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后還要熱多久
大暑代表什么意思:一年中最熱時期,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那么你們知道關于大暑后有要熱多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大暑過后還要熱多久簡介,歡迎參閱。
大暑過后還要熱多久:30-60天
大暑后30-60天之間天氣就會逐漸轉涼了。
大暑后15天開始進入立秋節(jié)氣,大暑后30天開始進入處暑節(jié)氣,到了處暑節(jié)氣之后,我們就徹底要和夏天告別了,此時溫度開始轉涼,之后氣候會慢慢由涼轉寒,再過一段時間就會進入冬天。
大暑習俗
民俗方面
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發(fā)期。過去人們在河船上要舉行祭祈活動,將船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無蹤。
六月初一,河南、膠東(比如煙臺)等地有“過小年”的習俗,因為此時小麥等農作物已收割,新種植的莊家也因為溫度、濕度上升而瘋長,大暑后15天為立秋,已接近金秋收獲季節(jié),農民有期盼豐年,預祝豐收的美好心情,因此這段時間有關豐收的祭祀活動盛行。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qū),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飲食方面
煎青草豆腐
大暑節(jié)氣來臨,浙江溫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將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冷卻后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過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jié)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qū)沂蒙山區(qū)和魯西南地區(qū)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具有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一道營養(yǎng)美味的滋補佳品。
吃面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xiāng)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面條的傳統(tǒng)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只羊,做上一鍋涼面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面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吃童子雞
湘中、湘北有“大暑吃童子雞”的進補方法。童子雞指的是不會打鳴,飼養(yǎng)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到1~1.5斤,還未配育過的小公雞。
和老雞比起來,它們熬的湯沒那么油膩,蛋白質也更易被人們吸收,據說其體內的生長激素對成長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yǎng)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yǎng)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jié)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
吃鳳梨
我國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吃“半年圓”
另外,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jié)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休閑方面
賞荷花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稱“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傳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間有賞荷花的習俗。江蘇常熟、通州、吳縣等地,是著名的觀荷之處,觀荷納涼,游船眾多,景象頗為壯觀。
斗蟋蟀
大暑是鄉(xiāng)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jié),中國有些地區(qū)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暑月游船
大暑時期,古人絕不是獨守在家里,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這樣的酷暑時節(jié)當節(jié)日來過?!笆钤掠未笔钱敃r的民俗之一。舊時每至六月,士女云集。
海邊過大暑
深圳人在海邊度過炎熱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曬很重要,不僅僅是愛美怕曬黑的女性,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的男性也一樣需要防曬,尤其是去海邊或水上樂園,更需要使用防曬霜,并不時補涂防曬霜。
大暑說“伏”:一個“隱藏”的季節(jié)
7月23日,迎來大暑節(jié)氣。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夏季季節(jié)特征最明顯的一段時間。“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p>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每到大暑時節(jié),由于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梢钥吹轿灮鹣x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土壤高溫潮濕,很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天空中隨時都會形成雨水落下。
與炎熱大暴雨一起來的,還有“伏”,三伏天現(xiàn)在可算是夏天的別稱,今年7月16日入伏。四季更替,二十四節(jié)氣標記,伏又是什么呢?
研究顯示“伏”字久遠,西周時期的史伏作父乙尊的金文中就已出現(xiàn)“伏”字,我省云夢戰(zhàn)國睡虎地秦簡也出現(xiàn)“伏”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伏”是會意字,從人從犬,本義為司。后代學者注解,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為俯伏,又引伸之為隱伏。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錄:“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黃超芬說,湯餅就是煮的面食,類似于熱湯面,在古人看來,出汗可以驅病,即為“辟惡”。
“根據傳世文獻里的記載,伏天的說法歷史相當久遠?!蹦壳翱吹捷^早的文獻表明,三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代學者張守節(jié)認為:“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p>
“伏是五行學說對季節(jié)的另類安排,一年有五季。”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五行學說把季節(jié)與五行相對應:春季屬木,木生火,夏季屬火,火生土,長夏屬土,土生金,秋季屬金,金生水,冬季屬水,水又生木,冬盡春來。為什么多了一個長夏?因為夏屬火,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五行學說就把潛伏的這段時間稱為“伏”,也叫“長夏”。長夏屬土,土生金,長夏過后秋天就到來了。唐代詩人杜甫所寫“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側面印證當時人們認可季節(jié)與五行對應的關系。加入長夏后一年就是五季,這樣木、火、土、金、水,便都是相生關系,季節(jié)就這樣輪轉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