距離,把“下馬陵”驅逐出城。秦王動用了數(shù)十萬苦役修筑西安城,耗時整整十年的時間。誰知第二天秦王登城巡行,發(fā)現(xiàn)“下馬陵”和陵前的祠堂又“跑”到了城里。秦王大怒,下令砍了南城監(jiān)工,并傳令拆了南城重筑,一定要把“下馬陵”驅逐出城。于是工匠苦役們辛苦三年,總算把“下馬陵”隔在了城外。可誰知,第二天“下馬陵”又跑到了城里。秦王氣得吹胡子瞪眼,遂令工匠推倒重筑。這回把“下馬陵”拋出城數(shù)十丈之遙,而且隔了一道水深丈余的護城河。秦王看后不禁暗喜,心想:這下我看你怎么進城傳播儒術?選第二天秦王登城一看,“下馬陵”又進到了城里,光采依然,香火依然。秦王一氣一驚,不久便一命身亡,奔了黃泉。
西安城的南大街由于接連被“斬”了三次,所以南大街遠比東、西、北三條大街要短。雖然早已沒有儒生去給董仲舒敬供香火,但下馬陵依然還在城內,地名也依然叫“下馬陵”。
西安的民間故事:西安城墻的秘密和美麗傳說
西南城角保留風格
讀者從昨日的報道中,弄清了西安城門的數(shù)量,大家又關心起城墻結構來。西安城墻四角各城樓叫“角樓”,如果能夠繞城墻走完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惟獨城墻西南角是圓形的,其他三個城角則是方形的。這一點,相當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將此與風水聯(lián)系,猜測如此建筑結構是故意而為,可能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萬代。
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實為城墻轉角處突出墻體的實心臺,準確的名稱應該為“角臺”,其上的建筑為角樓。城角外形不同出現(xiàn)在明朝,圓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韓建修的“新城”角臺遺址。明代修繕唐代城墻時,朱元璋下令角臺向外擴張1/3,惟獨沒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墻角臺原貌。當然很多讀者又會問到,為何只有西南城角沒修繕,這里面可是有兩段傳說。
據(jù)說,西南城角處于地震帶上,只要角臺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現(xiàn)一次問題,最后沒辦法只能保留圓形。另一個傳說是,明代城墻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兒子和兒媳折磨,最終餓死在街頭。當?shù)馗改腹俚弥耸潞?,在西安城墻西南角臺附近,將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問斬。大家認為二人無德不孝,方形代表著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將此角樓改變形狀。
玄武門已蕩然無存
回首西安歷史,朝代頻繁更迭,有些歷史建筑在變化中留存,有些建筑卻永遠走出了人們的視線。張先生就對消亡的建筑很感興趣,他半年前從河北省石家莊來陜西工作,從那時候就開始尋找長安玄武門。“很小就知道玄武門之變,就想看到底什么樣子。到西安后問了許多當?shù)厝耍弥溟T已蕩然無存。但遺址現(xiàn)在哪個地方,都不知道。”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見駕,門官傳話護衛(wèi)留下只身前往。李建成一聽調轉馬頭,李世民搭弓一箭將其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恭一刀砍死。李淵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不知宮外到底發(fā)生何事。此時尉遲恭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被秦王殺了。李淵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月后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此事件被稱為“玄武門之變”。
西安歷史上有兩處玄武門,大明宮北門也叫玄武門,但并非“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玄武門之變”提到的玄武門是長安皇城的北大門,太極宮的正北門。由于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東遷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玄武門在戰(zhàn)爭中遭到損毀。據(jù)考,其位置應在今環(huán)城北路外華強路西側一帶。
城墻馬面共有93座
東西南北四面城墻上,都有不少突出的部分,許多讀者都問它是什么,古代到底有何功能?昨日,記者再次采訪了西安城墻景區(qū)管委會,城墻外側突出墻外的實心臺叫敵臺,也稱馬面、墻臺。
之所以稱為馬面,據(jù)說是明代將城墻修筑的這種結構,形象地認為是由98匹馬組成的軍陣,98座敵臺猶如昂首挺立的駿馬,所以將馬頭的位置叫做“馬面”。據(jù)記載明西安城墻上共98座敵臺,1982年實測只有91座,經(jīng)修復現(xiàn)有敵臺93座。每座敵臺相距120米,寬度為15-24米之間,向城墻外突出7米。
敵臺為增強城墻防守面,以利于守城而設置,使士兵作戰(zhàn)視野開闊,戰(zhàn)術運用靈活。敵臺上面修建有敵樓,也稱卡房、鋪房。清乾隆年間重修敵樓90座,1982年實測時敵樓無一存在。1986年至1989年,西安重新修建12座敵樓,其中南城墻7座,東城墻5座,恢復了明代城墻上敵樓的建筑形制。
猜你感興趣:
1.西安傳說故事
2.陜西民間傳說故事
3.西安的傳說故事
4.陜西民間故事
西安的民間故事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