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不同地方吃什么
夏至不同地方吃什么食物
夏至最好是多吃水果,夏日炎熱,人體皮膚毛孔疏松,容易出汗,我們適宜多吃水果及蔬菜,既可補充流失的水份,亦容易消化,不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夏至不同地方吃什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夏至不同地方吃什么
北京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jié)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面館人氣很旺。無論面館的四川涼面、擔擔面、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面等等,各種面條都很“暢銷”。
紹興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qū),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guī)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qū)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jié),而在夏至,此風俗至今尚存。
無錫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背赃^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漠河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于緯度高,使漠河地區(qū)在夏季產(chǎn)生極晝現(xiàn)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xiàn),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chǎn)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此時漠河多出現(xiàn)晴空天氣,是人們旅游觀光的最佳季節(jié)。因此,自1989年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游節(jié),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鎮(zhèn)及北極村進行。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shù)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jié)。
山東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nóng)家生活的情趣。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嶺南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qū)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qū)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據(jù)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xù)到今。
“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
夏至進補食物
一、萊肴類食譜
1.地黃雞
原料:生地黃100克、母雞1只、大棗10枚;
制作方法:將母雞宰殺,掏去內(nèi)臟、剁去瓜和翅尖、洗凈血水后,人鍋內(nèi)用沸水略悼一下。撈出。將生地黃洗凈后,切成約0百厘米見方的顆粒,放人雞腹內(nèi),再將雞與大棗放人瓷罐內(nèi),灌入米湯,密封瓷罐口,隨后上籠用武火蒸制2-3小時,待其熟爛即可取出,取出后需調(diào)味食用。 功效:養(yǎng)陰益腎,適用于夏季氣陰不足者進行調(diào)補之用。禁忌:脾虛濕滯,腹?jié)M便演者不宜多服。
2.熗拌什錦
原料: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
調(diào)料:香油、植物油、鹽、味精、蔥末各適量;
制作方法: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切成丁;鍋內(nèi)加水燒開,將以上蔬菜分別焯透,撈出瀝干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加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煸出香味,再將蔥末、鹽、西紅柿、味精同入鍋內(nèi)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再淋上香油攪勻即可。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消暑,解毒化濕。
二、湯羹類食譜
1.兔肉健脾湯
原料: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調(diào)料:鹽、味精;
制作方法:兔肉洗凈與其他配料武大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繼續(xù)煎煮2小時,加入適量食鹽、味精即可,肉、湯可同食。功效:健脾益氣。
2、荸薺冰糖蓮藕羹
原料:荸薺250克、蓮藕150克、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荸薺洗凈去皮,蓮藕洗凈切小塊;砂鍋加水適量,將荸薺、蓮藕同入鍋內(nèi)用文火燉20分鐘,加入冰糖再燉16分鐘,隨后起鍋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健脾開胃,止瀉固精,理氣開胃,和中止痛。
三、飲料類食譜
1.白藕雪梨汁
原料:雪梨200克、新鮮白藕250克;
制作方法:白鮮藕去節(jié),雪梨去皮,各等量切碎,用榨汁機榨取汁液,不拘量,隨時代茶飲用。功效:清熱止渴,理氣開胃。和中止痛。
2.烏梅汁
原料:烏梅300克、白糖30克;
制作方法:將烏梅洗凈,除去皮、核,用榨汁機榨取汁液,在汁液中加入白糖,用涼開水稀釋,攪拌均勻即成。功效:收斂生津,止煩解渴。
夏至養(yǎng)生的飲食原則
1、清心祛暑、清熱解毒。
中醫(yī)認為,夏為暑熱,夏季歸于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麥制品,之外可適當多食些豬肉、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y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nèi)的正氣而誘發(fā)疾病。
2、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因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所以夏天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并且因這一時期暑濕并重,所以應在日常多注意清熱利濕、清暑化濕。中醫(yī)認為,長夏在五臟中歸于脾,也宜清補。按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觀點,過濕對脾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但應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飲水多,導致濕氣易侵入人體。外濕入內(nèi),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運化功能產(chǎn)生障礙,就會積水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滲濕的食物,這樣能夠健脾和胃,脾健則其升降運化功能得以恢復,有利于行水利濕。
3、健脾養(yǎng)胃,補氣益陰。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補充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濕氣候的影響易導致脾胃正氣不足,胃腸功能紊亂。所以在飲食上應以健脾養(yǎng)胃為原則,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欲、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同時,少吃或不吃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如某些人已有疰夏、傷暑、暑濕、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癥狀出現(xiàn),那么根據(jù)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觀點,注意針對性,辨證用膳,或補脾肺氣虛,或氣、陰雙補。
關(guān)于夏至的講究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節(jié)的隆重程度不亞于端午節(jié)。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以祈求消災年豐。除了祭祀外,朝廷還用歌舞禮樂的方式,祈祝國泰民安。到了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而遼代時婦女則互贈粉脂囊,用來除去身上的汗?jié)n味。
朝廷對夏至如此重視,民間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農(nóng)民則忙著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這祭天也南北有別,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jié)碁摹r至今日,許多地區(qū)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夏至有什么講究:忌諱剃頭理發(fā)
這是在清朝時期的一項習俗禁忌。據(jù)《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也就是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當然也不要剃頭理發(fā)。據(jù)說,夏至日剃頭理發(fā)會破運。
夏至有什么講究: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于農(nóng)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边@對于靠天吃飯的農(nóng)家人來說,無論是干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nóng)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里別打雷、別下雨。
夏至有什么講究:夏至面條不可缺
中國有句俗語叫“冬至餃子夏至面”,講的是人們在過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兩種食物:餃子和面條。面條是北方人的至愛。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條都要過涼水,俗稱“涼水面”,用來消夏避伏。只是與現(xiàn)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們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麥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區(qū),則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夏至有什么講究:麥粥餛飩齊上陣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無錫人則在夏至這天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諺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而麥粥不僅是清香宜人、健脾養(yǎng)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緩解人們“苦夏”時的食欲不振,同時還可祛濕利尿,是夏至節(jié)不可多得的美味。
夏至的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nóng)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队详栯s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薄吧取?,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