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的姓氏來源和得姓始祖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姓的姓氏來源和得姓始祖,希望大家喜歡!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后代揮。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jīng)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fā)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jù)《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姓。
張姓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fā),經(jīng)過研究,發(fā)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fā)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黃帝封揮為專門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jù)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家,他發(fā)明了弓箭和網(wǎng)罟 (gu)。弓箭和網(wǎng)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chǎn)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chǎn)弓箭和網(wǎng)罟為業(yè),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他以德經(jīng)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chuàng)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后世張氏后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云:“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后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xiāng)、亭為據(jù)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jù)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fā)現(xiàn),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qū)別。據(jù)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yè)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張揮墓祠
張揮公園坐落于濮陽縣城東關,金堤以北、南環(huán)路以南,占地1000余畝。建有揮公墓、揮公碑、揮公像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廣場、展覽館等設施。
揮公墓為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高5米,墓基采用料石砌筑。
揮公碑在揮公墓地南20米處,碑身高3米,寬0.76米,厚0.5米,碑陽刻“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墓”,碑陰刻揮公的生平與功德。
揮公碑南90米處是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花崗巖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巖基座上,像高3.3米,采用實心紅花崗巖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zhàn)共工,顓頊賜姓”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 ,海內(nèi)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張姓遷徙分布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gòu)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于“張”字實在也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lián)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lián)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diào),因此后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于長,最后穩(wěn)定為長弓的聯(lián)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夸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墩f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于《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yōu)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后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后,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于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chǎn)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qū);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qū)。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后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jù)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后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shù)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xiàn)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qū)。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他以德經(jīng)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chuàng)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猜你喜歡:
4.張姓的來源是什么
張姓的姓氏來源和得姓始祖
上一篇:呂姓歷時來源和得姓始祖
下一篇:曹姓姓氏來源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