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代史高考真題及答案
中國上下五千年,關于《中國古代史》的高考歷史試題會考些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歷史古代史高考真題及答案,僅供大家參考!
歷史古代史高考真題一
1.(2015·天津文綜·13)(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員至英國使臣律勞卑廣州住處商談貿易問題,雙方在各自應處的座位、方向、次序等問題上發(fā)生了嚴重分歧。中方要求將自己的座位安排在會見大廳的北面(上席),英國則堅持將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廳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兩者爭執(zhí)不下,商談未能進行。
——摘編自王開璽《隔膜、沖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雙方爭執(zhí)的內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員怎樣的心態(tài)?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使臣所持態(tài)度的國內背景。(6分)
【考點】(1)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天朝上國自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解析】(1)第一小問內容,由材料一中“雙方在各自應處的座位、方向、次序等問題上發(fā)生了嚴重分歧”可以概括出雙方爭執(zhí)的內
容主要為座位次序;第二小問心態(tài),由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第三小問背景,根據所學知識,此時英國剛剛進行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答案】(1)內容:座位次序(外交禮儀之爭)。(2分)
心態(tài):以天朝上國自居。(2分)
背景:英國進行工業(yè)革命,國力強盛。(2分)
2.(2015·廣東文綜·38)(25分)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二 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歷了如下變化:
——據《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2)材料二中“讀經講經課”講授的是哪個學派的經典?經學在明清時期備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
【考點】(2)宋明理學;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科舉制(八股取士)
【解析】(2)第一小問學派,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學)即可;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從理學對儒學的新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封建專制這個角度闡述即可。
【答案】(2)學派:儒家。(2分)
原因:儒學已發(fā)展到理學階段,更加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4分)
歷史古代史高考真題二
1.(2015·福建文綜·19)托馬斯·卡倫德寫道:“在歷史的某個時刻,在歐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
活著近五百萬陸地和海島居民,他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卻創(chuàng)造出了最原創(chuàng)、最絢麗的文化、商業(yè)、社會秩序和政治……聞名遐邇”。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臘文明 B.古羅馬文明 C.不列顛文明 D.阿拉伯文明
【考點】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環(huán)境與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解析】根據材料“在歐洲郇(xún)窄的一隅”、“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卻創(chuàng)造出了最原創(chuàng)、最絢麗
的文化、商業(yè)、社會秩序和政治……聞名遐邇”等信息可以判斷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地點在歐洲,多山多島,自然資源極其匱乏,發(fā)展工商業(yè),形成民主政治,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項正確;古羅馬當時地跨歐亞非三洲,不符合材料“在歐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B項錯誤;不列顛文明不符合材料“卻創(chuàng)造出了最原創(chuàng)、最絢麗的文化、商業(yè)、社會秩序和政治”,故C項錯誤;阿拉伯不符合材料“在歐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D項錯誤。
【答案】A
2.(2015·安徽文綜·19)亞里士多德認為:“當一人或若干人所組成的一個團體,勢力增長得過大,
以至于凌駕整個公民團體,……這樣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專制政治或門閥寡頭政治。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爾咯斯和雅典,制訂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許這種特殊人物產生以后方才加以補救總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政策?!边@表明( )
A.公民團體渴望社會地位平等 B.防止集權政治應當未雨綢繆
C.雅典民主容易導致動亂 D.特權階層是城邦制必然產物
【考點】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中說到的“團體”是指凌駕于大眾之上的“門閥”,而“公民團體”雖然提及,但是并沒有在
下文表達他們關于社會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項錯誤;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政策限制集權政治的史實為例,在最后進一步表達了亞里士多德的設想,那就是在“這種特殊人物產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僅僅“補救”,故B項正確;材料側重點在于表達關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權政治的方法,并不是著重介紹雅典民主容易導致動亂,而且材料第一句話雖然提及集權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權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動亂”,故C項錯誤;按材料所述,特權階層只是城邦制可能的產物之一,完全可以通過適當制度預防與限制,不是“必然產物”,故D項錯誤。
【答案】B
歷史古代史高考真題三
1.(2015·四川文綜·9)《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關于該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它是古羅馬習慣法的匯編 B.它限制了貴族的權力
C.它是當時羅馬社會的寫照 D.它不屬于羅馬公民法
【考點】羅馬法——《十二銅表法》
【解析】《十二銅表法》是以往羅馬習慣法的匯編,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十二銅表法》限制了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知識的壟斷,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十二銅表法》的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與羅馬人的社會生活
息息相關,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羅馬共和國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十二銅表法》頒布于公元前449年,說明其屬于公民法,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D
2.(2015·廣東文綜·18)《十二銅表法》中說:“以后凡人民會議的所有決定都應具有法律效力。”
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奴隸參與了立法 B.習慣法的內容被摒棄
C.貴族對法律的壟斷被打破 D.成文法的規(guī)定不能改變
【考點】羅馬法——《十二銅表法》
【解析】《十二銅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隸沒有公民權,不可能參與立法,故A項錯誤;
《十二銅表法》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習慣法的內容被擯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以后凡人民會議的所有決定都應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會議的所有決定都應具有法律效力,貴族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貴族對法律的壟斷的局面被打破,故C項正確;隨著羅馬社會的發(fā)展,羅馬法也是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規(guī)定不能改變”的說法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
