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林氏,林姓源于子姓,子姓源于姫姓。中華姓氏之一,現(xiàn)代百家大姓之一,在中國南方林氏人口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排在第一位。接下來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介紹中華百家姓之林姓起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中華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林姓來源有三,均出自河南。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非常有趣,此支林姓真的是從山林里發(fā)源的。即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云:“殷太丁(按,應(yīng)為文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
下面這段紂王殺賢臣比干并剖心的故事:“……帝辛為商紂,暴虐無道,殺害生民。比干,紂叔父,有賢德佐紂為孤卿。見紂無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諫不聽,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進(jìn)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也。’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時正夫人陳氏有孕,即將婢女四人奔于牧野(今河南汲縣境內(nèi))避紂之難,逃于長林(樹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思。此即據(jù)《史記·殷本紀(jì)》及《宋微子世家》等書記載。比干,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商朝貴族,子姓,帝辛(即殷紂王)的叔父、帝乙之庶弟,官少師,有賢德,忠心輔佐紂王。但是,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殘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諸侯反叛。紂王的同母庶兄微子,數(shù)諫不聽,遂出走,紂王的諸父箕子,諫而不聽,佯狂為奴。比干目睹這種局面,嘆息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于是,他冒死給紂王提意見,紂王不聽,他竟“進(jìn)諫不去者三日”,結(jié)果惹惱了紂王。紂王怒問:“何以自恃?”比干義正辭嚴(yán)地回答:“善行仁義所以自恃也。”紂王大怒,說:“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接著,當(dāng)場將比干剖腹挖心處死。又據(jù)唐朝貞觀年間中書令溫彥博于632年為《林氏正宗源流族譜》所寫《序文》記述,比干被殺,“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即將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避紂之難,逃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思。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周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以其殷湯之后,先王之胄,且能遠(yuǎn)害避紂之難以不絕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堅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文中的“牧野”,為今河南淇縣西南、衛(wèi)輝西北之地;“長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個石洞。由此可見,林姓起源于河南,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堅。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北12.5公里有比干墓、廟,為河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另一支出自姬姓,形成于東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妾所生之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也稱林氏,此即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后,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因周平王建都洛陽,故此支林姓也起源于河南。
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也出自洛陽。據(jù)《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后,命鮮卑人改用漢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氏。
據(jù)林氏多種族譜及有關(guān)史書記載,自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后,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例如林堅之子林載,襲博陵侯為冀州牧;十世孫林萇,周宣王時為左、掌夏官,其子林材,周幽王時為掌夏官,周平王東遷時拜虎翼,父子二人曾協(xié)助周平王東遷。春秋時,林氏由于官職調(diào)遷或避亂隱居,散居于周、魯、齊、衛(wèi)各國,如魯有林雍、林不狃、林楚及孔丘弟子林放,齊有林回,衛(wèi)有行歌拾穗的隱士林類等。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9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父子皆賢,時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因趙王嫉才欲害之,林皋父子遂相攜逃至西河(戰(zhàn)國魏地,在今河南安陽,其時黃河流經(jīng)安陽之東,西河意即河西。一說在今晉、陜西黃河左右)白云山避難,從此以“西河”為堂號。秦滅趙國后,趙國林氏徙居鄒郡(在今山東境)。
