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真題
上海市中考前段時間結束了,語文考試中的文言文考生們表示很容易,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上海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真題及答案解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上海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真題及答案解析
閱讀下文,完成第8-10題(9分)
捕蛇者說(節(jié)選)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8.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太醫(yī)以王命聚之。
10. 下列對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標題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說明道理。 B.第一段講述了永州百姓爭相捕蛇的緣由。
C.第二段講述了蔣氏單帶捕蛇的悲慘遭遇。 D.第三段講作者因悲傷就更換了蔣氏之役。
【答案解析】
8、柳宗元
9、太醫(yī)用皇帝的命令來征集蛇。
10、D
文言文解題技巧及思路
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文言文閱讀文段,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
這是典型的“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題目。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
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臵、狀語后臵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3內容理解題
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4理解題的解題方法
(1)第一類的解題方法--說說對文中人物的評價、觀點或看法。解題時,首先應該讀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樣的人,作者對他的基本態(tài)度是什么,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贊賞還是批評等問題。
(2)第二類解題方法-結合自身或現實,談談讀后的啟示或收獲。在中考中,重點是考查從作品中獲得人生觀、世界觀、美好品德、某種精神方面的啟示或收獲。
?、僮x原文,看文章是贊美或宣揚哪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品質、精神。
?、谧髋袛?/p>
常考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1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1.安:(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2)形容詞,安穩(wěn)的、穩(wěn)定的。如:風雨不動安如山。(3)疑問代詞,怎么。如:安得廣廈千萬間。(4)動詞,養(yǎng)。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2.把:動詞,拿、持。如:把酒話桑麻。 ’
3.比:(1)動詞,挨著,對著。如:天涯若比鄰。(2)動詞,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3)動詞,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紹。
4.兵:(1)士兵、軍隊。如:可汗大點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堅利也。
5.池:(1)名詞,古代護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詞,水池。如:墨池記。
6.出:(1)動詞,出現、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2)動詞,出去、出來。如:不復出焉。(3)動詞,拿出。如:皆出酒食。(4)動詞,產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處:(1) chu,名詞,地方。如:幾處早鶯爭暖樹。(2) chu,名詞,時候、時間。如:鄉(xiāng)書何處達?(3) chu,動詞,處在。如:處江湖之遠。
8.次:(1)名詞,層次。如:不可計其層次矣。(2)動詞,編次、編排。如:陳勝、吳廣皆次當行。(3)動詞,駐扎、停留。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9.從:(1)動詞,跟從,跟隨。如:擇其善者而從之。(2)動詞,依從。如:乃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如:來從楚國游。(4)形容詞,從容。
10.道:(1)動詞,說。如:不足為外人道也。(2)名詞,道路。如:古道西風瘦馬。(3)名詞,道德。如:伐無道,誅暴秦。(4)名詞,規(guī)則、正確的方法。如:以諮諏善道。(5)名詞,學問。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6)名詞,道義。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11.得:(1)動詞,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動詞,達到。(3)動詞,能夠,可以。如:余因得遍觀群書。(4)通“德”,動詞,感激。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12.發(fā):(1)名詞,頭發(fā)。如:可憐白發(fā)生。(2)動詞,出發(fā)。如: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發(fā)出。如:野芳發(fā)而幽香。(4)動詞,征發(fā)、征派。如:發(fā)閭左謫戍漁陽。
13.負:(1)動詞,背負。如:負者歌于途。(2)動詞,依靠,依附。如: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14.感:(1)動詞,感動。如:帝感其誠。(2)動詞,傷感。如: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3)動詞,感慨。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15.觀:(1)名詞,景觀。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動詞,觀看,觀賞。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3)動詞,閱讀。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初中常見文言虛詞之
▌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澤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澤。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①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動詞
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1.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上海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真題
上一篇:廣東中考文言文閱讀和答案
下一篇:浙江衢州中考文言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