【答案】C
3.(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2)圖6為古羅馬正義女神像。它體現了羅馬法的諸多原則,如高擎
的秤體現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劍體現的是法律的強制力。據此,雙眼蒙布所體現的原則是,法官審案應( )
A.主要依據道德良知 B.側重聽取證人證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實真相 D.排除一切干擾遵從民眾意愿
【考點】羅馬法——司法公平原則
【解析】雙眼蒙布所體現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則。法官審案主要依據法律判斷,而非道德良知,故A
項錯誤;法官審案側
重聽取證人證言,并不能保證司法公正,故B項錯誤;正義女神雙眼蒙布體現出,法官在審案時要抵御各
種利益或情感的誘惑,以洞察事實真相,來作出公正的判決,故C項正確;法官審案遵從民眾意愿,也不能保證司法公正,故D項錯誤。
【答案】C
4.(2015·江蘇單科·14)“萬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市民法的規(guī)范、同羅馬人發(fā)生聯系的
其他各民族的規(guī)范、地中海商業(yè)習慣與法規(guī),主要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睂Σ牧侠斫庹_的是( )
A.萬民法繼承了公民法的具體內容 B.萬民法是公民法的適時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財產所有權的規(guī)定 D.公民法是萬民法的組成部分
【考點】羅馬法——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萬民法)
【解析】“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市民法”,表明在具體內容上沒有完全繼承,故A項錯誤;萬民法
是適用于帝國境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隨著版圖的拓展,僅適用于羅馬內部的公民法己無法應對新變化,所以“吸收了……的羅馬市民法的規(guī)范、……其他各民族的規(guī)范、地中海商業(yè)習慣與法規(guī),主要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故B項正確;“萬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的內容的調整”,這些內容的調整從側面證明了公民法沒有“忽略”所有權和債務等方面,故C項錯誤;羅馬法不斷發(fā)展,3世紀,隨著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與“萬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市民法的規(guī)范”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B
5.(2015·重慶文綜·9)426年,羅馬帝國頒布《引證法》規(guī)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難題而成文法無明確規(guī)定時,則依照五大法學家(生活于二三世紀之交)的法律著述來解決——若他們的著述觀點有分歧,則以多數為準;如不能形成多數,則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觀點為準;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見表示,則由執(zhí)法者自行選擇。這則材料說明在當時羅馬帝國司法裁判中( )
A.執(zhí)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權 B.五大法學家的意志可凌駕于法律之上
C.貴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條文 D.五大法學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6.(2015·北京文綜·37)(36分)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一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秦漢時期,漢字形成統一的書寫規(guī)范。官學、書院、私塾大都使用漢語,科舉考試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將漢語作為“正音”。清朝確立在全國的統治后,很快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日本等周邊國家的語言也受到漢語影響。
拉丁語最初是古羅馬人的語言。公元1世紀,標準拉丁語形成,與希臘語等一起成為羅馬帝國學校的教學語言。羅馬帝國解體后,拉丁語的日常口語功能逐漸喪失,成為一種書面語言。17世紀末期以前,西歐的學術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在拉丁語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的民族語言。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上述兩種語言文字發(fā)展演變的異同。(8分)
【考點】(1)古代中國漢字的形成演變;古代羅馬的政治——拉丁語
【解析】(1)第一小問相同,由材料一兩段話的第一句可知,兩種語言都歷史悠久,經歷了變遷;“官學、書院、私塾大都使用漢語”,“成為羅馬帝國學校的教學語言”,可見它們是文明的載體,體現在典籍與文化教育中;“日本等周邊國家的語言也受到漢語影響”,“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在拉丁語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的民族語言”說明它們對周邊國家民族語言產生了影響。第二小問不同,“羅
馬帝國解體后,拉丁語的日??谡Z功能逐漸喪失,成為一種書面語言”,說明拉丁語逐漸變?yōu)闀嬲Z言,而漢語一直作為通用語言使用至今。
【答案】(1)同:兩種語言歷史悠久,歷經變遷。都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載體,體現在典籍與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對周邊國家民族語言產生了影響。(6分)
異:漢語作為通用語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語逐漸變?yōu)闀嬲Z言。(2分)
(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7.(2015·天津文綜·12)(22分)古代中國和古代羅馬相距遙遠,然而兩者的歷史發(fā)展可做一些比較。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1)依據材料,概括①至⑤各個時期古代中國和古代羅馬的歷史特征。(7分)
(2)比較①至⑤時期兩國歷史發(fā)展的特征,你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再比較其歷史軌跡及變化節(jié)奏,你又有哪些發(fā)現?在此基礎上,你有何進一步的理論認識?(8分)
(3)第⑥時期中國和歐洲的歷史走向有何不同?試從制度層面分析中國出現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考點】(1)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國商鞅變法和古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可以看出該時期的歷史特征為兩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階段關鍵詞“統一”可以看出,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國家統一;由材料③中關鍵詞“強盛”可以概括其特征為兩者進入強盛時期;由材料④中兩個階段“混亂”到“統一”,“危機”到“中興”可以概括其特征為兩者都出現混亂、分裂或危機,但都走向了統一或中興;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國”“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為兩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規(guī)模遷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問現象,對第一設問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兩者非常相似;第二小問發(fā)現,從縱向來看兩者的變化軌跡類似,都呈現出政治統一和分散交替的軌跡;第三小問認識,由本題前兩問可以得出認識,即人類歷史發(fā)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問不同,由材料⑥中“對峙”到“統一”,“滅亡”到“小國林立”總結出其不同;第二小問原因,從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慮,即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
【答案】(1)特征:①兩者都制定了法律。②兩者都實現了國家統一。③兩者都進入強盛時期。④兩者都出現混亂、分裂或危機,但都走向了統一或中興。⑤兩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規(guī)模遷入,走向分裂。(7分)
(2)現象:兩者雖相距遙遠,但各個時期歷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發(fā)現:兩者歷史都呈現了政治統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軌跡,變化節(jié)奏也十分相近。(4分) 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西羅馬滅亡,歐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