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癡情的三個男人是誰
自古英雄難過沒人管,有的人愛江山勝過美女,也有人愛美人不要江山,三國最癡情的三個男人都是誰呢?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三國最癡情的三個男人是誰,希望你喜歡。
三國最癡情的三個男人介紹
其一, 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曹植
這個男人是三國最杰出的大才子,被稱為“建安之杰”,因為早年對自己的嫂子甄洛情有獨鐘,所以才借酒消愁,錯過了很多不該錯過的東西。當(dāng)年曹丕和曹植奪嫡的時候,也曾經(jīng)讓甄洛去接近曹植,但是其實兩個人早就心心相印。后來曹丕被立為太子,曹植郁郁寡歡。接著曹丕做了魏王,一年后甄妃被殘忍的害死。曹丕是個典型的過河拆橋的小人,心情抑郁的曹植在痛苦中煎熬。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宮里,曹丕故意將甄妃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他。哪知曹植睹物思人,更加觸懷傷情。回來時經(jīng)過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fēng)而來,并說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語,曹植一驚而醒,方知是南柯一夢,遂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下一篇《感甄賦》,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為甄妃的化身,抒發(fā)蘊積已久的愛慕之意。賦中寫他經(jīng)過洛水,遇見美麗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發(fā)生愛慕,終因神人道殊,不能結(jié)合,最后不得不悵悵而別。文中這樣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若輕云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quán),環(huán)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想起李商隱的那首詩“颯颯東風(fēng)細(xì)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盡管曹植的人生不夠圓滿,江山不屬于他,女人不屬于他,但是三國第一癡情人非他莫屬,因為他不嬌柔不做作,假如甄妃泉下有知,一定會對他永志不忘。
其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原作連理枝的夏侯尚
夏侯尚是三國名將夏侯淵的侄子,同是也是曹真的妹夫,在當(dāng)時屬于皇親國戚。不過夏侯尚對自己的大老婆沒有感覺,對自己的小妾卻相敬如賓。曹丕知道了,很惱火覺得你這人怎么這樣。因此就對夏侯尚進行旁敲側(cè)擊,哪知夏侯尚我行我素。本來夏侯尚是曹魏的大將,曾擔(dān)任征南大的職務(wù)。
不過對小妾的喜愛讓曹丕耿耿于懷。曹丕是皇帝呀,因此就下了一道圣旨,把夏侯尚最喜愛的小妾給剿殺了,當(dāng)然這是充當(dāng)牛郎織女中王母娘娘的角色。夏侯尚心情大變,暗自垂淚,經(jīng)常神情恍惚,等埋葬了自己小妾之后,忍不住相思之苦,又親自把小妾從墳塋里扒出來,就這樣一面慟哭,一面流淚,又重新看看小妾嬌好的面容,輾轉(zhuǎn)多次,令人肝腸寸斷。在小妾死后的日子里,夏侯尚以淚洗面,一年后他的人生也走過了終點。
其三,美女至上的男人荀粲
如果說上述兩個還是把情人看成比山還重,那么接下來這個人卻是對自己的妻子情真意切。這個人叫荀粲,是曹操謀士荀彧的小兒子,娶得是曹操弟弟曹洪的女兒。據(jù)說有人很不滿意荀粲和他妻子的愛情,說他的女人太過于漂亮,荀粲說:女人的美德算得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有漂亮的容貌。荀粲和妻子感情篤厚,有一年冬天,妻子害了重病,可能是發(fā)高燒不退。荀粲就到院子里,脫掉自己的衣服,凍涼自己的身體,然后上床偎依自己的妻子,希望能從中讓自己妻子的高燒給退下。
