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本地民間故事
溪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厚。那你知道辰溪本地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辰溪本地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辰溪本地民間故事篇【1】
大酉山為周穆王陵的所在地相傳,大酉山首開西周穆王在大酉山的二酉洞中藏書之先河。穆天子死后,葬于辰溪大酉山?!段臏Y閣欽定四庫全書·湖廣通志卷八十一之四十七》載:“周穆王陵在辰溪縣鐘鼓山。”鐘鼓山,系大酉山主峰,俗稱“羊牯垴”。狀若大鐘鼎立,故又名‘鐘山’,昔穆王藏書于城南大酉洞內(nèi),山崖壁立萬仞,臨江鼎立如鼓,故而又名‘鼓山’(今龜山)。”此二山合稱“鐘鼓山”。山中有洞,名鐘鼓洞。見《通志·卷十二》載:“鐘鼓洞在縣南,龜山石壁峭立,入數(shù)十步,二石懸焉,扣之作鐘鼓聲。”洞內(nèi)有明代哲學(xué)家、禮部尚書王守仁(又名王陽明)的石刻題詠:“見說水南多異跡,岸頭時有鐘鼓聲。” 在周穆王陵鐘鼓山的四周,有大酉山九峰鼎立。九峰中世傳有九**,**中藏有西周穆王的國史文書,古又稱“九丘”。見《唐孔穎達疏引·尚書志》載:“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皆聚此書也。”又見《辰溪縣志·卷之三十四·明太仆滿朝薦·丙寅春遍游大酉洞》云:“縱橫玉荀積三島,宛委煙衢徹九丘。”文化名山,由此可見一斑。
辰溪本地民間故事篇【2】
龜山為張果煉丹修道的古遺址。張果又名張果老,唐龍標(biāo)縣(今黔陽縣)人,出身于一個以放排撐船為生的貧寒家庭。其父死后,他隨母寄住于龍標(biāo)重陽溪村,是傳說中的“八道仙之一。” 張果老心地善良,以孝著名,他做事執(zhí)著,悟性極高。傳說他遵循仙翁指點,潛心在辰陽龜山大酉洞內(nèi)煉丹修道。由于癡迷與執(zhí)著,歷行數(shù)年寒來暑往,他終于修成正果。《辭?!份d:“唐玄宗時,召張果至京師,演示種種法術(shù),授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辰州府志》載:“丹山在南門外西,辰、沅交匯處,壁立萬仞。上有庵,窗欞映水,山碧風(fēng)清,頂有果老丹池。”《辰溪縣志·山川卷五》云:“唐時,張果老隱大酉山曾煉丹藥于此地,今煉丹池在丹山頭,故又名丹山。” 大酉觀位于大酉山麓,為我縣著名的道教場所。大酉觀始建年代不詳。據(jù)《清嘉慶一統(tǒng)志》載:“大酉觀在縣南大酉山下,明萬歷三十六年,知縣曹行健重建。”“國朝乾隆間邑人重修。”因歷史悠久,建筑工藝精細、考究,歷為過境官吏和文人墨客必游之地,于1983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辰溪古八景之一。
辰溪居住習(xí)俗
解放前,民間住房隨地形而建,房屋坐落雜亂無序。一般坐北朝南,集鎮(zhèn)住房臨街而建,前店后房。農(nóng)村住房多為三柱或五柱四扇三間木板瓦屋。中間為堂屋,已婚子女不得居住。兩端是臥房,為父母、或已婚長子的住所。左右或后面多搭配偏廈作火房或廚房用。草棚茅舍亦多為同樣造型。殷實戶喜建“四合院”或磚木結(jié)構(gòu)的“窨子屋”。解放后,城鄉(xiāng)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草棚茅舍甚少,多為四扇三間的木板瓦房或磚木結(jié)構(gòu)瓦房。近幾年來,始建水泥平頂或二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縣城一般多建樓房,造型多樣,結(jié)構(gòu)新穎。
行路習(xí)俗
解放前,人們外出行走時,講究長輩先行晚輩后行的禮節(jié)。婦女結(jié)婚,時興乘轎。出遠門時,有擇月選日之俗。正月初外出,選擇“雙日”(即偶數(shù)日,取好事成雙之意),還有“七不出,八不歸”之忌。平時外出,每月忌三日(即初五、十四、二十三日)。外出若第一個遇到女人或送葬人,認為是不祥之兆,當(dāng)日忌外出。船民年初第一次出航,在船頭置雄雞、鯉魚、豬頭,焚香燒紙,燃放鞭炮祭祀,祈求一帆風(fēng)順,全年平安。解放后,新娘改為步行,或騎自行車。偏僻鄉(xiāng)村過年時外出,少數(shù)人仍有“擇日”之俗。80年代,交通運輸除山區(qū)還有背負肩挑外,多數(shù)地方逐漸被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汽車取代。
猜你感興趣:
1.本地的民間故事
3.本地民間故事
4.中國民間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