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關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學說的重要基礎。他發(fā)展了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他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仁政思想
實現(xiàn)仁政是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鬃拥?ldquo;仁”雖然具有比較廣泛的含義,但最基本的內容是“愛人”或愛民。孟子依照孔子關于“仁”的理念,將其擴充為治國理政的綱領,也就是“仁政”。孟子認為,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反之,如果不實行仁政,不關心百姓的死活,將會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孔子的提倡的“仁”,主要取自《易經(jīng)》中的《同人》卦,是“向善”之意。因為《同人》與代表戰(zhàn)爭的《師》卦陰陽背反,所以儒家的“仁”也就是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訟》),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各種矛盾??鬃雍兔献佣贾苡芜^列國,但兩者都是倡導和平的使者,從來不鼓動戰(zhàn)爭。在《論語》中,孔子曾提到“仁者,愛人”。但在《易經(jīng)》中《乾》為愛,為善,為第一因。“仁”的含義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孟子的儒家愛民思想,首先則是養(yǎng)民,其次是教育民眾,這和孔子的思想觀念是一致的?!墩撜Z·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關于養(yǎng)民,孟子認為首先要讓民眾有恒產,使得民眾沒有衣食之憂以及生老病死之虞。孟子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孟子認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遵守道德原則。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違法犯罪。這一點似乎同管子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致的。同孔子一樣,孟子也強調“使民以時”。
孔子和孟子建議統(tǒng)治集團推行“愛人”的仁政所包含頤養(yǎng)民眾的理論依據(jù)都來自《易經(jīng)》。比如《易經(jīng)》中的第三卦《屯》卦的《象辭》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統(tǒng)治者管理天下,也就是經(jīng)綸好生民,使得民眾能擺脫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再比如《師》卦《象辭》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容民畜眾”的含義是,讓國民能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再比如《噬嗑》卦《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明罰勑法”的含義是統(tǒng)治者要保證國家法律要公平、公開、公正。“再比如《萃》《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戎不虞。” “除戎器,戎不虞”含義是,國統(tǒng)治者要時刻警惕戰(zhàn)爭的發(fā)生。再比如《漸》卦《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要尊重民眾的風俗習慣乃至宗教信念,不能強迫民眾服從統(tǒng)治者的意愿。再比如《臨》卦《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無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這正是孔子和孟子倡導“使民以時”的理論依據(jù)。而“恒產”的理論依據(jù)是,《恒》卦和《益》卦。《恒》與《益》旁通,有利于生民,才能恒久,《恒》久、長遠的治國、富國、強國之道,就是使得百姓受《益》。
關于教民,孟子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滕文公上》)。孟子認為教民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唯一途徑。民眾只有經(jīng)過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滕文公上》)社會能夠運轉好,靠的是能管理好人的隊伍和能夠接受管理的民眾。管理人的人,通過被管理的人而維持生計,被管理的人,因為管理者而維持生計。兩個群體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父母和孩子不可能存在平等,老師和學生也沒有平等可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能力不可能相同。自然界給出的社會形態(tài)就是如此。通過教育社會成員,使之“辨上下,定民志”,這樣的社會雖然不是理想的社會,但這是構建現(xiàn)實社會最好的理念和法則。
同養(yǎng)民一樣,孟子建議統(tǒng)治集團推行“愛人”仁政所包含頤教育民眾的方略,理論依據(jù)也來自《易經(jīng)》。《易經(jīng)》中的第四卦《蒙》卦的《象辭》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果行育德”按照《序卦傳》的次序,教育民眾,同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一樣,首要的是“德行”。其次按照《蠱》卦教育民眾?!缎M》卦《象》曰:《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如果民眾民風頹廢,不思進取,則首先是培養(yǎng)民眾有德行。再次,按照《觀》卦考察民眾,然后有針對性地在德行和技能上教育民眾。《觀》《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這一點符合老子所說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教育民眾, 首先要考察民情、民風,不能隨心所欲,不能主觀主義,不能教條主義。再次還有按照《井》卦教育民眾戰(zhàn)勝困難,擺脫困難?!毒坟浴断蟆吩唬?ldquo;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養(yǎng)民和教民是不可分割的。事實上,養(yǎng)民的最重要內容是教民。比如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無論怎樣善良,武備是不能忽視的。按照《序卦傳》,《萃》而后《升》?!渡坟韵沦闵侠ぃ顿恪窞槿?,《坤》為死,所以按照《易經(jīng)》給出的理論模型,重文輕武的方略,就是在慢慢地埋葬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即使重文輕武有幸逃過一劫,但國家也會因為戰(zhàn)爭導致元氣大傷而陷入困境。