可是天有不測風(fēng)云,上天竟然不保佑這對可憐的小夫妻。不久女人得病去世,傷心欲絕的不能自已,當(dāng)時好多人看見他的悲傷是從骨子里發(fā)出的,就好意勸他,說一個女人光靠漂亮臉蛋是不行的,關(guān)鍵在于要有美德。再說人死不能復(fù)生,意思意思也就算了。荀粲悲切的說:佳人難再。沒有多久也病死了。去世的時候年齡才二十九歲。那個時期,可能會有讓人羨慕的卿卿我我的愛情,但是讓男人為之一死的并不算多,說他是情圣可能也應(yīng)該恰如其分吧。
三國本來是男人的天下,不過因為有了這三個多情的男人,也讓三國的色彩不再單調(diào),而是充滿纏綿悱惻的浪漫愛情。假如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屏,也是一段讓人充滿遐思的愛情劇。
三國時期的禮儀
1.吉禮
魏文帝南巡在潁陰,有司為壇於繁陽故城。庚午,登壇受軷,降壇視燎成禮,未有祖配。明帝即位,於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祭,以武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以二漢郊制存焉。)至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圓丘。詔曰:"曹氏代系,出自有虞氏。令祀圓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圓丘曰皇皇帝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劉邵云:"宜曰皇天帝。")以太祖武帝配。祀稱嗣皇帝。"十二月壬子日冬至,始祀皇天帝於圓丘,以始祖帝舜配。(高堂崇表云:"按古典可以武皇配天。"魚豢議曰:"昔后稷以功配天。漢出自堯,不以堯配天,明不紹也。且舜已越數(shù)代,武皇肇創(chuàng)洪業(yè),宜以配天。")自正始以后,終魏代不復(fù)郊祀。(孫權(quán)初稱尊號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玄牡。后自以居非土中,不修設(shè)。
末年南郊,追上父堅尊號為吳始祖以配天。后王嗣位,終吳代不郊祀。劉備章武元年,即位,設(shè)壇於成都武擔(dān)山南,用玄牡。二年十月,詔丞相諸葛亮營南郊於成都。(杜佑《通典》四十二卷)
2.百畝之禮。
3.嘉禮
魏氏天子冠一加。(其說曰:"古之士禮,服必三加彌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諸侯加數(shù)無文者,將以踐阼臨人,尊極德成,不復(fù)與士以加喻勉為義。"禮冠於廟,自魏不復(fù)在廟矣。)(杜佑《通典》五十六天子加元服)
魏氏冠太子,再加?;首?、王公嗣子,乃三。(孫毓以為一加再加,皆非禮也。)冠諸王,因漢遣使行事。(杜佑《通典》五十六卷皇太子冠)
魏因漢故事。明帝好婦人之飾,冕旒改用珊瑚珠。(杜佑《通典》五十七卷君臣冠冕巾幘等制度)
魏制,天子冊后,以皮馬庭實加谷珪。齊王正始四年,立后甄氏,其儀不存。(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天子納后)
魏制,諸侯娶妃以皮馬為庭實,加以大璋。王娶妃、公主嫁之禮,用絹百九十匹。(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公侯大夫士婚禮)
4.軍禮
魏高貴鄉(xiāng)公正元二年,太史奏:"三月一日寅時合朔,去交二度,恐相附近。"主者奏,宣敕有司,為救日蝕。備既,時過而不蝕,大曹爽推史官不驗之負(fù),空設(shè)合朔之期,以疑上下。光祿大夫領(lǐng)太史令邕言:"典歷者按歷術(shù)推交會之期,候者伺遲疾之度,當(dāng)朔,事無有違錯耳。"重問典歷周晁等,對曰:"歷候所掌,推步遲速??梢灾訒r早晚,度交緩急;可以知薄蝕淺深。合朔之時,或有月掩日,則蔽障日體,使光景有虧,故謂之日蝕?;蛉昭谠拢瑒t日從月上過,謂之陰不侵陽,雖交無變。至於日月相掩,必蝕之理,無術(shù)以推。是以古者諸侯旅見天子,日蝕則廢禮;嘗禘郊社,日蝕則接祭。是以前代史官,不能審日蝕之?dāng)?shù),故有不得終禮。自漢故事以為日蝕必當(dāng)於交,每至其時,申警百官,以備日變。甲寅詔書,有備蝕之制,無考負(fù)之法。"侍中鄭小同議:"史官不務(wù)審察晷度,謹(jǐn)綜疏密,謬準(zhǔn)交會,以為其兆。至乃虛設(shè)疑日,大警外內(nèi)。其有不效,則委於差晷度,禁縱自由,皆非其義。按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日蝕。晉史墨以庚午之日,日始有謫。自庚午至辛亥四十二日,日蝕之兆,固形於前矣。此為古有明法,而今不察。是守官惰職,考察無效,此有司之罪。"又答:"古來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歷,皆無推日蝕法,但有考課疏密而已。負(fù)坐之條,由本無術(shù)可課,非司事之罪。"乃止。
