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故事
潮汕泛指受潮汕文化影響的人文地理概念,自第一條潮汕鐵路開通之后盛名于世。那你知道潮汕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潮汕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潮汕民間故事 篇【1】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巖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里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于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筑亭游覽,并親手植下橡樹。后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yīng)遷建于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韓文公祠的建筑簡樸雅致,墻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nèi)分前后十進,并帶兩廊,后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nèi)石柱多刻對聯(lián),四壁環(huán)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jù)宋札部尚書王禮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棱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詞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潮汕民間故事 篇【2】
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chuàng)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jié)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并“創(chuàng)杰閣于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筑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shù)忍叵嗬^增筑,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shè)的規(guī)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亨”,并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guī)、林**、林會相繼增筑,至開禧二年(1206),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連結(jié)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jié)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guī)??涨暗?ldquo;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鉎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zhèn)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云:“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甘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
潮汕民間故事 篇【3】
鳳凰臺矗立于文濟橋南面的韓江沙洲上,建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沙洲原名老鴉洲,曠無人居。隆慶潮州知府侯必登經(jīng)過其地愛其幽雅,遂改稱為“鳳凰洲”,并建這十余丈高之石臺,命名為“鳳凰臺”。“鳳凰時雨”描寫的是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千變?nèi)f化的奇觀。每當天高氣爽,游人到此憑臺眺望,叵見碧空萬里,白云悠悠。選觀鳳凰群峰,綿亙不斷,高接云天;近眺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五城;穿橋南來的江水至臺邊分為二流,一如唐詩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象。每逢韓江水漲,洪流對著廣擠橋奔騰而來沖擊臺基,自浪飛濺,狀似朵朵雪花。待到水落沙平,南望遠近村落,炊煙縷縷,田野碧綠,果樹垂枝,一幅豐收的圖景。夏日登臺,又別有一番景致,清風習習,暑氣全消。在那乍晴乍雨的時書,江上奇景,千變?nèi)f化,有時薄雨疏疏,韓江水面輕煙淡淡,帆影遲遲;遠眺廣濟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巔,輕云渺渺。高樓聳立,賽似蓬萊仙山。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蕩,令人留連右返,心曠神怡。
猜你感興趣:
1.潮汕民間故事
2.揭陽民間故事
3.潮汕民間風水故事
4.潮汕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