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經學家王闿運生平簡介
王闿運,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館館長。著有《湘綺樓詩集、文集、日記》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經學家王闿運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王闿運生平簡介
王闿運生平及其成就: 王闿運的先祖是在明代從江西徙居至湖南的衡陽西鄉(xiāng),居住了數(shù)世之后,搬到了湘潭城外。王闿運出生在道光十三年的時候,他少年時候就成為了一個孤兒,是被叔父撫養(yǎng)長大。王闿運自幼資質愚鈍,但是他十分的好學。
王闿運曾經應邀于四川的總督丁寶楨,來到成都,他擔任了尊經書院的山長,一直以來他既愛護學生,又對他們要求嚴格。王闿運每天都會有日記,每月都有一些課卷。廖平和戴光等優(yōu)秀的人才都是出其他的門下。王闿運后來回到了湖南,他先后主持了長沙的思賢講舍,衡州的船山書院。在光緒二十八年的時候,王闿運主辦了南昌的高等學堂,但不久又辭退回湘,在湘綺樓進行講學和授徒。他的成就是前后得弟子多達數(shù)千人,有門生滿天下的美譽,讓人敬佩。
王闿運在經學方面的成就是為使后人們有所解悟,更發(fā)蒙悅心,他的著作和文字猶如汪洋縱肆,頗具有莊子所寫散文的風格。王闿運這種治學之法,對當時的樹立正確的學風是具有一定的影響。
王闿運在史學方面的成就中,最讓他得意的史學著作應該是當時應曾國荃之請而著寫的,反映了湘軍的完整歷史,著作名字叫作《湘軍志》。為寫這本書,他除了親身所經歷以及走訪口碑之外,還設法去借閱了軍機處的許多的檔案,并請人去制作了地圖,先后整整花了7年的時間才完稿。
王闿運的弟子
王闿運,字為壬秋,號為湘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文學家、以及教育家。王闿運是我們湖南省的湘潭縣人。他曾經四處去講學,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清末時期,他被受任于翰林院,到了辛亥革命后,王闿運曾任當時清史館的館長。
我國近代著名的洋務派人物——張之洞,他在四川學政的時候,興辦了尊經書院,更聘請了王闿運作為老師。當時有“蜀才”五少年,分別是楊銳和廖平,張祥齡和彭毓嵩,以及毛瀚豐,他們都是尊經書院的優(yōu)秀學生,自然也是名師王闿運的得意門生,師生之間不時會有學術的爭鳴,所以民主的氣氛很是濃厚。
王闿運一直以來長期從事關于教育的工作,學生多達數(shù)千人。弟子楊銳在1898年春的時候在京城創(chuàng)立了蜀學會,并創(chuàng)辦了蜀學堂,他以張之洞寫的《勸學篇》作為辦學的指南,兼習了中學和西學,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廖平他一生研究經學,做出了許多超越前人的學術上的貢獻,并由此起到了一個貫通古今中西的一系列學說,富有時代特點的經學方面的理論體系,他是我國近代一位著名的經學大師,在我國近代時期的學術界是占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彭毓嵩,字為籛孫,是四川的宜賓人。他興辦小學,想讓更多的中國小孩可以有書讀,要求每個小孩都要讀經書,希望中國的未來是光明的,有學識的。
王闿運和帝王學
王闿運和帝王學事實上是“經學方面的政治化”,這之中包含著許多可以和現(xiàn)代價值相接通的一些因素。最重要的是,王闿運的這個帝王學,它是從宋明理學中“全民教育學”跳出來,沖破了舊框子。他的帝王學希望數(shù)億的民眾可以提高覺悟,讓他們明白當堯舜是十分危險的,那個堯舜僅僅是一些政治人物當中需要學習的,這些人所具備的一種政治學。
王闿運的帝王學中認為,雖然西學作為當時世界的主流,若不能和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和智慧相結合,是不能去解決中國的問題。哪一代出現(xiàn)了有智慧的人,可以研究透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智慧,然后和當時國際的大潮流相互結合,就可以總結出一套有價值的理論來解決中國的問題。
“帝王學”說起來可能有點玄,一般理解來說,不就是在亂世之中去尋找一個“非常之人”,幫助他去成就帝王霸業(yè)。王闿運一生當中經歷了肅順、曾國藩,以及袁世凱等這些所謂的“非常之人”,其間也不無存有擁立之意,這就是他所認為的“帝王學”嗎?
王闿運事實上所表示的帝王學,主要就是希望用“通經致用”的思想,去改造經學,然后把經學運用到當下的政治。具體地說,王闿運所講的帝王學是在當時的亂世中去撥亂反正,在濁世之中去求擁有昌明的大道,要用王道去把當時的社會變成一個“治世”。
猜你喜歡:
清朝經學家王闿運生平簡介





上一篇:清朝開國功臣費英東生平簡介
下一篇:清朝名將費揚古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