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
優(yōu)秀的心理健康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挑戰(zhàn),還可以讓我們更快樂、更充實、更自信。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心理健康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方便大家學習了解,希望對您有幫助!
心理健康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和以往對健康傳統(tǒng)定義的表述中,都是認為身體沒有病就是健康。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1948年阿拉木圖的成立大會上,有一項重要議程,就是給“健康”重新定義,人們把這個定義稱作健康新概念。這個健康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殘缺,而且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處于完好狀態(tài)?!比怂圆煌谝话銊游铮且驗槿司哂懈叨劝l(fā)達的大腦及其復雜的心理功能,即具有能進行抽象思維、有著創(chuàng)造智慧和預見能力,以及豐富情感色彩的主觀內心世界。在人身上,生理活動功能和心理活動功能不可分害地聯(lián)系著,而且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并能互相轉化,兩者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人還是一個社會成員,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人和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同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身體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只有在這個統(tǒng)一整體中正常運轉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傊澜缧l(wèi)生組織所規(guī)定的健康新概念,已逐漸成為人們一致認同的看法。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在軀體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適應功能都處在完好狀態(tài),才能稱得上是健康的人。
顯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和制約軀體生理健康,同時也直接影響著社會適應能力。一個心理失去健康的人,通過心理影響生理的途徑,必然會使身體生理功能承受損害,同樣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導向的偏差,也必然會嚴重影響其社會適應功能,因此,對人們把健康概念推延到心理健康方面,這是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深化的表現(xiàn),從而對人的健康問題的認識變得更全面更科學。
那么,應如何表述心理健康的含義呢?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指的是個體既能適當?shù)卦u價自我接受自我,又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既能適應自己所面臨的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又能不斷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且具有良好的自我節(jié)制和調控能力,并在認知功能、情緒反應活動和意志行為方面都能處在比較積極的狀態(tài)。
二、心理健康的標志
人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為健康的標志,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間并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不像軀體的生理活動如體溫、脈搏、血壓、肝功能等那樣明顯,通過各種檢查,把結果綜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還是不健康,正常還是異常,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并沒有一個公認的、一致的標準。不過已有許多心理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積極的探索,提出了各種觀點。
美國學者坎布斯(A.W.Combs)的觀點認為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四種特質:
(1)積極的自我觀;
(2)恰當?shù)卣J同他人;
(3)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
(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
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Maslow)和心理學家密特爾曼(Mittelman)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當?shù)卦u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是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guī)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3.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健康7種標志是:
(1)自我意識廣延;
(2)良好的人際關系;
(3)情緒上的安全感;
(4)知覺客觀;
(5)具有各種技能,并專注于工作;
(6)現(xiàn)實的自我形象;
(7)內在統(tǒng)一的人生觀。
4.我國學者一般認同的心理健康的標志。 以上這些著名學者有關的心理健康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反映了時代對個體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其思想主流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心理健康的內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同時,由于社會、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決定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心理健康的標準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在借鑒國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還應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民情,提出適合我國人民特點的心理健康標準,這樣,才能對我國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開展有切實的指導??健康的標志如下: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者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正確地了解自我、評價自我,又能接受自我。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yōu)缺點都能做出恰當?shù)?、客觀的評價;在努力發(fā)掘自我潛能的同時,對于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生活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從不產生非分的期望,也從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他們不會同自己過不去,不會因為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過大,而產生自責、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心態(tài),也不會產生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人際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人交往,他們不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并為他人和集體所理解和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xié)調和諧。既能在與摯友同聚之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tài)度(如同情、關心、友善、尊敬、信任等)總是多于消極的態(tài)度(如嫉妒、猜疑、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視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并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現(xiàn)實和改造現(xiàn)實,而不是逃避現(xiàn)實。他們能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和環(huán)境,并能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他們既有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溺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時,他們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xiàn)實,而不敢面對現(xiàn)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huán)境對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