西漢初,林皋的四世孫林摯,被封為平棘侯,食邑千戶;漢景帝時,分鄒郡置濟(jì)南郡,鄒郡林氏遂為濟(jì)南人;漢宣帝時,林摯的曾孫林尊,歷官少府、太子太傅,從此成為濟(jì)南名門巨族。西漢還有蜀人林閭翁孺,據(jù)說是林堅的五十一世孫,博學(xué)能文,是西漢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成帝時給事黃門郎揚(yáng)雄的老師,這說明世居北方的林氏在西漢時已有徙居四川者。東漢光武帝時,林尊的六世孫林邈,任徐州刺史,封清泉侯,以后發(fā)展繁衍,又分出下邳林氏和晉安林氏。東漢末年,董卓擅權(quán)亂政,“布吉林氏宗黨強(qiáng)于河北”,“漢主受卓讒言,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竄,昭穆失序……生民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葉散”。
由于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東漢末、三國時期被迫大批南遷,主要遷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遷,直接進(jìn)入福建,即《閩書》所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盾、丘、何、胡是也。”南遷的林氏,有林堅的八十一世孫林穎,其長子林懋,任下邳(今屬江蘇)太守,子孫昌盛,后成為當(dāng)?shù)鼐拮?林穎次子林祿,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后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王,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氏最龐大、最著名的一支。晉安林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今福建福州)世系,開基祖是林祿的兒子林景、林暹,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即是此支林氏后裔;一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祿之孫林綏始,世居莆田,簪纓相繼,至林綏的十三世孫林披,任唐朝太子詹事,生9子,俱官刺史(如披子林蘊(yùn)為邵州刺史,次子林藻,貞元中累宮殿中侍御史),號“九牧林家”。莆田林氏還有林?jǐn)€,貞元中為福唐尉,居母喪,水漿不入口5日,因此,詔作二闕于母墓前,又表其閭,以表揚(yáng)其孝,時號“闕下林家”。林祿死后葬于福建省惠安縣涂嶺九龍崗,成為海內(nèi)外林姓拜謁的勝地。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今海南省)世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世系、長城(今屬浙江)世系、連江(治廣東電白縣東)世系、光山(今河南光山、潢川、固始、羅山一帶)世系、嶺南(今廣東廣州、連平、始興一帶)世系、浙杭(杭州、溫州一帶)世系、江西(南昌、吉水一帶)世系、臺灣(云林、臺北、臺中、彭化一帶)世系等。瓊州世系有兩支:一支是林祿的二十世孫林裕,于唐光化二年(899年)自福建省福清縣太平鄉(xiāng)平原里人瓊,其后裔多居住在瓊山縣;一支是南宋高宗時自福建莆田徙瓊;其后裔主要居于文昌、訂邁、萬寧、儋縣。睢陽林氏的一世祖為林起,明太祖時奉命屯睢陽衛(wèi),其后裔除居商丘外,還散處開封、杞縣、蘭考、柘城、淮陽、項(xiàng)城、南陽等地。
唐朝開元年間,東石林知祥之子林鑾,經(jīng)商航海至臺灣,當(dāng)是林氏最早人臺者。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有參軍、福建同安人林圮隨其收復(fù)臺灣。此后,林圮率領(lǐng)部眾在竹山鎮(zhèn)一帶開墾荒地,發(fā)展生產(chǎn)。龍溪人林鳳率眾在臺南六甲莊開墾。清康熙年間,漳州人林天生、林萬福、林浮意合墾嘉義策港。雍正年間,漳浦人林成祖赴臺開墾大甲。此后,閩、粵沿海地區(qū)林氏大量移居臺灣,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臺灣第二大姓,占臺灣人口總數(shù)的8%強(qiáng),與陳姓一起有“陳林半天下”之譽(yù)。
《寧都林氏七修族譜》晉永嘉之亂,黃門侍郎(林)穎從中原南渡。據(jù)譜籍和史志資料載,晉永嘉之亂,林祿隨晉元帝南渡,太寧年間授晉安(今福州)郡守,遂留居福州。林祿后裔遷莆田,七世孫遷居江西洪州(今南昌)。林則徐就是林祿后裔。林姓分居于閩東、閩南,媽祖林默封“天上圣母”,是莆田林愿之女。福建、臺灣多建天后宮。林土弘為隋末南方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曾統(tǒng)領(lǐng)義軍大敗隋軍于鄱陽湖,發(fā)展到10多萬人,進(jìn)占虔州(今江西贛州),稱帝,國號楚,建元太平。許多豪杰殺隋守令以附,因之聲勢日盛。曾控制北起九江、南達(dá)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qū),歷時6年后戰(zhàn)敗,不久病死。林氏由此始入居客家地區(qū)。南宋至元末至正年間,林氏子孫遷居長汀、寧化、建寧、清流、上杭、連城等地。宋長汀進(jìn)士林務(wù)滋,官至成務(wù)郎。南宋末避亂,林評事遷居廣東大埔大麻為其地開基祖。林八郎移居廣東梅州為開基祖。元朝寧化林之懋任廣東潮陽令,留居潮州為始祖。子林彥溪遷廣東興寧。元末至正年間,林積福子孫遷廣東平遠(yuǎn)大柘。林氏子孫衍居蕉嶺各地。林姓后裔于清代分遷深圳、香港、臺灣,以至遠(yuǎn)徙海外他國,尤其遷居臺灣者甚多,臺灣有“陳林半天下”之說。
