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創(chuàng)業(yè)指南 > 職場 > 個人簡歷下載 > 個人簡歷范文 > 關于朱熹的資料簡介

關于朱熹的資料簡介

時間: 偉鑫1050 分享

關于朱熹的資料簡介

  朱熹,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朱熹的資料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朱熹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人物生平

  年少求學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紹興五年(1135年),五歲時,朱熹始入小學,能讀懂《孝經(jīng)》,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歲時,朱熹與群兒游玩,以指畫八卦于鄭氏館舍前沙洲上。向父親問日、問天。

  紹興七年(1137年),朱松應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甌,臨終前把朱熹托付給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劉子羽(朱熹義父),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翚(屏山)、劉勉之(白水)、胡憲(籍溪)等三位學養(yǎng)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樓。

  紹興十七年(1147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xiāng)試中考取貢生。

  紹興十八年(1148年)春,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

  初入仕途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學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的治縣之法管理縣事,排解同安、晉江兩縣械斗,整頓縣學、倡建“教思堂”,在文廟大成殿倡建“經(jīng)史閣”,主張減免經(jīng)總制錢。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滿罷歸。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識到“妄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打算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決心拜李侗為師,因得承襲二程“洛學”的正統(tǒng),奠定了朱熹以后學說的基礎。題寫的“鳶飛魚躍”四字匾額。

  朱熹歸自同安,不求仕進,主要進行教育和著述活動。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zhàn)、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nèi)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但當時湯思退為相,主張和議。朱熹的抗金主張沒有被采納。十一月,朝廷任朱熹為國子監(jiān)武學博士。朱熹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擇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長沙)訪問湖湘學派代表張栻?!稏|歸亂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發(fā)生水災。朱熹力勸豪民發(fā)藏粟賑饑,還向官府請貸糧食六百斛散發(fā)于民,使民不致挨餓。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chuàng)“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志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為母守墓,開始了長達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時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為了根本上解決百姓災年生計問題,在五夫創(chuàng)建“社倉”。這種做法可以減輕貧民困難,緩和社會矛盾,也減輕朝廷的施政壓力,后為許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與知縣、好友石子重講論學問于縣學。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覽其父朱松任尤溪縣尉時燕居之所“韋齋”舊址,手書“韋齋舊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廟學記》,親書“明倫堂”制匾懸掛于尤溪縣學宮正堂。從此天下學宮匾皆模此刻制懸掛。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呂祖謙從浙江東陽來訪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個半月,編次《近思錄》成,史稱“寒泉之會”。五月,送呂祖謙至信州鵝湖寺(今鵝湖書院),陸九齡、陸九淵及劉清之皆來會,史稱“鵝湖之會”。鵝湖之會的直接動因是呂祖謙想利用這個機會調和朱、陸學說之間的矛盾。在學術上,朱熹認為心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是本體,心是認識的主體。二陸主張心與理是一回事,堅持以心來統(tǒng)貫主體與客體。朱熹與陸氏兄弟論辯、講學達十日之久。鵝湖之會并沒有達到雙方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們各自對對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促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

  重建書院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當年適逢大旱,災害嚴重,朱熹到任后,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經(jīng)朱熹的竭力倡導,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為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勅額,賜御書。還置辦學田,供養(yǎng)貧窮學子,并親自訂立學規(guī),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栋茁苟磿航桃?guī)》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guī)定,它不僅成為后續(xù)中國封建社會700年書院辦學的模式,而且為世界教育界矚目,成為國內(nèi)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課題。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陸九淵來南康訪朱熹,相與講學白鹿洞書院。八月,時浙東大饑。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為解救災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幾項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臺州唐仲友不法,為唐之姻親王淮所嫉,浙東任職僅九個月即離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結的事實。迫于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彈劾唐仲友的過程中,朱熹表現(xiàn)出崇高的操守和氣節(jié)。