(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還在學習和工作中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激勵和滿足。他們能積極儲備知識和經驗,以便應對工作中出現(xiàn)的難題或障礙。憑借知識、經驗的積累,加之刻苦奮斗、樂此不疲的精神,他們使自己的行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5)能適當?shù)乇憩F(xiàn)情緒。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始終占優(yōu)勢狀態(tài),雖然有時也會有悲傷、憂愁、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但一般不會持久。他們能夠保持情緒穩(wěn)定,心情總是開朗樂觀的,同時能夠適度地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
(6)人格完整和諧。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中的氣質、能力、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fā)展。人格作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xié)調、和諧地表現(xiàn)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tài)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別特征。人的心理和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個體成長的不同,人們會具有相對應的特征表現(xiàn)。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如十多歲的少年外出時總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人的心理行為也應與其性別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于過分地男性化,男子過分地女子氣,則易造成社會性別角色的反差和沖突,難于適應社會和群體,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
(8)智力發(fā)展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言語表達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人們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心理保證。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智商低于70者為智力落后,屬于心智不健全。
三、心理健康的維護
前面已談及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復雜,這些因素來自生物、心理、社會文化三大方而。因此,如何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須從這三大方面去考慮問題,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群體里的個人,難免會發(fā)生心理失調,嚴重時還會產生心理障礙(精神疾患)。因此,如何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在發(fā)生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時,怎樣恢復心理平衡,清除心理障礙(精神疾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下面列舉幾個方面,作一分析。
第一、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即習慣化了的生活活動形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按一定的方式去生活,這種方式是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為適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形成起來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許多常見病、多發(fā)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病、冠心病、腦卒中,甚至癌癥。艾滋病等都與人??所以這些病也被稱為“生活方式病”。一般來說,起居無常、飲食無序、運動過少、吸煙、嗜酒、吸毒和不良性行為等都屬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衛(wèi)生習慣。由于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產生與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發(fā)展有關,故有人又把上述種種嚴重的疾病稱為“現(xiàn)代文明病”。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則有利于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水平。一般認為,健康生活方式應包括;首先,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8小時左右);其次,一日三餐,平衡膳食,每天堅持吃早餐;再次,控制體重,保持在正常水平。最后,適量運動,每周至少有2-3次體育鍛煉;不吸煙、少飲酒。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使人身體健康,少患疾病,特別是可以避免罹患上述種種嚴重疾病。有了健康的身體,就能給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礎?!敖】档木裨⒂诮】档纳眢w”,這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諺語。誠然,疾病叢生,神不守舍,精神健康就無從談起。
第二,講究心理衛(wèi)生。人們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須講究心理衛(wèi)生。說到心理衛(wèi)生,則直到目前恐怕還是一個被人們普遍忽視的問題。所謂心理衛(wèi)生指的是人們應如何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減少發(fā)生心理失調和精神疾患的原則、方法和措施。
講究心理衛(wèi)生,首先要注意用腦衛(wèi)生。因為大腦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大腦的功能,如果大腦作為器官受到了損害,它的心理功能也必然要受到危害,這時心理健康自然就難以維護和保持。用腦衛(wèi)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有害影響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腦時候要講究科學用腦,就是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避免大腦的過度疲勞以致功能衰弱,特別是應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勞累一天的大腦有一個及時而有效的修復過程。其次,講究心理衛(wèi)生是要避免或減少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的發(fā)生。心理不健康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的存在。而造成心理失調和精神疾患的因素十分復雜。在我國,人們對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的認識和態(tài)度存在著許多誤區(qū)。因而對一些本來很平?;螂y以避免的心理失調與精神疾患表現(xiàn)難以接受,諱莫如深。本人一旦發(fā)生常常諱疾忌醫(yī);對于別人則避而遠之或報以歧視的態(tài)度。這對于預防和消除心理失調與精神疾患,維護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違反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的。講究心理衛(wèi)生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現(xiàn)象一旦發(fā)生或有可疑跡象時就要及時尋求心理咨詢與治療專家或精神科醫(yī)生的幫助,以便盡快消除可能發(fā)生的心理失調或精神疾患。
