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匯編及答案
高考歷史經??嫉綒v史上的幾次重大改革,對于這類題目,考生該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匯編及答案,僅供大家參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匯編及答案(一)
1. (2009年高考山東文綜33題)(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維新派的目標正是我們的目標,他們的計劃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實際和操之過急。然而,距今大約三十年以前,絕大多數局外人不也是這樣評論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不是掃除了日本的舊秩序嗎?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
——《泰晤士報》主編姬樂爾致該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的含義是什么?(2分)戊戌變法未能“打破雞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為了“打破雞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1)含義:必須改變舊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須除舊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封建頑固勢力強大。
(2)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廢除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實現(xiàn)四民平等。
考查點:戊戌變法的評價
解析:第一題第一問難度為中,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區(qū)別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結合明治維新的特點——“除舊布新”理解材料話的含義。但答案部分我覺得應該表述為“必須較徹底地改變舊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學。第二問難度為易,考查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該題的設問在煙臺市二練中已有類B.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 D.日本先于中國接觸西學
似表述),根本原因應從內因的方面加以考慮,即自身的軟弱性。但該題的設問上似乎不很嚴謹,如果改我“戊戌變法未能“打破雞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學生答出所謂的標準答案。
第二題難度為易,考查了基本知識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問可以結合明治維新的特點——“除舊布新”理解材料話的含義,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應從內因的方面加以考慮,即自身的軟弱性。第二問注意限定詞“政治方面”。
涉及知識點:戊戌變法的評價
2. (2008年廣東高考31題)(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建國后明顯保留了鮮卑的歷史傳統(tǒng),繼續(xù)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永興五年(413),“徒二萬余家于大寧,計口授田。”
——據《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詔均給天下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魏書》卷一百一十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處(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后世的影響(4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與漢人通婚;學習漢族典章制度;遷都洛陽。
(3)漢族先進文化;鮮卑民族傳統(tǒng)。均田制影響了中國土地制度數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鮮卑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考查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內容
解析:
(1)可直接讀取材料信息,“計口授田”和“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看相同之處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據所學知識,回顧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飾、姓氏、語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變。
(3)溯源可從漢族文化的先進性與鮮卑族傳統(tǒng)。對后世的影響可從中國土地制度的變遷、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涉及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內容
3. (2010年高考江蘇歷史25題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朕難以忘懷的先皇便曾向我國所有忠實臣民以及世界各強國莊嚴地發(fā)表過聲明,消除對我們東方教友的迫害和保衛(wèi)他們的權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羅斯人!你們的勞動及犧牲不是白費的。偉大的事業(yè)已經實現(xiàn)了,雖然這是通過另外一種不能預見的道路來實現(xiàn)的,現(xiàn)在朕可以問心無愧地結束流血犧牲,將寶貴的和平歸還朕可愛的祖國。
——《結束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它的弱點暴露無遺,內部很不穩(wěn)定,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又是經濟的。亞歷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與其說是振衰起敝的靈丹妙藥,不如說是暴露疾病的癥狀。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請回答:
(1)就戰(zhàn)爭目的、結果和影響批駁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的觀點。(5分)
(2)為克服材料二中的“關鍵弱點”,俄國統(tǒng)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舉措?它產生了哪些積極作用?并指出這一舉措的局限性。(5分)
答案:
(1)目的:爭奪地區(qū)霸權;擺脫統(tǒng)治危機。
結果:戰(zhàn)敗。
影響: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導致俄國國際地位下降。
(2)舉措:推行農奴制改革。
積極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農奴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考查點:克里米亞戰(zhàn)爭,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特點
解析:(1)此題考查的是對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理解。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目的——對外爭霸,對內維護統(tǒng)治;結果:戰(zhàn)敗;影響:激化矛盾,導致國際地位下降。
(2)此題考查的是對俄國濃濃制改革的評價。第一問:舉措推行農奴制改革;第二問:可以從經濟、生產關系等方面考慮;第三問可以從措施內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涉及知識點:克里米亞戰(zhàn)爭,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特點