林氏移居海外,大多系由臺灣遷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有居于日本、文萊、美國、加拿大、法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qū)者。為了弘揚(yáng)祖德,敦睦宗誼,促進(jìn)社會繁榮,林氏族人于1981年10月8日成立了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制訂了會旗、會歌,并于1986年創(chuàng)辦了會刊《長林》。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地區(qū)性的林氏宗親會,如美國舊金山林西河總堂、檀香山林西河堂、旅居加拿大林族堂所、泰國林氏宗親總會、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zhí)眉易遄灾螘?、旅菲西河林氏宗親總會、菲律賓林氏各國鄉(xiāng)宗親會、馬來西亞林氏宗親會聯(lián)合會、砂撈越西河林氏公會、太平叻叻林氏九龍?zhí)?、印尼雅加達(dá)林氏宗親總會、日本林氏宗親總會、香港林氏家族互助會有限公司等。此后,1989年6月在河南衛(wèi)輝成立了中國衛(wèi)輝市比干學(xué)術(shù)研究會暨林姓宗親會。
又據(jù)寧都《雩瑞林氏六修族譜》載,林繼州于明萬歷間從廣東平遠(yuǎn)大柘遷江西寧都賴村石前。林顯清于清初從福建建寧其村遷寧都小布山下?!秾幎嘉骱恿质暇判拮遄V》載,林先余于明嘉靖從福建莆田遷寧都高坑閃莊。林文聚于明天啟間從廣東遷寧都青塘山尾。林元代從廣東平遠(yuǎn)遷寧都對坊劉屋壟。 林姓南遷千余年,發(fā)展繁衍成海內(nèi)外客家大姓。而贛南林姓多是明清時期閩粵回遷的客家人。
林姓遷徒分布
林姓最初發(fā)祥于河南省境內(nèi)。自周武王賜名林堅,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孫世襲其爵。春秋時期,林姓由于官職調(diào)遷與避亂隱居,散居于周(今陜西、河南一帶)、魯、齊、衛(wèi)等地。戰(zhàn)國時期,趙宰相林皋,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分別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賢德,被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后來因?yàn)橼w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舉家遷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經(jīng)陜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難。漢朝時,林姓子孫歷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職,從而在濟(jì)南地區(qū)使林姓成為名門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大批南遷,遷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姓開始進(jìn)入福建。林堅八十一代孫林穎之長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祿曾任晉安(今屬福建省)太守、晉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縣涂嶺九龍崗,成為海內(nèi)林姓拜謁圣地,為林姓在福建開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晉安林姓又派生許多支派,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則徐即屬此支后裔;一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祿之孫林綏始,林綏的十三世孫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世系與睢陽世系,分別在唐朝與南宋時遷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戰(zhàn)爭在明朝時散居于河南、甘肅等地。林姓在唐朝時最早入臺,在明清之際,閩粵沿海地區(qū)的林姓開始移居臺灣,繁衍發(fā)展。林姓在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分布較多、約占全國林姓百分之六十,為我國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還遠(yuǎn)播到港澳與國外。林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diǎn)一七。
林姓郡望堂號
西河堂: 周武王滅殷商建周,昭泉乃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賜名林堅,林氏始祖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考河南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世稱西河,故林氏郡望總堂號為“西河堂”,子孫世襲其爵,多為大夫。春秋時期,林姓后人由于官職調(diào)遷與避戰(zhàn)亂隱居等原因,散居于周(今陜西、河南一帶)、魯、齊、衛(wèi)等地.
九龍?zhí)没蚴绿?林堅的35世孫林皋在趙國任國相,德高望重,權(quán)傾一時。他定居于趙國境內(nèi)的九門(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職,趙國人稱之為“九龍”。林皋也被譽(yù)為“九龍之父”,其門第被贊頌為“個德之門”。因趙國君王器量狹小,對此十分嫉妒,叫人“擇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臨殺身之禍,趕緊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難。趙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感嘆,他說:“賢哉林皋父子也!”
