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勸諫故事
古代勸諫故事
有關古代的勸諫故事,或許大家都不知道重要性,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古代勸諫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勸諫故事一
魏征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后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征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后,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征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后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于您。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勸諫故事二
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貍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臺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F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fā)放皮衣、糧食給饑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xiāng)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fā)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fā)給兩年的糧。觸龍說趙太后, 這個很經典。 趙太后剛剛執(zhí)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愿意去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鄒忌諷齊王納諫敢于進諫的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guī)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觸龍說趙太后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位,因年小故由趙太后(即趙威后)執(zhí)政。此時,秦見趙新舊交替,國內動。
古代勸諫故事三
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