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論語》原文翻譯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儒家經典《論語》原文翻譯,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儒家經典《論語》原文翻譯
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3.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4.寢不尸,居不容.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尸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譯文】沒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6.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8.過猶不及.
【譯文】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文】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
儒家經典《論語》教學反思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p>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诮虒W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fā)?,F(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lián)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 “选墩撜Z》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儒家經典《論語》內容鑒賞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tài)就是“仁”??鬃哟_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guī)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tǒng)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xiàn)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叭收咂溲砸沧殹?。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個問題,內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币驗椤坝梢布嫒?,故退之”。答冉有的是:“聞斯行之?!币驗椤扒笠餐耍蔬M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