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如何保健養(yǎng)生的
陽歷的8月23日,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處暑節(jié)氣而在天氣轉涼的季節(jié)里,處暑時節(jié),天干氣燥,應當格外注意一些保健還有養(yǎng)生的知識,以此保證身體健康。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介紹一下。
處暑保健養(yǎng)生一:除乏
隨著秋季的深入,自然界中的陰氣增加,陽氣減少,對應的人體的陽氣也漸漸收伏,慢慢潛藏。所以,相較于“春困”和“夏打盹”,人們在入秋處暑后會伴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渾身乏力無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為防止“秋乏”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就需要調整夏天以來晚睡的作息習慣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而且也同樣適用少許的午休來有效緩解或消除秋乏的情形。
處暑保健養(yǎng)生二:伸志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悲秋”可不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與季節(jié)的特征息息相關。進入秋季處暑節(jié)氣后,黍、稷、稻、粱類農作物逐漸成熟,而天地萬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機、欣欣向榮轉向蕭條冷落,開始凋零。伴隨著這種天氣變化,加上秋干氣躁,人們出現心情波動甚至情緒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而收斂情緒、維持心性平穩(wěn),伸志舒氣,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處暑之后,進入秋高氣爽的天氣,尤其適合戶外運動。比如約一二好友,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緒。也可在早晚進行適宜的運動鍛煉,比如散步、小跑、下棋,都是有效伸志的方式。
處暑保健養(yǎng)生三:防熱
處暑是表明天氣變化、由熱轉涼的節(jié)氣,但并不是說,過了處暑天氣就變涼了,而是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有民諺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處暑處暑,熱死老鼠”。而這里所說的熱,就是我們平常所熟知的“秋老虎”。“秋老虎”一般發(fā)生在8、9月之交,持續(xù)7-15天。所以,盡管處暑當日,即8月23日正好是三伏天“出伏”的日子,但仍要注意天氣的回熱現象,尤其是我國的南方地區(qū)。
處暑保健養(yǎng)生四:潤燥
處暑過后,日夜溫差逐漸增大,易出現肺燥津虧之象,即口干、鼻干、干咳、便秘,皮膚皺紋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燥則潤之”,因此,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是應對秋燥的重要養(yǎng)生保健方式。
在眾多果蔬中,潤肺除燥者當首推秋梨。古人稱梨為“果宗”,即“百果之宗”。中醫(yī)認為梨味甘、微酸,性涼,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無論生吃還是熟食,口味俱佳,且“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加上秋梨本身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可利尿、通便,還可促消化、增食欲,可謂是秋季推薦水果之佳品。
溫馨提示:“一場秋雨一場寒”。進入處暑后,天氣開始轉涼,早晚溫差變大。尤其每逢秋雨,氣溫變涼的節(jié)奏則會更加明顯。所以,天涼之時酌情加衣還是必要的。但也不要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凍”,就是說在入秋轉涼后不要一次性添加太多衣物,而是隨著天氣的慢慢轉涼變寒酌情加衣。這樣則有利于增強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進而能很好地適應冬天的嚴寒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