4. (2007年高考寧夏文綜42題A)(15分)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為在受光緒皇帝召見時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摘自《戊戌變法》)
材料二: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工計發(fā)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發(fā)了極大震動,不僅頑固派堅決反對,而且不少維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黃遵憲也難以接受,帝黨領袖翁同龢也斥之為“說經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緒皇帝下令毀版。(摘自《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yè)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夢蕉亭雜記》)
回答下列問題。(15分)
⑴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希望“變法三年可以自立”的歷史背景。(5分)
?、莆煨缱兎ǖ氖∮卸喾矫娴脑?。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10分)
答案:⑴西方和日本變革取得成功;甲午戰(zhàn)敗,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希望通過變法,獨立自強,盡快擺脫被瓜分的命運。
?、谱兎ㄟ^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大求全;觸動了既得利益者,樹敵太多;變法理論有偏激之處,內部意見分歧。
考查點:戊戌變法的評價,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沤Y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變革而強大的事實以及甲午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來分析背景。⑵認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得出結論。材料一中三年對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變法內容過于繁雜,很難一下實現(xiàn),維新派內部意見不一致;材料三體現(xiàn)的是變法觸動了許多既得利益者。這些都是變法失誤的地方。
涉及知識點:戊戌變法的評價,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匯編及答案(二)
1. (2007年高考江蘇單科25題)閱讀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幣,夏國增賜,養(yǎng)兵西陲,費累百萬。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稱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則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
——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蘇轍《欒城三集》
材料四 (司馬光 )請更張新法 ,曰:“……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業(yè),閭里怨嗟。……斂免役錢,寬富而困貧,以養(yǎng)浮浪之人,使農民失業(yè),窮愁無告。”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請回答:
①北宋“積貧”原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還有重要一項是什么?(1分 )
?、谕醢彩兎ㄡ槍?ldquo;積貧”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還有哪兩“事”?依據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變法取得的成效。(4分 )
?、垡罁牧先?,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廢除的原因。(2分)
④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目前史學界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是肯定說,認為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說,認為王安石變法是一場脫離實際的變法運動。請選擇其中一種意見,發(fā)表評述。(3分 )
答案:①冗官。
?、谵r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
農民得以安心生產(保證生產時間);政府財政收入大為增加。
③主要原因: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
其他原因:新法在執(zhí)行中存在著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變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撓。
?、艹挚隙ㄒ庖?王安石變法增加了國家收入,減輕了農民負擔,對于改變北宋“積貧”狀況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見:王安石變法既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其變法的理念與措施脫離了當時實際。
考查點: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析:
?、俦彼?ldquo;積貧積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閱讀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經指出了“冗費”和“冗兵”兩點,還有重要一項當然就是“冗官”了。
?、诘谝粏栒{動、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即可回答,第二問通過細讀材料,可以從“民”和“國”兩個方面概括。 ③本問理解材料需要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和階級分析的觀點,蘇轍和司馬光反對變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階級立場上的。
?、鼙締栐O問具有開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論結合即可。
涉及知識點: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2. (2009年江蘇高考25題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間,面對嚴峻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王安石為首的有識之士在范仲淹“精貢舉”的基礎上,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的,就如何選拔、培養(yǎng)國家急需人才,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國家專以詞賦取進士,……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當教以經濟之業(yè),取以經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蘇軾)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不可勝數,何負于天下,而必欲廢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學術不一,……朝廷欲有所為,異論紛然,莫肯承聽,此蓋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
(司馬光)神宗罷賦、詩及諸科,專用經、義、論、策,此乃復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學,欲蓋掩先儒,令天下學官講解。及科場程式,同己者取,異己者黜。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一
