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中藥養(yǎng)生常識
冬季吃中藥養(yǎng)生需按體質來調理補身體。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冬季中藥養(yǎng)生常識,希望對你有用!
冬季中藥養(yǎng)生常識
1.黃芪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2.西洋參
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癥。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3.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常用于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癥,以及病后體虛、營養(yǎng)不良。
4.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癥。
5.人參
清代名醫(y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皂苷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yōu)勢。
6.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氣陰兩虧等病癥。
7.何首烏
宋代《開寶本草》稱何首烏“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并可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何首烏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冬季中藥養(yǎng)生藥膳
1.杏仁蘋果豆腐羹
材料:豆腐3塊,杏仁24粒,蘋果1個,冬菇4只,精鹽、菜油、白糖、味精各少許,淀粉適量。
做法:將豆腐切成小塊,置水中泡一下,撈出。冬菇洗凈,切碎,攪成蓉和豆腐煮開,加上鹽、白糖,用淀粉調芡汁,制成豆腐羹。杏仁用溫水泡一下,去皮;蘋果洗凈去皮切成粒,同攪成蓉。豆腐羹冷卻后,加上杏仁蘋果糊、味精攪勻,做成杏仁蘋果豆腐羹。
2.紅花山楂糕
材料:紅花15克、山楂500克、冰糖500克。
做法:紅花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湯,然后隔渣取汁,備用。山楂去核,然后加入冰糖,一起煮爛,加入紅花水,冷卻之后,凝結成塊,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狀,即可食用。
3.桑椹紅花飲
材料:桑葚子20克、紅花10克。
做法:將桑葚子和紅花分別用清水浸泡干凈之后,加入適量的清水,一同煎服,取汁飲用即可。
桑葚紅花飲有養(yǎng)血活血之功效,每天煎煮一劑,可以分成數(shù)次不定時飲用,最好是熱飲。
4.杞果牛骨湯
材料:生牛骨250克,枸杞15克,黑豆30克,大棗10枚。
做法:以上材料加水適量,共煮熟爛,調味后服食。每日1次,空腹食用,連服30天。
功效:補氣血,益肝腎。主治屬氣血虧虛型貧血,產后失血過多,面白唇淡,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盜汗,午后發(fā)熱者。
5.菊花豬肝膏
材料:豬肝500克、清湯1000克、雞蛋3個、鮮菊花10克。
做法:將豬肝清洗干凈,切開兩半,將里面的筋膜等都去除干凈,然后用刀背砸成泥狀,加入加入適量的鮮湯和雞蛋清、料酒等調味品,充分的攪拌均勻之后,放在一個容器里,隔水蒸熟。蒸煮的過程中,在撒上一些新鮮的菊花。豬肝蒸煮熟透之后,將其余的清湯和調料燒開之后,調好,澆進放有豬肝的容器內,即可。
冬季中藥養(yǎng)生常識
上一篇:冬季中老年養(yǎng)生宜忌
下一篇:冬季中藥養(yǎng)生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