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斗百草習(xí)俗由來
端午節(jié)斗百草習(xí)俗由來
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斗百草的習(xí)俗,那么,該習(xí)俗的由來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斗百草習(xí)俗由來,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jié)斗百草習(xí)俗由來
斗百草,源于周代?!对娊?jīng)·周南·芣菅》說的就是斗草之戲。到了南北潮,南方漸漸把斗百草演變?yōu)槎宋绲奈幕瘖蕵凤L(fēng)俗。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端午節(jié)斗百草,不但民間玩,宮中也玩?!秳①e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斗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斗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斗草。
斗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斗”,另一種是“武斗”。斗百草最先是從“武斗”開始的?!对娊?jīng)·周南·芣菅》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斗”。“武斗”即采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jié),雙方互套,然后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另一種是比賽“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后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并對答花草名稱,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見分曉。這種“文斗”,結(jié)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后,最后者就是贏家。蘇東坡有一句詩,就是說收集斗百草的。“尋芒空茂林,斗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是尋遍山川林野。
古時端午斗百草,“武斗”的大都是兒童,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標(biāo)畫了一幅《群嬰斗草圖》(此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就是清代一群孩子在湖石花草叢間斗草嬉戲。此畫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題款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農(nóng)歷五月五日端午前。
古時斗百草的“文斗”,大都是大人。
《紅樓夢》六十二回中,曹雪芹對斗百草就有一段很美的描寫: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斗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枇杷果。”他們初是以實花來斗,斗到后,越斗越來勁,韻味愈斗愈濃。(《紅樓夢》中的斗百草,是寶玉生日期間玩的。雖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寶玉的生日“隱去”,但有紅學(xué)專家考證說,寶玉出生于五月初四。)
《鏡花緣》第七十六回中,也有這樣的精美描寫:陳淑媛道:“妹子剛才斗草,屢次大負,正要另出奇兵,不想姐姐走來忽然止住,有何見教?”紫芝道: “這斗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斗法,才覺有趣。”竇耕煙道:“能脫舊套,那敢妙了。何不就請姐姐發(fā)個號令?”紫芝道:“若依妹子斗法,不在草之多寡,并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藥苗都是數(shù)千里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全貞道:“不知怎樣對法?請姐姐說個樣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句對得最好:‘風(fēng)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假如耕姐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并無牽強。接者再說一個或?qū)懗鲆嗫?。如此對法,比舊日斗草豈不好玩?”
如果說《紅樓夢》里的“文斗”,尚有“武斗”之味(指折花草),那么,《鏡花緣》里后期的斗百草,可是跳出了“武斗”的舊套,不折花草,只報花草名,用花草之名來斗,既玩出了斗草的韻味,又保護了花草不受“武斗”之傷。這種新式的斗百草,是古人在玩耍當(dāng)中,保護環(huán)境的一種進步的行為。
如今,端午斗百草的娛樂,雖然已經(jīng)消逝,但那種跳出舊套,愛護花草,保護環(huán)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端午節(jié)傳說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dǎo)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fēng)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習(xí)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xí),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dāng)?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jié)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yù)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dāng)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xí)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fēng)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fēng)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xué)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xí)俗。
看了端午節(jié)斗百草習(xí)俗由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