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
巴戟天,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長3~13cm,寬1.5~5cm,前端短漸尖,基部鈍形或圓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
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
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治陽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宮虛冷,風寒濕痹,腰膝酸痛。
1、《別錄》:“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
2、《本經(jīng)》:“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
3、《日華子本草》:“安五臟,定心氣,除一切風。療水腫。”
4、《藥性論》:“治男子夢交泄精,強陰,除頭面中風,主下氣,大風血癩。”
5、《綱目》:“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治腎虛腰腳無力,痿痹癱瘓,風濕骨痛,神經(jīng)衰弱,陽萎遺精,早泄,失眠;婦女不育。”
7、《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暈,泄瀉,食少。”
巴戟天的形態(tài)特征
巴戟天(原變種):藤本;肉質(zhì)根不定位腸狀縊縮,根肉略紫紅色,干后紫藍色;嫩枝被長短不一粗毛,后脫落變粗糙,老枝無毛,具棱,棕色或藍黑色。葉薄或稍厚,紙質(zhì),干后棕色,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3~6厘米,頂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純、圓或楔形,邊全緣,有時具稀疏短緣毛,上面初時被稀疏、緊貼長粗毛,后變無毛,中脈線狀隆起,多少被刺狀硬毛或彎毛,下面無毛或中脈處被疏短粗毛;側(cè)脈每邊(4~)5~7條,彎拱向上,在邊緣或近邊緣處相聯(lián)接,網(wǎng)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葉長3~5毫米,頂部截平,干膜質(zhì),易碎落。
花序3~7傘形排列于枝頂;花序梗長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線形總苞片1;頭狀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數(shù),無花梗;花萼倒圓錐狀,下部與鄰近花萼合生,頂部具波狀齒2~3,外側(cè)一齒特大,三角狀披針形,頂尖或鈍,其余齒極小;花冠白色,近鐘狀,稍肉質(zhì),長6~7毫米,冠管長3~4毫米,頂部收狹而呈壺狀,檐部通常3裂,有時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部向外隆起,向內(nèi)鉤狀彎折,外面被疏短毛,內(nèi)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shù),著生于裂片側(cè)基部,花絲極短,花藥背著,長約2毫米;花柱外伸,柱頭長圓形或花柱內(nèi)藏,柱頭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顆,著生于隔膜下部。
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單花發(fā)育而成,熟時紅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棱形,外側(cè)彎拱,被毛狀物,內(nèi)面具種子1,果柄極短;種子熟時黑色,略呈三棱形,無毛?;ㄆ?~7月,果熟期10~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