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經(jīng)典語錄
曾國藩的經(jīng)典語錄
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下面是學習來小編帶來的曾國藩的經(jīng)典語錄以供大家欣賞。
曾國藩的經(jīng)典語錄:
1. 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2.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3.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4.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fā),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5. 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
6.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7.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8.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9. 凡權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0. 處毀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毀譽與我分毫無干。
11.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12.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13. 無為名尸,勘破幻妄也。無為謀府,無思也。無為事任,無為也。無為知主,地知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吾以無為為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顛曰:“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應事接物只是一個情字為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圣人無情。
14. 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15.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16.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17. 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wěn),一任間言語。
18.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19. 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20. 得失有定數(shù),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
21. 靜坐自我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22. 儉以養(yǎng)廉,譽洽鄉(xiāng)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
曾國藩語錄:
1. 溺愛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貴。大丈夫見善明,則重名節(jié)如泰山。用心剛,則輕死生如鴻毛。
2.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3.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笑,乃有進步也。
4.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5. 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
6. 畢竟先知后行,至于純熟,乃能合一。
7. 人皆有愛生惡死之心,人皆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8.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9.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為愚也。
10.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11.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紛,此亦不必過為退避也,但因以為利,則市道矣。
12.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13.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14.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15.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⒗侵咝疇?,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蝎,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16.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17.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18.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19. 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20. 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
21.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22. 君子多思不若養(yǎng)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23.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24. 食能止饑,飲能止渴,畏能止禍,足能止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