諳回答: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范仲淹、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對科舉考試內容分別提出了怎樣的豐張?(4分)
(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司馬光所說“以一家私學,欲蓋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4分)
(3)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王安石興學校、變科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范仲淹:主張考經邦濟國之術;蘇軾:主張考詩賦;
王安石:主張考經義(時務策);司馬光:主張考經義,論、策。
(2)統(tǒng)一編纂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教科書(主持編纂《三經新義》作為統(tǒng)一的教科書和考試依據); 禁錮了思想自由;進一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3)統(tǒng)一思想;為改革培養(yǎng)人才。
考查點:育才措施,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析:此題比較簡單,以這幾年的教育改革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舉考試為切入點,考查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第⑴、⑵問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問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涉及知識點:育才措施,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3. (2007年高考山東文綜33題)(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對此卻評價不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介甫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家傳集》
材料二 司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適應于時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梁啟超《王安石評傳》
(1)王安石針對“士、兵、農、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項各舉一條)?(4分)
(2)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三中“非大壞則不更造”和“適應于時代”的理解。(6分)
答案:
(1)士:改革科舉制度 農: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 兵: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 商:市易法,均輸法
(2)“非大壞則不更造”指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維護舊制,“適應于時代”指梁啟超肯定王安石變法,主張變革
考查點: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析:
(1)對“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體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具體的措施即可,其他幾個方面容易理解。
(2)司馬光作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顯然不主張變法改革,所以反對王安石變法;而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當然主張變法維新,因此借用王安石變法來闡述自己的變法思想。
涉及知識點: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4. (2011年江蘇高考24題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9世紀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yè)政策,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閱
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興辦生產事業(yè)亦屬急務,但人民還沒有這種志愿,所以暫時創(chuàng)辦官立事業(yè),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漸行所謂獎勵工業(yè)。……(工部省)開拓礦山、制造機械和造船一不計利息,不計減損……產品不能銷售之物,則自行標價,盡藏庫中……故而窮于支付工資與購入材料,只能以補貼營業(yè)金的名義從大藏省申報領取。即或是礦山、造船等需用幾十萬元的官營事業(yè)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形成史》
材料三 經濟學者田口卯吉……(1880年)發(fā)表評論說:“政府之制造,已確實妨礙民間同種產業(yè)之興起,……應該中止勸獎保護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務限定在適當的領域之內……日本人民業(yè)已足以同外國人競爭,業(yè)已能夠經營制造商業(yè),何須政府自身為之?”
——米慶余《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的起步與形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明治維新之初政府殖產興業(yè)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紀80年代,日本殖產興業(yè)的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依據材料二、三,概括這種變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發(fā)福島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對東京電力公司實施了監(jiān)管。據此并綜合上述材料,請就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談談你的認識。(2分)
答案:(1)方式:官營。 原因:民間缺乏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意愿;發(fā)揮官營企業(yè)的示范效應。
(2)變化:由官營轉變?yōu)檎鲋埠捅Wo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原因:官營企業(yè)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官營企業(yè)對民營企業(yè)發(fā)展的妨礙;民營企業(yè)迅速發(fā)展,競爭力增強;經濟學界對政府官營政策的不滿。
(3)認識:政府有必要對經濟實行干預;政府干預的方式要因勢而變。
考查點:殖產興業(yè)
解析:本題考查了日本明治維新、80年代日本經濟發(fā)展方式等知識點,時間跨度比較大,近代到現(xiàn)代,在解答過程中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作用較大,還需要對時事有一定的了解。第1問,要求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治維新之初政府殖產興業(yè)的方式及原因,回答時注意分析概括材料。第2問根據所學回答19世紀80年代,日本殖產興業(yè)的方式發(fā)生的變化,依據材料二、三概括原因。日本殖產興業(yè)的方式發(fā)生的變化主要指由官營轉變?yōu)檎鲋埠捅Wo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原因根據材料概括來回答即可。第3問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的活動,談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可根據理解來回答。
涉及知識點:殖產興業(yè)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匯編及答案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