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資料大全
七夕節(jié)源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這個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小時候我們就聽老一輩講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資料大全,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jié)日活動的內(nèi)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jié)”或“少女節(jié)”、“女兒節(jié)”。七夕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國務(wù)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jié)”。
七夕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七夕節(jié)的由來,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鵲橋相會的傳說密切相關(guān)。牛郎織女的故事千古流傳,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小說之一,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流傳最廣的版本如下:
牛郎是一個命運凄苦的放牛娃,因爹娘早逝而隨兄嫂生活。心狠的哥嫂不但對其百般虐待,最后還為了獨霸家產(chǎn)把他趕出家門,只分給他一頭老牛。然而,哥嫂沒有想到的是,這頭老牛竟然是被貶下凡間的灰牛大仙,它不僅能說人話,還知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的時間和地點。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趁仙女沐浴時抱走了一位仙女的衣裳——這位仙女乃是天上專司織錦的織女。失去衣裳的織女無法按時回到天庭,又被牛郎的真情打動,于是留在凡間,與忠厚老實的牛郎結(jié)為佳偶。婚后,織女教會了鄉(xiāng)親們養(yǎng)蠶抽絲織綢緞,還為牛郎育下了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幸福。那頭老牛在死前,叮囑牛郎剝下它的牛皮,悉心保存,以備日后之用。
織女私自下凡與牛郎結(jié)合一事,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將織女強行帶走。情急之中,牛郎記起老牛臨終的囑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對兒女乘風追隨。牛皮發(fā)揮著神力,眼見就要追上織女一行,王母娘娘卻拔下了頭上的玉簪當空一劃,頃刻之間,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現(xiàn)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銀河,將他和織女分開。但癡情的牛郎不忍離去,他帶著兒女苦苦守候在河邊,而隔河相望的織女也終日哭泣,再也織不出美麗的云錦。
時間長了,王母娘娘也被織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動,許可他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只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
七夕節(jié)的來歷
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為“七夕”源于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guān)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jié)為什么吃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果并不是水果,而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點心。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xiàn)。
為什么人們在七夕要吃巧果呢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fā)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中,將成形后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于壁間,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huán)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jié)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每年的七月初七,牽牛星與織女星距離最近。中國是農(nóng)耕國家,因此,對時令、節(jié)氣的交替極為重視,夏商時,每至立秋,君主還會親臨祭祀現(xiàn)場。七夕節(jié)的設(shè)置其實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種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七夕節(jié)民間習俗
一,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jié)最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jié)網(wǎng),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蛘咦揭恢恢┲耄旁诤凶永?,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jīng)結(jié)網(wǎng),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qū)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shù)囊环骄鸵咽孪葴蕚浜玫亩Y物獎勵給得巧者。
二,拜織女。
七夕節(jié)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愿,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qū)碛谐鱿⒌鹊?,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jié)這一天,人們用面粉制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后稱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四,青苗會。
七夕節(jié)期間,傳說烏魯木齊部分地區(qū),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十天的“青苗會”?!扒嗝鐣笔鞘谴緲闵屏嫉霓r(nóng)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蘊,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莊的農(nóng)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涌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種節(jié)目表演,應(yīng)有盡有,熱鬧非凡。
五,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六,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jié)這一天,浙江臺州地區(qū)流行送“巧人”?!扒扇恕本褪且环N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拜魁星。
七夕節(jié)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shù)纳?。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jié)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