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鍛煉口才的經(jīng)典文章
開口說話的四種境界,讓說話變成了一種藝術(shù),但它其實也是一門學(xué)問。所謂的學(xué)問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什么場合不該說什么話。這看似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那么,該如何把握個中技巧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guān)于2019鍛煉口才的經(jīng)典文章,供你參考閱讀。
10個小技巧
1.奇思妙語
機智風(fēng)趣,談吐幽默,靈感的火花常常在只字片語中迸發(fā)。不論走到哪兒,都能給那個地方帶來笑聲,帶來愉快和歡樂。
2.轉(zhuǎn)守為攻
心思細(xì)密,關(guān)鍵時刻能穩(wěn)住陣腳,應(yīng)變能力強,攻防之間都能做到隨心所欲,任意切換,不拘一格。這種人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優(yōu)點,他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凡事總是先求不敗,再求勝機。》
3.善于傾聽
一個善于靜靜聆聽別人談話的人,他必定是一個富于思想,有縝密見識和品行、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中,最先也許不大被注意,但最后必定是最受人敬重的。因為他虛心,所以為每個人所喜歡;因為他善思,所以為每個人所信任。
4.隨機應(yīng)變
頭腦反應(yīng)迅速,像一臺高速運轉(zhuǎn)的電子計算機,在一秒鐘內(nèi)能正確分析自己目前處境的優(yōu)劣并設(shè)法找到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巧妙應(yīng)變。
5.妙語反詰 擴展閱讀《說話做事的110條技巧!學(xué)會受益終身》
不僅能說,而且會聽,對對方所說的話能夠抓住機會提出各種問題加以反擊,令對方啞口無言,從而一舉贏得論辯的勝利。
6.說服力強
優(yōu)秀而不可多得的外交型人才。對別人的思想、感覺、看法了解得非常清楚,談別人的事如數(shù)家珍,能替人指點迷津,并能把那些和他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推倒移開,使談話照著自己設(shè)計的方案和計劃向前走。因此,這種人總是最后的贏家。比如我國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一位說服能手。
7.談吐幽默
富有幽默感的人不但愉快地做事,更能愉快地說話,走到哪兒,歡樂就散布到哪兒。這樣的人難免有缺點,但由于有情趣,使人歡笑,使人快樂,人人都愿意與之相處。幽默型的人,他們很少遵從邏輯的法則,相反經(jīng)常運用奇談怪論,或類似詭辯的手法,使對方如墜五里霧中。打趣話、俏皮話、笑而不謔的話連續(xù)不斷,使舉座為之傾倒。這種才能特別發(fā)達的人,總是非常圓活、靈通的聰明人。有幽默感的人,是感覺敏銳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是笑顏常開的人,胸襟豁達的人。別人樂意與之交往、與之親近、與之為友。
8.滑稽搞笑
總能以一種調(diào)侃的方式,隨心所欲地對一個問題進行自由自在的解釋,硬將兩個毫不沾邊的東西粘連在一起,以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從而在這種因果關(guān)系的錯位和情感與邏輯的矛盾之中,產(chǎn)生出搞笑的藝術(shù)。
9.旁敲側(cè)擊
和人打交道善聽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老于世故,擅長話里有話,一語雙關(guān)。
10.軟纏硬磨
性格頑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用軟纏硬磨法,友好地賴著對方的時間,賴著對方的情面,甚至賴著對方的地盤,不答應(yīng)就是不撤退,不把事情辦成就是不回頭,搞得對方急不得惱不得,最后不得不答應(yīng)他的要求。
開口說話的四大要素
第一,說話的時機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時機一定要對。能在最適宜的時機,說出最適宜的話,這才是最會說話的人。否則,如果說話的時機把握得不好,相反,還會給你帶來反面的效果。《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楊修作為曹操身邊一個直接參與機密要務(wù)、總領(lǐng)營帳諸事的行軍主簿,在戰(zhàn)事失利的緊急情況下,口無遮掩,自作聰明地從“雞肋”口令中隨意妄猜,并在軍中肆無忌憚散布消極言論,最終落得個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罪處死。楊修空有真才實學(xué),卻因為說話時機不對,而招來“殺身之禍”。擴展閱讀《說話做事的110條技巧!學(xué)會受益終身》
那么,什么時候是說話的最佳時機?比如,在討論會上,什么時候是最佳發(fā)言的機會?如果你第一個發(fā)言,雖然能夠給聽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況是,因為時間尚早,氣氛難免顯得沉悶,聽眾尚未適應(yīng),不太好調(diào)動他們的情緒??墒侨绻搅撕筮呍僦v,好處是能夠吸收別人的成果,進行有效的歸納整理,顯得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fā)表更為完善的意見,可是因為時間太晚,很多聽眾都會覺得疲倦,希望盡快結(jié)束發(fā)言而不愿再拖延時間,因此效果也不理想。根據(jù)這些情況,經(jīng)過研究證明,最好的發(fā)言機會是在第二或第三個人發(fā)言之后及時切入話題,這樣的效果最好。在這個時候,說話的氣氛已經(jīng)活躍起來,如果你不失時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
孔子曾在《論語•季氏》里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有3層意思:一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 二是應(yīng)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三是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mào)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選擇時機,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xiàn),同時更是發(fā)揮說話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對方對你所談的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你的話才會產(chǎn)生應(yīng)有的效果,達到預(yù)期的目的。事實證明,說服他人的最佳時機是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由于勞累、不順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他們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第二,說話的場合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相親相愛,感情和諧。妻子是一國之君,整天忙于公務(wù)和應(yīng)酬,而丈夫卻不太關(guān)心政治,對社交缺乏興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經(jīng)深夜了,她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問:“誰?”
