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說話方法與基本技巧
社交口才的表現在于你如何說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常生活的說話方法與基本技巧,希望對大家有用。
日常生活的說話方法
1.面對別人的稱贊,說聲謝謝就好
一般人被稱贊時,多半會回答還好!或是以笑容帶過。與其這樣,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對方說謝謝。有時候對方稱贊我們的服飾或某樣東西,如果你說“這只是便宜貨!”反而會讓對方尷尬。
2.透過第三者表達贊美
如果對方是經過他人間接聽到你的稱贊,比你直接告訴本人更多了一份驚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評對方,千萬不要透過第三者告訴當事人,避免添油加醋。
3.客套話也要說得恰到好處
客氣話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適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點點小事,你只要說“謝謝”“對不起”“這件事麻煩你了”,至于“才疏學淺”“請閣下多多指教”這種缺乏感情的客套話,就可以免了。
4.贊美行為而非個人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是廚師,千萬不要說:你真是了不起的廚師。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廚師比他還優(yōu)秀。但如果你告訴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時間會到他的餐廳吃飯,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維。
5.有欣賞競爭對手的雅量
當你的對手或討厭的人被稱贊時,不要急著說“可是……”就算你不認同對方,表面上還是要說“是呀,他很努力。”顯示自己的雅量。
6.批評也要看關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對方也未必會領情,甚至誤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對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礎,否則不要隨意提出批評。
7.批評也可以很悅耳
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說法是,“關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許你可以聽聽看。”
8.時間點很重要
千萬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幾乎多數人都會星期一有憂郁的癥狀。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壞對方周末休假的心情。
9.注意場合
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自己的朋友或同事,這些話私底下關起門來說就好。
10.同時提出建議
提出批評之外,還應該提供正面的改進建議,才可以讓你的批評更有說服力。
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
一、要適時
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可有的人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復……
反之,有的人該止時不止。他們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嘮嘮叨叨訴說自己的不幸;在別人悲傷憂愁時嘻嘻哈哈開玩笑;在主人心緒不安時仍滔滔不絕發(fā)表宏論;在長輩家里樂不可支地詳談“馬路新聞”。
請設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見了上面這種人,你會對他產生什么樣的印象呢?
二、要適量
捷克諷刺作家哈謝克的名著《好兵帥克》里有一個克勞斯上校。此人以說話羅嗦聞名。他有一段對軍官的“精彩”講話:“諸位,我剛才提到那里有一個窗戶。你們知道窗戶是個什么東西,對嗎?一條夾在兩道溝之間的路叫公路。對了,諸位,那么你們知道什么叫溝嗎?溝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種凹而長的坑,對,那就叫溝。溝就是用鐵锨挖成的。你知道鐵锨是什么嗎?鐵作的工具,諸位,不錯吧,你們都知道嗎?”克勞斯上校的這番話,雖然是作家加工過的,但生活中、社交場上說話羅嗦也不乏其人。因此說話適量也是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之一。
適量既指說話的多少適當,也包括說話的音量適宜。應該指出的是,適量并不是都是少說為佳,更不是指那種語量沒有變化的老和尚念經,適量與否應以是否達到了說話目的為衡量的標準。
有的人自我介紹啰啰嗦嗦,祝酒時說上半個鐘頭還不停,批評起來沒完沒了……這樣既影響說話效果,又影響自己的社交形象。
適量的社交口才還包括聲音大小適量。大庭廣眾之中說話音量宜大一點,私人拜訪交談音量宜適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間交談,小聲則可以表現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特殊關系,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都是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應該掌握好的。
三、要適度:
1988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民主黨在選民中造成了布什是毫無獨立主張的這一印象,他們甚至稱“布什是里根的影子”。在交談時,民主黨人總愛用挖苦的口氣問:“布什在哪里?”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才恰到好處呢?布什的競選顧問、老資格政治公關專家艾爾斯,為布什設計了一個回答:“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這有錯嗎?”
這一回答,體現了強烈的針對性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感的結合,有很高的藝術性。試想,如果你在社交場上遭到別人挖苦時,就馬上抓住對方弱點,給以迎頭痛擊,那將產生什么效果呢?也許你自認為是勝利者,可在別人眼里,你卻是一個心胸狹窄不善言辭的人。而艾爾斯為布什設計的回答,卻為布什的政治家風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社交口才的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對象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談的分寸度。其次,體態(tài)語也要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