三國時期的飲食習(xí)俗
1、餐制:
所謂餐制,就是每天吃飯的數(shù)目?,F(xiàn)在我們習(xí)慣“一日三餐”,但在先秦時代我們卻是一日兩餐的,以適應(yīng)“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業(yè)生活習(xí)慣。早餐在7點左右,吃的多些,因為要應(yīng)付繁重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稱為“大食”;下午三四點再吃一頓,因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勞動,所以吃得少些,稱為“小食”。但在上層社會和士人當(dāng)中卻實行三餐制,并逐漸流行開來。三國時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還實行兩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時間和現(xiàn)代有所不同。第一餐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為晝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時;第三餐為飧食,在下午3——5時。
2、分食與合食:
兩漢和三國時,由于還是采用食案,分食制(一人一案)也保留下來。反而在“五胡亂華”后,胡床、椅子、高桌、凳等座具相繼問世,合食制(為桌而食)在唐末宋初才流行開來。
3、節(jié)日飲食:
元旦飲椒柏酒、屠蘇酒、吃五辛盤、膠牙餳;元宵喝豆粥(宋代才有湯圓)、賞燈、吃小點心;寒食節(jié)(一個月,曹操下令革除,改為三天)吃餳大麥粥(一種糕)、干粥(有點像現(xiàn)代的即食粥)、煮雞蛋、鹽醋拌生菜之類(北魏時才有餅類);端午節(jié)吃角黍(粽子)、飲菖蒲酒、雄黃酒;中秋是唐以后才過的,那時沒有;重陽要佩茱萸、食蓬餌(米粉糕)、飲菊花酒。
4、佛教飲食:
《三國志/吳書/窄融傳》記:窄融“放縱擅殺”,大興佛教時“多設(shè)酒飯,布席于路”??梢姰?dāng)時佛教并未實行素食,也未禁酒。其實,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時,其戒律并沒有不許吃肉這一條。僧徒托缽化緣,沿門求食,遇肉吃肉,遇素吃素,并不挑剔,只不過吃的是“三凈肉”(即自己不殺、不叫他人殺和未親眼看見殺)。在南北朝時南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禁肉腥和酒,素食才在佛教徒中流行開來。
佛寺僧人一般早上在可以見到掌紋時吃早飯,一般為粥。午餐于正午之前,為飯。因為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戒律,所以不吃晚飯。但病號可以午后賈一餐,叫“藥食”。僧人一般都分食,一人一分,在齋堂吃。“藥食”則取回房中。但后來因為大家都吃了,也無所謂了。
5、道教飲食:
教是中國的土長宗教,三國時剛興起。道教認(rèn)為,人體里有三蟲,亦名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的根源,毒害人體的邪魔。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氣生存的,所以要“辟谷”。所謂“辟谷”,即是不食五谷,以菌類、蜂蜜、棗類等代替。還有的就是食丹藥,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為求長生而服“五石散”,又稱“寒食散”,以煉鐘乳石、陽起石、靈磁石、空青石、朱砂為之,皆為此也。
三國最癡情的三個男人是誰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