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羅姓起源_百家姓羅姓來源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三百三十八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1%左右。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羅姓起源,希望大家喜歡!
百家姓之羅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妘姓,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羅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jù)典籍《說文通訓(xùn)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種),后人尊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時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稱為羅國。羅國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于原地另置鄢國。失國后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汩羅地區(qū)。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羅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羅氏,是兩周時期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天下鳥、禽的捕捉與飼養(yǎng),以供王公貴族欣賞和食用。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在諸侯國中,亦設(shè)置有羅氏之官職。春秋時期“好鶴亡國”的衛(wèi)懿公姬赤特別喜歡仙鶴,他在宮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山西長垣鶴寨)等處均大養(yǎng)仙鶴,由羅氏照料。衛(wèi)懿公還給他飼養(yǎng)的仙鶴冠有官位品級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游玩時必帶鶴,載于車前,號稱“鶴”。其時,專門為衛(wèi)懿公飼養(yǎng)鶴照料仙鶴的飼養(yǎng)員就是羅氏。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wèi)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衛(wèi)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jī)會,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jìn)攻衛(wèi)國,攻擊到滎澤時(今河南鄭州廣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黃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帶地區(qū)),衛(wèi)懿公慌忙發(fā)兵抵抗,征召將帥時手下大夫們都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wèi)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征兵),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高官厚祿,我們那里比得上它們能打仗呢!”衛(wèi)懿公無奈,只得帶少數(shù)親信赴滎澤迎敵,結(jié)果兵敗被殺。后來宋恒公子御說連夜出兵,才將狄族人的進(jìn)攻阻止住,并把衛(wèi)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今河南滑縣)另立姬申為新衛(wèi)國君主,是為衛(wèi)戴公。
在為衛(wèi)懿公飼養(yǎng)鶴照料仙鶴的羅氏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quán)。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xiàn)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后改為羅氏”。
據(jù)史籍《文苑英華》記載:夫人諱某,恒州代郡太平縣人。祖某,父協(xié),周大,南陽郡公。按史籍《周書》中的記載:叱羅·協(xié)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賜爵南陽郡公,那位長孫夫人羅氏,就是叱羅·協(xié)之女,代郡羅氏就是復(fù)姓叱羅氏所改。
百家姓羅姓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后,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后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qū)外,羅氏還分布于今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yīng)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dá)108年(1777~1885年)。
羅氏,在臺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臺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臺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百家姓羅姓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qū)。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qū)),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dāng)陽縣、遠(yuǎn)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qū))。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后,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lǐng)襄陽、安養(yǎng)、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tǒng)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于。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xiāng)二縣來屬于。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fù)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jié)度使,領(lǐng)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后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治所;轄領(lǐng)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xiāng)諸縣。以后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zhàn)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后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羅州:即廣東省湛江市屬廉江市。廉江地處雷州半島北部,粵桂邊界,扼粵桂兩省交通要沖。廉江,古稱羅州。始建前在秦朝時期屬象郡地。漢朝時期屬合浦縣地。晉朝時期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時期為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時期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隋朝時期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南漢時期屬羅州。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廢羅州并廢濂江、干水縣,劃入?yún)谴?,屬辯州。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改辯州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復(fù)析吳川西鄉(xiāng)置石城縣,屬化州。元朝時期屬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屬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屬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屬高州府。清朝時期屬高州府。民國元年~三年(公元1912~1924年)屬高州道。民國三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廢除道制,屬高州善后處。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lián)軍總指揮部。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屬聯(lián)軍全部覆滅后,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qū)公署。民國三十八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屬廣東省第十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qū)。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qū)。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qū)。1959年1月,廉江、遂溪、???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并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qū)。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qū)。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fù)廉江、遂溪、??等h。按原縣區(qū)域分治和歸屬。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lǐng)導(dǎo)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jīng)國務(wù)批準(zhǔn),廉江撤縣設(shè)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堯堂: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jǐn)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xùn),隱居不愿做官,傳朱熹的理學(xué),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云:“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后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nóng)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xué)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猜你喜歡:
1.百家姓羅姓起源
4.百家姓段姓起源
百家姓之羅姓起源_百家姓羅姓來源
上一篇:百家姓之龍姓起源_百家姓龍姓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