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艾葉的功效和作用
艾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艾葉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艾葉的功效和作用
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適用于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于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現正是艾草上市的時候,艾草可做艾糍點心,加工成各種菜式和藥膳。
抗菌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chuàng)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后,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后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著;豚鼠網狀內皮系細胞的吞噬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
另外,還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膽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對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對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抗過敏作用等。
艾葉的炮制方法
1、艾葉: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2、醋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醋,炒干,取出涼透。每100kg艾葉,用醋15kg。成品為焦黑色不規(guī)則的碎片,可見細條狀葉柄,具醋香氣。
艾葉的性味
辛、苦,溫。
艾葉的歸經
歸肝、脾、腎經。
艾葉的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
艾葉的相關配伍
1、冷勞久病:茅香花、艾葉四兩,燒存性,研末,粟米飯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棗湯下,立效。(《圣濟總錄》)
2、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干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后方》)
3、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婦人良方》)
艾葉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艾葉的禁忌
本品藥性溫燥,陰虛血熱者慎用。有小毒,不可過量服用。
艾葉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2、《本草求真》:專入肝脾。兼入腎。
3、《本草從新》: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