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華姓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華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華姓
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
華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
[1]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于華邑,屬于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并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后代,華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fā)源之處在宋國,后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于西岳華山,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tǒng)統(tǒng)都是顓頊的后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后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jù)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xiàn),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于西岳,曰華氏”。西岳,指的是陜西境內(nèi)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后。 本書考證,直到戰(zhàn)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于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zhàn)國晚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內(nèi)之山始稱“華山”。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于西岳,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不過,在夏桀執(zhí)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毋。”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nóng)歷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wèi)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于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
源于嬴姓,出自戰(zhàn)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陜西西安長安區(qū)),一舉克之并占領。之后,公子華率秦軍駐扎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貋砗?,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zhì)。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后,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zhì)。魏國可不能無禮于秦國啊。”魏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第五個淵源
出自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⑵.蒙古族扎拉爾氏,亦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后裔,以部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察哈爾(今黑龍江、俄羅斯勃力)。后有達斡爾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 Hala,為達斡爾族著姓之一。所冠漢姓為趙氏、嚴氏、季氏等。⑶.蒙古族華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華氏。
出自回族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⑴據(jù)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鎮(zhèn)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蒙古汗國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臺入華,定居于臺州(今浙江臨海_,后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師,刻苦攻讀漢語,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xiāng)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時期建奎章閣,擢為典簽,拜中臺監(jiān)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后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江蘇六合、鎮(zhèn)江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后代。 ⑵另據(jù)史籍《云南左衛(wèi)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為云南左衛(wèi)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后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出自滿族
源于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阿賚氏:AlaiHala,滿族姓氏,滿語的意思“樺皮”,世居翁郭羅城(今黑龍江阿城金國上京故城),后多冠漢姓為華氏、阿氏等。⑵.滿族瑚錫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稱祜什哈禮、瑚克沙哈里,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依蘭(今黑龍江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后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赫哲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華氏、嚴氏、關氏、胡氏、扈氏等。
出自錫伯族
源于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華西哈里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里氏,亦稱瑚錫哈里氏,后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龍江寧安)。錫伯族、滿族華西哈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華氏。
華姓繁衍播遷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講華姓源起于此應無疑義。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
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fā)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于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chǎn)生內(nèi)訌,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后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wèi)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wèi)(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
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zhàn)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并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后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
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fā)展達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杰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于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南北朝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華姓入遷福建。
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華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陜西、江蘇、安徽等地。歷明清兩代,華姓廣布于臺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陜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占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