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你的妻子。”門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女王回到家里,場合改變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宮廷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形,回家說話應(yīng)該是另一種情形。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么說什么,這是“不會說話”人的一種拙劣表現(xiàn)。著名作家李存葆說過: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宣傳鼓動不會是長篇大論,有時面對敵人痛罵一聲,回頭向戰(zhàn)友一招手,喊一聲:“有種的,跟我上!”這比宣傳鼓動更有效。這也告訴我們,說話只有根據(jù)場合,靈活運用語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場合不同,氛圍不同,人們的心情也不同,他們對一些問題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會不同。同樣一句話,在此場合被認(rèn)為合理、有見解、在彼場合則可能引起人家的厭惡和反感。設(shè)想一下,我們跟一個六七十歲的貧苦老農(nóng)交流時大談網(wǎng)絡(luò)、信息高速公路會是一個什么情形,我想這位好農(nóng)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么,說不定還會認(rèn)為你腦子有毛病。這就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拿什么鑰匙開什么鎖。”擴展閱讀《教你10步,讓你更有說服力》
第三,說話的對像和身份
我們都知道有一條成語叫“對牛彈琴”,它諷刺的就是“說話不看對象”。琴彈得再好,對牛也沒有任何意義。說話也一樣,不看人說話也沒有任何作用,有時還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要了解聽話者的身份、年齡、職業(yè)、愛好、文化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有意義,才能達到預(yù)期的目的。
據(jù)說古代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xiāng)。魏明帝覺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為了攬過局面,告訴許允:“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因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于求情,卻可以“理”相爭,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只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guī)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xiāng)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愿受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xiāng),他們確實很稱職,于是不僅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根據(jù)是封建王朝制定的個人薦舉的任官制度,許允提拔同鄉(xiāng)一事,不管妥不妥當(dāng),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rèn)可的“理”。這可以說是善于根據(jù)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了。
說話不考慮對象,就等于射擊不瞄準(zhǔn)。而關(guān)于什么樣的對象,說什么話。可以參考鬼谷子《權(quán)篇》中說的:“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
第四,說話的方式和分寸
所謂說話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會選擇說哪一段,站在哪個角度說,比如,你太太炒菜,四個菜中只有一個好吃,你吃飯的時候會說那三個不好吃,還是說那一個好吃呢?一定是說那一個好吃,因為你說那三個不好吃也沒有用,再說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樣清楚,為什么要說呢?擴展閱讀《性格內(nèi)向的人如何鍛煉口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dāng)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后,有兩個從前的窮朋友來見他。因兩人的話說得不一樣,兩人的命運也各不一樣。第一個人被引進宮內(nèi),他一坐下便指手劃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里,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咽進肚里去。”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面,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
這個抱頭竄出的倒霉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那個放牛娃泯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于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后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dāng)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zhàn)斗我們大獲全勝。”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zhàn)爭心知肚明,但他卻把丑事說得含蓄動聽,面上有光。又想起當(dāng)年大家饑寒交迫有難同當(dāng)時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對于同一件事,一個人是直通通地說,結(jié)果被推出斬首;一個委婉曲折地說,結(jié)果做了大官。話說的方式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有天壤之別。墨子曾回答他的學(xué)生子禽說:話說多了有什么好處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xí)r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同樣,在生活中,精辟的見解往往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容易招人生厭。實踐證明,正確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夠給自己增添魅力、贏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在不同人場合,面對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應(yīng)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所以,開口說話不能只照著自己的思路走,要考慮對方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有興趣,要考慮對方的立場,以及自己的觀點能夠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對象說話的人雖不是老實人,但絕對是精明人。一個具有高明演說技巧的人,能夠很快地發(fā)現(xiàn)聽眾所感興趣的話題,同時能夠說得適時適地,恰到好處。換言之,他能把聽眾想要聽的事情,在他們想要聽的時間之內(nèi),以適當(dāng)?shù)姆绞秸f出來,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能,這種能夠把握優(yōu)越時機的人,說話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會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