問禮堂 林放問禮之本,孔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注解:與其行禮過分奢侈,還不如儉約些好;喪禮與其失于和易,寧愿悲戚些好。山東新泰市有個放城鄉(xiāng)有林放墓,碑上刻的是“先賢長山侯林子放墓”,因?yàn)樗羞@一問,宋代皇帝追封林放為長山侯,唐太宗追封為西河伯,現(xiàn)在的林姓家譜,還有叫“長山世譜”的。曲阜孔廟里現(xiàn)在還有一塊“林放問禮處”碑。林放入孔廟與孔子同祭。
濟(jì)南堂 趙國滅亡之后,原居于趙國九門的“九龍?zhí)?rdquo;部分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址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jì)南郡,故后來統(tǒng)稱“濟(jì)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zhèn)古平陵城。這一名門望族以“濟(jì)南堂”為堂號,以“濟(jì)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lián)。因此,“濟(jì)南”成為繼“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fā)祥地。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jì)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后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趙政權(quán)滅西晉,開始了漢民族的第一次災(zāi)難--五胡亂華。司馬懿之曾孫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成為晉室中興之主,是為晉元帝?!稌x書》所載:“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謂在《閩中記》寫道:“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郭四姓先人閩。”
徐州林氏與下邳林氏 林禮是林堅的80世孫,在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職中郎主簿,后升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遷入徐州,遂成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穎是林禮之子,在晉愍帝建興三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別駕升任黃門侍郎,隨司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穎的長子林懋是林堅的82世孫,在晉愍帝執(zhí)政時期曾任通宜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衛(wèi)等職,后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蘇省睢寧縣及邳州市)太守。林懋太守任滿之后,鑒于時局動蕩,便慎選下邳郡的梓桐鄉(xiāng)定居下來。現(xiàn)今所見的林姓家譜,一般稱林懋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個兒子,都當(dāng)了大官,地位顯貴,時人稱之“六龍”。
晉安林氏 林穎的次子林祿,在西晉王朝中歷任安東瑯琊王府參軍、給事中、黃門侍郎等職,曾隨司馬睿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之后,他頗受晉元帝司馬睿重用,歷任招遠(yuǎn)、散騎常侍、合浦太守和晉安太守等職。林祿于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舉家人閩,定居于晉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為“晉安林”的開基始祖。林祿的子孫除寓居晉安郡侯官縣之外,后因人丁繁衍興旺,廣泛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各地,無愧林氏第一旺族,據(jù)稱閩林裔孫今已發(fā)展到一千萬人以上。 其后的唐九牧林、闕下林及其后的宋九牧皆出自晉安世系。
柴林氏 隋代末年,林堅的91世孫林英由福建長樂遷至洪州鄱陽 (今江西省波陽一帶)寓居,生子林士弘。后來鄱陽人操師乞與林士弘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克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操師乞在作戰(zhàn)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其后林士弘戰(zhàn)敗而被迫降唐,不久病故。 其后詳細(xì)資料可以參考柴林氏世系.其后分布于福建龍巖,堂號亦為“濟(jì)南堂”。
閩林十世隋朝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萬寵,唐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林韜、林披、林昌。
闕下林氏:林韜公之孫攢,貞元元年(公元785)唐德宗立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
唐九牧林:披公唐天寶間授太子詹事,贈睦州刺史,由北螺遷居澄渚烏石(今析出屬西天尾鎮(zhèn)龍山村),生九子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yùn)、林蒙、林邁、林茛、林蔇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
霧峰林氏:林昌公生子萍,后裔居游洋后林石轉(zhuǎn)遷臺灣霧峰,為霧峰林氏開臺望族。
宋九牧林:闕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晉江縣尉居霞洲,生林杞,林杞字卿材,登宋天圣五年進(jìn)士,歷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祿卿致仕,卒年九十。妣胡氏。 生九子:林景淵知惠州,林景佑知泗州,林景默知壽州,林景輝知瓜州,林景大知徐州,林景瑞知常州,林景元知邳州,林景貞知宿州,林景亨知華州,是為宋九牧,聯(lián)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韓國海東林氏 林堅的102世孫林八及為躲避朱溫對原唐朝廷大臣大肆殺戮,由彭城港雅村(今福建省惠安縣東嶺鎮(zhèn)所轄的自然村)渡海,航船飄泊北上,在新羅國(朝鮮半島東南部古國)江華灣登陸,選擇僻靜之地——平澤居住下來。今林八及的后裔分布于韓國漢城、鎮(zhèn)川、釜山等廣闊地區(qū),稱“海東林姓派系”
猜你喜歡:
2.林姓的來源介紹
中華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上一篇:中華百家姓張姓的起源
下一篇:中華百家姓之王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