  治學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歲時,才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合刊,經(jīng)學史上的“四書”之名才第一次出現(xiàn)。之后,朱熹仍嘔心瀝血修改《四書集注》,臨終前一天朱熹還在修改《大學章句》。朱熹將《四書》定為封建士子修身的準則,《四書》構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元朝迄至明清,《四書集注》遂長期為歷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為治國之本,也作為人們思想行為的規(guī)范,成為封建科舉的標準教科書。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隱屏峰腳下創(chuàng)建武夷精舍,潛心著書立說,廣收門徒,聚眾講學。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與陳亮展開義利王霸辯論,力陳浙學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張“正心”、“任選大臣”、“振舉朝綱”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詔命朱熹知漳州。紹熙元年(1190年),61歲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變革,主要體現(xiàn)在正經(jīng)界、蠲(免)橫賦、敦風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經(jīng)界則是他全部變革的靈魂。時值當?shù)赝恋丶娌⒅L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nóng)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nóng)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行“經(jīng)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畝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但卻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強烈反對,“經(jīng)界”終于未能推行。紹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長子朱塾卒。聞噩耗后,朱熹無奈以治子喪請祠。五月,朱熹遷居建陽。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為“滄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詔賜的“考亭書院”。

  紹熙五年(1194年),湖南瑤民蒲來矢起義,震動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勢驟然緊張起來。朱熹臨危受命,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賜紫章服。具有道學家傲骨、強烈憂國憂民心態(tài)的朱熹,不敢推辭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時,瑤民已敗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撫的懷柔政策,遣使招降瑤民起義軍首領蒲來矢。因本次鎮(zhèn)壓瑤民起義是湖北、湖南兩地的共同行動,朱熹的招撫遭到了湖北帥王藺的反對,在蒲來矢押解后,王藺主張斬殺以警眾。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寧宗面懇,要求對瑤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興學校,廣教化,督吏治,敦民風。朱熹改建、擴建了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空余時間親自到此講課,使岳麓書院成為南宋全國四大書院之一。

  紹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九月,朱熹于行宮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寧宗正心誠意,第二札要宋寧宗讀經(jīng)窮理,第三、四、五札論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詔進講《大學》,反復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希望通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的濫用,引起宋寧宗和執(zhí)政韓侂胄的不滿。因此,朱熹在朝僅46日,被宋寧宗內(nèi)批罷去了待制兼侍講之職。

  還居建陽

  紹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還居建陽考亭。

  宋朝慶元二年(1196)十二月,“黨禁”正式發(fā)生。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權貴對理學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黨籍的故伎,開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偽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朱熹被斥之為“偽學魁首”,位列黑名單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朱熹以偽學罪首落職罷祠,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

  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種疾病所困擾,黨禁中的朱熹終于預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臨頭的不祥預感,更加抓緊著述。

  慶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發(fā),病情惡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朱熹卻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緊整理殘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將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統(tǒng)后繼有人。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四方道學信徒?jīng)Q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舉行大規(guī)模的會葬,這又嚇壞了反道學的當權者,竟令守臣約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謚為“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

  朱熹主要成就

  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yōu)楹笫浪Q道 ,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圣人并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后世皆以此立言,闡發(fā)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tài)。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后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lián)系的含義。

  理是先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形而上者。 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理是事物的規(guī)律。

  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xiàn)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jù),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tài)。朱熹認為由對立統(tǒng)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xù)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xiàn)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tǒng)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wěn)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tài),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格物致知”出于《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并建立了更系統(tǒng)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從認識的目的來看,朱熹講“格物致知”是為了當圣人 。認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無論如何都是凡人,只有達到“物格知至”,方可進入圣賢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體內(nèi)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文集》)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圣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fā)應用。朱熹認為,如果放棄對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他說:“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文集》)

  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實踐。由于道德實踐需要封建倫理指導,因此“知為先”。又因封建倫理不能只流于空談,所以“行為重”。“知先”“行重”是實踐道德的兩個方面,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一致性。如果從認識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顛倒了主次關系。認識來源于實踐,知行之間應以“行”為第一性。“知為先”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至于所謂“行為重”,雖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強調的也只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個人道德實踐

