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怎樣分工記憶儲存
大腦是怎樣分工記憶儲存
人體的大腦是人體內最復雜和精細的器官,大腦記憶也是有分工的,你知道是怎樣分工的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為大家推薦的大腦分工記憶儲存法的方法,歡迎參閱!
大腦分工記憶儲存法的方法
在我們顱骨中有這么一個神奇的器官,僅1.5公斤重的組織稠密潮濕、錯綜復雜,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在這里,生命中所有的經歷都被處理成各種信息,儲存于其中,并在需要時隨時被檢索找回。這就是多年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情景記憶”。科學家們大致認同大腦的這個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詳細數據資料,對這個模式進行充實豐富卻非易事。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對大腦的歸檔系統(tǒng)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它是大腦皮層中一個環(huán)形結構的內褶區(qū),長僅幾厘米卻與大腦其它部分緊密相連。海馬體受損的人常常伴有嚴重的記憶問題,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就將記憶研究的焦點投到海馬體上。
英國萊斯特大學科學家最新發(fā)現,通過對海馬體及其周邊大腦區(qū)域的研究,他們對新記憶的形成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癲癇病人接受大腦外科手術時,科學家們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記錄了單個人類大腦細胞工作時產生的氣泡和裂紋??茖W家發(fā)現,如果一個病人的腦神經會為某個特定名人,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而著迷瘋狂,那么一旦在美國自由女神像前遞給他一張克林特的照片,該病人的腦神經就可被“訓練”成看到自由女神像就會作出反應。由此可見,海馬體中的單個腦細胞,在形成新的聯想記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包裹海馬體外層的大腦皮層也非常重要,它的體積比海馬體大許多,能夠執(zhí)行從感知世界到運動四肢等海量工作任務。當我們經歷某一特定事件,如去海邊旅行時,大腦皮層中的不同區(qū)塊就會被調動起來,幫助我們處理不同記憶元素:認識朋友、傾聽海鷗和感受微風。于是,眾多的經歷碎片就會散布于大腦皮層。想要記住這些經歷,大腦就需要進行一些索引歸檔,以便日后將它們檢索找回??茖W家們普遍認同,大腦的這個索引歸檔工作是由海馬體完成的。
人體左右大腦記憶的分工
左右腦的分工,使左腦抽象思維的功能較發(fā)達,而右腦形象思維功能較發(fā)達,右腦在大腦思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發(fā)現,腦中所儲存的信息量絕大部分是存在右腦中,并在右腦中正確的加以記憶。人的記憶大多數是以形象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就像錄相帶一樣,對某些事物的形象在右腦中留下痕跡。由于左右腦分工不同,右腦的情報容量比左腦大百萬倍。
形象的說,右腦如同一個書架,書架上放著許多本錄相帶,并由左腦給這些錄相帶一一貼上不同的標簽?;貞浖词歉鶕撕瀼谋姸嗟匿浵鄮е姓业阶约核璧膬热莶⑼瑫r連同前后相關內容一起回憶。思考的過程是左腦一邊觀察提取右腦所描繪的圖像,一邊將其符號化、語言化。也就是說,右腦儲存的形象的信息經左腦進行邏輯處理,變成語言的、數字的信息。
作為被記憶的材料,文字是由語言中樞所管理的,記憶在左腦中。但是,左腦中所能存儲的文字情報的總量是非常有限的,而右腦存儲的形象資料是左腦的百萬倍。我們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個人今天掌握的知識是古代人的幾千倍幾萬倍。因此如何在如此龐大的信息庫中有效的將搜集的信息儲存是人的潛能開發(fā)的關鍵,而這正是右腦的功能。當然,必須同時運用左腦的處理信息的功能,在左右腦中將記憶相互結合、加工,才能把個人的思維以創(chuàng)意的形式反映出來。
右腦與左腦的另一個重大區(qū)別是,左腦儲存和掌管的是近期的和即時的信息,而右腦則是遺傳信息的寶庫。
從進化的角度看,低等動物只有右腦,沒有左腦,高等動物才分化出左右腦。左腦是人的“本生腦”,記載著人出生以來的知識。右腦則是人的“祖先腦”,儲存從古至今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遺傳因子的全部信息。初生嬰兒左腦受損,可以照常吃母親的奶,若右腦受損,就不會吃奶,喪失了人的本能。
左腦和右腦儲存的信息量是大不一樣的,如果說人生短短幾十年積累的知識是一滴水的話,右腦存儲的祖先千百萬年遺留給我們的遺傳信息則是一片汪洋大海!
