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鮮都城
古朝鮮都城《山海經(jīng)》中 ,多處談到上古朝鮮半島的事物和情況 ,而明確標(biāo)出“朝鮮”二字者卻只有兩條 ,按袁珂先生 1995年的《山海經(jīng)校譯》本 ,今天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砹斯懦r都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朝鮮都城一:金城
慶州位于韓國曾是新羅王朝的首都[1] ,也是韓國古代文明的搖籃,現(xiàn)有人口28萬,是一座恬靜的城市。舉凡山地、溪谷,都有王陵、石塔、佛像、寺廟遺跡;不赴博物館探古,只游覽慶州古都,也就等于在探索古代燦爛文化的遺跡,故慶州有“無圍墻之博物館”之稱
慶州的底地下文物不僅遍布于市區(qū),臨近郊區(qū)也時有所見,而且仍進行考古發(fā)掘作業(yè)。慶州已被列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可謂是沒有圍墻的歷史文化博物館。[3] 慶州的街道每個角落都會看到古墳公園。其中被挖掘的天馬冢出土了10000多件古董,均由博物館收藏。在慶州處處可見眾多古跡:王陵,大墓,石碑,池塘,樓閣,亭子,十二生肖像,用石頭砌成的7世紀(jì)新羅王國的天文臺——瞻星臺,為旅游者所驚嘆,此外,還有佛國寺,石窟庵,芬皇寺塔,五陵以及普門湖游樂區(qū)等旅游景點。
古朝鮮都城二:開京
開京(朝鮮語: 개경),高麗王朝( 고려왕조)及以后朝鮮王朝( 조선왕조)初期的都城。
開城在統(tǒng)一新羅時代改為漢地名松岳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改 開城郡( 개성군)。在當(dāng)時,開城原是當(dāng)?shù)睾雷宓姆獾?,?dāng)中以王氏為代表。新羅真圣王十年(898年),弓裔使部下王建筑勃御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 弓裔建都稱 后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 철원)。919年, 王建推翻后高句麗即位,建立 高麗( 고려)。次年(920年),把首都從鐵原遷回開城,并改開城為 開州( 개주)。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成宗十四年改 開城府( 개성부)。
高麗 顯宗( 현종)二十年(1028年)筑開京羅城,城基周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號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會賓、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義、狻猊、定平、仙巖、慈安、彰義、迎陽、安和、成道、會昌、安定,用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城中有高麗故宮壽昌宮(朝鮮王朝廢為倉廩)、仁德宮、壽德宮等建筑。
朝鮮 太祖( 태조)三年遷都 漢陽( 한성),置留后司于都內(nèi),并改稱 開豐郡( 개풍군 亦作 海豐郡,韓語同音),結(jié)束了開城擔(dān)任國家首都達489年的歷史。開城成為 京畿道( 경기도)的一座重要城市。
高麗時期,還仿照當(dāng)時遼朝宋朝建立四京體制。除了首都開京之外,另外三京為太祖王建設(shè)立了西京( 서경,今平壤)、成宗時代設(shè)立了東京( 동경,今慶州)、文宗時代設(shè)立了南京( 남경,今漢城)。
古朝鮮都城三:漢陽
首爾(諺文:서울;英文:Seoul),全稱首爾特別市(諺文:서울특별시/漢字:서울特別市),舊稱漢城。大韓民國首都,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全韓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中心。首爾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朝鮮半島的中部。最早為傳疑時代的真番,辰國等后被統(tǒng)稱為三韓部落的棲居地,1394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并改為漢城。1948年起改稱韓語固有詞“서울”(首都的意思),成為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2005年1月,韓國政府宣布“서울”的中文翻譯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首爾全市下轄25區(qū),面積約605.25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城市之一。雖然首爾僅占韓國面積的0.6%,但其GDP卻占全國GDP的21%。[1]。首爾是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重要的經(jīng)濟中心,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居世界第五。同時也是高度數(shù)字化的城市,網(wǎng)速和數(shù)字機會指數(shù)均居世界首位。2015年,首爾居2015年亞洲生活費用最高城市第三名。
看過“古朝鮮都城”的人還看了:
1.古朝鮮歷代君王
2.古代朝鮮的歷史
3.古朝鮮國王
4.古朝鮮李氏王朝
5.古朝鮮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