  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贊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于圣門,有補于后學”,“發(fā)明千古圣人之意,甚為有功。”(《語類》)二程繼張載后,對“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作了區(qū)別。在張、程思想的基礎上,朱熹又全面論證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二元論。“理”與“氣”,人生不可缺少 。“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渾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體,成為先驗稟賦于人心的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體形成之時,必稟此氣,由于氣精粗、厚薄、清濁、久暫的不同,就產(chǎn)生了善惡、賢愚、貧富、壽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它有善有惡,名曰“氣質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論觀點。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jīng)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fā)興趣;以《須知》、《學規(guī)》的形式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后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nèi)容。

  他的《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fā)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fā),反對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科學思想

  朱熹闡述“格物致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nóng)業(yè)、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對于古代醫(yī)學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的《靈憲》以及歷代天文地理知識都有涉獵,特別是對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名著《夢溪筆談》鉆研尤深,使得《夢溪筆談》成為其科學思想的來源之一。朱熹著有《參同契考異》,并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進行過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如從對高山螺蚌殼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變化等,如月用膠泥制作過立體地圖。朱熹學生黃斡在《朱先生行狀》中稱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微。”朱熹67歲時曾回憶說:“某自五、六歲,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么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后也須有什么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從小就關心天文問題,甚至思想得幾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這都說明,他把理學推向鼎盛時期,使儒學的哲學化達到很高的水平,是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思想作基礎的。

  朱熹重視觀察實證:“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guī)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歷法,需要有好的觀測儀器進行觀察、檢驗。朱熹曾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設想的一種可以使人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假天儀”。他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球體內(nèi)部標上星辰位置,人進入球體內(nèi)部,隨著球體的轉動人可以隨之觀察星辰。“極星出地之度,趙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臺,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 朱熹用渾儀觀測過北極星的位置與地面所構成的夾角,并試圖通過比較各地北極星的高度及其與地中岳臺的關系以證明大地的運動,表明了他通過對照比較各地不同的觀測數(shù)據(jù)而進行懷疑思考的科學精神。

  據(jù)樂愛國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專門討論天球北極星座的論文;在《堯典》注中,朱熹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并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構。除此之外,朱熹對地質學化石、否認神創(chuàng)論、宇宙起源、地心說、大地自轉、日食與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體形狀、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對氣候的影響、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yī)診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結構、農(nóng)作物布局及具體的生產(chǎn)技術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

  美學思想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tǒng)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nèi)在道德的善相統(tǒng)一的觀點,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tǒng)一才是完美的。他對《詩經(jīng)》與《楚辭》的研究,也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重建書院

  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yè),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時,曾經(jīng)整頓了一些縣學、州學,又親手創(chuàng)辦了同安縣學、武夷精含、考亭書院,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并且還親自制定了學規(guī),編撰了“小學”和“大學”的教材。為封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學者,形成了自己的學派。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的時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縣境內(nèi)廬山五老峰東南。此處曾經(jīng)是唐代名士李渤隱居講學之處,當年李渤喜養(yǎng)白鹿,因此得名。南唐開始在此建立學舍,號為廬山國學,宋時又在此建立書院。十月,派人訪查白鹿洞舊址,并撥款重建了書院,又遍搜江西諸郡書籍文字以充實藏書,購置日產(chǎn)以供辦學之用。書院得到朝廷的認可,教學活動由朱熹親自主持

  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任內(nèi),又在長沙重建了岳麓書院。岳麓書院舊址在長沙岳麓山,原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創(chuàng)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一。他還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師,廣招生徒,來此就學者曾達到千人 。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期間,對書院的建設做出的貢獻,同時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所書院直到明清時期仍然是一處著名的高等學府。

  文學成就

  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xiāng)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其詞結有《晦庵詞》。

  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fā)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后一首寫人的修養(yǎng)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fā)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書法成就

  朱熹也善書法,名重一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朱子繼續(xù)道統(tǒng)、優(yōu)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

  朱熹自幼跟隨父親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劉子翚、劉勉之、胡審習字,嘗學曹孟德書,后攻鐘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一生臨池不輟,書法造詣精湛,筆墨雄贍,超逸絕倫。自古以來,傳世墨跡,雖是斷簡殘編,都被奉如至寶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已成為中國官方哲學,不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他思想學說的盛名,把其書法藝術的光芒掩卻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317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