盡管人人都得使用左腦,因為左腦掌管語言功能。但以左腦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卻是單色調的,因為左腦是以利害得失和愉悅感情統(tǒng)治的世界,用非常狹隘的視野觀察人生和社會,人們難免迷失于紛紛擾擾的現實社會。右腦是人類遺傳信息的巨大寶庫,學會用右腦思考,你會基于人類億萬年遺傳信息考慮問題,因而更豁達,視角更寬廣。用右腦思考,你會發(fā)現,原來生活可以更美好。
正因為右腦是人的“祖先腦”,它具有一些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比如說右腦具有直覺功能-預感。
許多成年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時煩躁不安,總感到有什么事要發(fā)生,而往往特別的事也就真的發(fā)生了。有一些人在夢中出現將來發(fā)生的某種變故的夢兆,更是屢見不鮮。
右腦的知覺預感力十分神奇,盡管有許多預感的成功案例至今尚無法用科學的邏輯原理加以解釋,但已經發(fā)生的直覺預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利用右腦的直覺是每一個企業(yè)家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從事一種空間概念智力活動時,男性集中于大腦右半球,而女性則兩半球都活動。這表現在空間能力方面,女性的大腦分工比較廣泛,男性的大腦分工比較明顯;在支配語言能力方面,女性控制語言過程的左腦半球的專門化速度要比男性快。所以,小女孩開口說話要比小男孩早,而且詞匯較豐富,很少出現語言能力上的缺陷,閱讀書寫比較早,因此女孩學外語比男孩更容易一些。
女性的大腦由于胼胝體發(fā)達,處理問題常常是由左右腦同時發(fā)出指揮行動,是屬于一種混合型的大腦,因此女人的應變能力比男人強。
提高大腦記憶的方法
1.理解、復述記憶法
理解法。理解了的東西是最容易記住的。
例如:對于代數公式(a+b)2=a2+2ab+b2,有的同學就是死記,一項一項,三項硬背下來。有的人就從理解的角度,了解(a+b)2的實質,這樣就自然記住了公式的各項。還有的人,也從理解的角度,了解(a+b)2展開后,反正要有a和b的二次項,也就不用記了,只要記住有一個一次項“2ab”就可以了。
再如:關于萬有引力公式,有的同學在復習的時候一遍又一遍地寫。其實只要理解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公式就自然記住了。萬有引力定律說:“萬有 引力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和物體質心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根據這個定律,兩個物體的質量符號寫在分數線的上方,距離的平方寫在分數線的下方,得出 公式:
F=Gm1m2/r2
G是比例常數,這里是萬有引力常數。
學習語文、外語時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一首古詩,理解了詩的含義,背起來就快多了。
復述法。對知識理解之后,是容易記了,但并不等于全記住了。因此,還應當緊接著采取措施,鞏固這時形成的記憶。復述法是鞏固理解記憶的最好辦法 之一。這種方法就是,合上課本,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要記憶的知識說一遍。注意,一定要說出聲來。最好是由一位同學看著課本,你大聲說給他聽。經過自己的 嘴,再有意識地說過一遍的內容,記得是很清晰的。有的同學在幫助一位生病缺課的同學補課的過程中發(fā)現,補課的那幾課記得特別牢,就是因為他在理解的基礎上 又復述了一遍。所以,中學時期,交上幾個好朋友,課后在一起采取互相考課文,逼著自己復述剛上過的課程,對記憶所學的知識是很有好處的。
2.數字特征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全靠機械式的記憶。比如:年代、常數、字母、元素符號、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發(fā)生在 1911年等,這些內容是極易理解的,但卻是極難記憶的。我們可以尋找這些內容的特征,這些特征有多半與事物的本質并無內在的必然性聯系,僅僅是記憶者從 自己的經歷出發(fā),給它一個特征,和記憶內容有某種聯系,利用這種聯系的提示來幫助自己聯想或記起要記的內容。
數字特征記憶法可分為幾種:
(1)諧音法
如圓周率的數值為3.14159,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6,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獅一鹿”。再如,3的算術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讀成斤兩的“兩”,0讀成“洞”,那么這個數依諧音可讀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記住圓周率的分數表達式,似乎比較難。但一琢磨就發(fā)現,這里只有自然數最前面的三個數1、3、5,每個重復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攔腰截斷,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數線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課講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其面積總共為35981平方公里。要記這個數也容易。前面“359 ”,可記成“三五九旅”:“81”可記成“八一建軍節(jié)”;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誕生”。
(3)運算法
李時珍在1578年寫成了《本草綱目》,這1578年可用加法運算,記為15=7+8;萬有引力常數1/15000000,后面究竟幾個零,常常容易錯,可是無巧不成書,用加法運算1+5=6,正好是6個零。
三國時期魏、蜀、吳建國時間分別為220、221、222年,記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為蜀、再加一年為吳;記住了吳是222年,用迭減法,減一年為蜀,再減一年為魏。
辛丑條約訂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于191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921年,減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發(fā)時間,再減10年就是辛丑條約簽訂時間。
塔里木河長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記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紀早一年;蒙古族滅金是1234年,特征明顯,四個數字連續(xù);玄武門之變626年,淝水之戰(zhàn)383年,都是前后兩數相同的特征。
3.間隔交替記憶法
間隔交替記憶法是建立在“記憶心理學”基礎上的科學方法。我們舉個例子;小張前年暑假參加了夏令營。和各地來的營友朝夕相處一個月,混得可熟 了??墒?,今年暑假在黃山碰到南京的營友小吳的時候,就差點認不出來了。夏令營時還有一位上海的營友叫小李,開營不久因為生病回上海了。小李生病的時候, 小張曾經照顧過他。小李回去以后給小張寫幾封信,還寄來過照片。有一次小張去上海,在火車站出口處那么多迎客的人群中,小張一眼就認出小李來。
小張和小吳是一次性接觸,一次性記憶,而和小李則是間隔接觸,因此有間隔交替記憶。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后記憶 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遺抑制(我們用表示);后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表示);那么,記憶的序列則為:
A?B?C?D?E?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采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復 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