第三,增強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及時排除各種負性情緒。人的情緒活動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積極的。良性情緒,如高興、愉快、喜悅等,它能為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增添新的活力,發(fā)揮機體的潛能,改善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極的負性情緒,如憤怒、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的作用有兩面性,一方面可有利于個體為適應惡劣的環(huán)境刺激而斗爭;但另一方面,負性情緒往往以強烈的激情狀態(tài)或持久的心境而出現(xiàn),使人的頭腦失去冷靜,可能導致意識模糊,或精神頹喪、意氣低沉,使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被歪曲,意志行為反應受到擾亂等,從而影響人的整體心理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并使心理健康遭受嚴重的損害。例如憤怒情緒,它能降低人的理智水平和正常的判斷及自控能力,一旦喪失理智就會做出許多過激的行為,以致帶來諸多難以彌補的不良后果。顯然,這對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維護心理健康就要學會情緒活動的自我調控,及時排除各種消極的負性情緒。
第四,培養(yǎng)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人總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來觀察外界事物,思考問題,產生相應的態(tài)度和情緒體驗;同時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對付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為反應。這樣,具備了健全的人格,就能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評價客觀事物,采取恰當?shù)膽B(tài)度,體驗正常的情感情緒,做出正確合理的行為反應;因而有助于人們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更能有助于人們有效地去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從而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培養(yǎng)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對于心理健康的維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人類是一種群體動物,過的是群體生活,每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之中。通過群體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活動,一個人就能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或其他社會群體進行交往和聯(lián)系,特別是與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學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這樣就能從中得到啟發(fā)、疏導和幫助。通過積極參與經常進行的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得以不斷地擴大,不僅可以使人交流經驗、增進理解、開闊視野、開朗心胸,還可以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這可以使人感受到與社會集體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的體驗以及充足的社會安全感、責任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大大增強個人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心理危機感。這是人們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離群索居,孤芳自賞,生活在社會群體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資料
(一)家庭因素
王某同學天資聰明,在其十歲時,父母離異,他由父親撫養(yǎng),但其父親覺得其是拖累,故托給祖母撫養(yǎng)。從此,王某同學認為自己是個親爸親媽都不要的孩子,和其他享有幸福家庭溫暖的同學不同,自己是只“小小鳥”,不知道棲息在何方,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為掩飾其孤獨、無助的心理,在校外與父母“捉迷藏”,絕不與父母見面;在校內,他關注別人勝于關注自己,頻頻向老師報告某某怎樣某某又怎樣,同學、老師一批評他,他就像好斗的公雞,絕不認錯。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像王某這樣的同學在每一個年級總有幾位。
(二)、性格因素
陳某同學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一般,小學時在父母的努力下,與同學的差距不是很大。上中學寄宿在學校,離開了父母的庇護與幫助,他就像迷途的羔羊,茫然失措。他把求助的愿望寄托在同學的身上,做出了一些若人討厭的動作,久而久之,同學不愿搭理他,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自卑心理也越來越強,覺得同學們都看不起自己。為此,經常在上課是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來掩飾自己的不足,想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本人曾遇到一次他上課時站到講臺邊把外褲脫下又穿上的事。
(三)、成績因素
在青少年的心理中,學習成績的好壞似乎是決定其優(yōu)劣、等第的第一決定因素。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在成績好的同學面前、在老師面前會油然而生一種“我不如人”的心理。張某,剛進初中時還有說有笑,上課有時也能舉手回答問題,但隨著答題時“牛頭不對馬嘴”的次數(shù)的增多,每次考試的倒數(shù)名次。到現(xiàn)在,很難看到他的笑臉,無論課內課外,總是木然的、靜靜的坐著,看上去傻傻的,又可憐兮兮的。
(四)、生理因素
從十三四歲到十七八歲這個年齡階段,正值青春發(fā)育期,性意識逐漸覺醒,由于各種原因,有些同學在發(fā)育過程中,身材發(fā)育不好,有“豆芽”、“冬瓜”之稱。為此,有些同學產生自卑心理。凌某,初二女生,因自己的“冬瓜”體型而深深苦惱,在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中羞于出頭,就是在體育課中,也不好意思在別人面前運動,時時猜測周圍的人們是否都在看她或議論她,心情十分苦悶、壓抑,形成自卑心理,不想上學。
(五)、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后進生形成自卑心理的影響有好幾種。一種是社會上激烈的競爭機制,使后進生因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產生自卑;一種是社會上“有關系”的人,不學照樣可以得到一個如愿的工作的現(xiàn)象,使后進生意識到成績好不如有個“有錢有權有勢”的爸爸,而因自己沒有就產生自卑心理。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滯;而課后如龍似虎,給老師和同學制造難堪。這樣的學生在各年級較多。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jù)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輔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發(fā)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我國現(xiàn)階段學校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為理論基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各級各類人才。但是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卻偏離了這一思想,損害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此,黨和國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決定,將片面應試教育轉變?yōu)槿嫠刭|教育,這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有哪些,盡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已成為共識。道理很簡單,因為人是一個身心統(tǒng)一體,全面發(fā)展理應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另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從某些方面對全面發(fā)展教育的融通和優(yōu)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識社會和現(xiàn)實及自身,緩解人際沖突,密切人際關系,增進社會穩(wěn)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品格發(fā)展,提高道德水準,凈化社會風氣。還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調動青少年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科學的`態(tài)度處理各項實際工作,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