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仁政學說的重要基礎。他發(fā)展了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他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盡心下》)他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離婁上》)孟子認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就會失去天下,得到民心,就能得天下。更有甚者,孟子提出對殘害人民的暴君可以推翻,并認為這是正義之舉。“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萬章下》)對于湯伐桀、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孟子指出:“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他認為不仁不義的上位者是“獨夫”,甚至可以名正言順地殺了這樣的人,而不必背上“弒君”的罪名。
在《易經(jīng)》理論中,《序卦傳》指出“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下乾上坤,《乾》為君王,《坤》民眾。這樣的政治氛圍,就是天下通泰的景象。
《泰》卦《象》曰:“天地交泰,(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虞翻曰:后,君也。陰升乾位。坤,女主,故稱后。坤富,稱財。守位以人,聚人以財,故曰“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虞翻曰:相,贊。左右,助之。震為左,兌為右,坤為民,謂以陰輔陽?!对姟吩唬阂嗣褚巳?,受祿于天。鄭玄曰:財,節(jié)也。輔,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順陰陽之節(jié),為出內之政。春崇寬仁,夏以長養(yǎng),秋教收斂,冬敕蓋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現(xiàn)今高度民主的國家,其政治執(zhí)政體制是,國家的領袖是民眾推舉的,他們的權利就是為民眾謀福利,他們沒有權利為自己謀福利。這樣的政治理念和孟子在2000多年前基于《易經(jīng)》《泰》卦提出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只有采用民本的理念,國家在政治上才能穩(wěn)定,在經(jīng)濟上才能穩(wěn)步增長。中國的許多朝代之間的更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背離了民本思想所導致的。而民本政治的前提條件,在古代就是國家首先制定出好的禮法,然后執(zhí)行好禮法,另外還需要有好的監(jiān)管機制,這同在現(xiàn)今國家要實現(xiàn)以民為本的社會,就是要以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為前提條件是一致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同孔子祖述堯舜的理念是一致的。
“王道”思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認為通過將仁政思想轉化為民本思想,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這一理想社會。所以孟子倡導的‘王道’就是‘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所處的時代,政治有兩種,即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所謂‘王道’就是施行仁政,以德服人;‘霸道’則是憑借武力,以力服人。他指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
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梁惠王下》)。孟子強調應當以善來教化民眾,才能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離婁下》)孟子認為不以“王道”治國者,都可視為“獨夫民賊”。
“王道”理論依據(jù)來自《易經(jīng)》的《師》卦和《同人》卦。單憑軍隊征服天下是“以力服人者”。將心比心地對待國民則是《同人》卦的向善之道。本著向善的原則,則能親和百姓,百姓之間也能親和?!峨s卦傳》曰:“同人,親也。”其實孟子的王道,就是王者以仁愛為本,這樣王者集團是實行仁政的代表。
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人天性善良,即“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盡心上》)意思是說,人們不用學就會做的,這是他們的良能;不用腦筋思考就知道的,這是他們的良知。兩三歲的孩童,沒有不知道愛他們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又沒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長的。愛父母便是仁,敬兄長便是義。
孟子的性善論與孔子提出的“性相近,習相遠”是不一致的。孟子說人性本善,如果理解為人生來就是有善心,是不客觀的。按照《易經(jīng)》的理論,人生而懵懂,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生而不知是非。如果人真的性本善,對人的教育就沒有絕對必要。而人不受教育,就不會知道善惡,不知道善惡,而談論性本善或性本惡,是沒喲意義的。因此人不能性本善也不能性本惡,只能是性本無知。因此無論是從經(jīng)驗上,還是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性本善的立論都是不成立的。
其實孟子所提出性本善應該是針對比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更早的人所提出的“性本惡”而言的。如果認為人“性本惡”,就為構建沒有道德底線的法制社會尋找了可靠的理論依據(jù)。在荀子和孟子之后,戰(zhàn)國后期的法家李悝、韓非、商鞅、李斯鼓吹法制,推行法制,最后雖然統(tǒng)一了中國,但也給六國乃至那個時代造成了巨大傷害,以至于中國人在歷史上一直詬病秦朝為“暴秦”。其實二戰(zhàn)前期及二戰(zhàn)期間的日本軍國主義和納粹德國,在政治上也是崇尚法制的。
而按照《易經(jīng)》給出的理論,人道本于天道,天道本善。因此《易經(jīng)》將《乾》定義為善。雖然我們從《孟子》一書中,看不到孟子“性本善”的可靠論證,但人的本性無論是善還是惡,一切都來自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只有我們相信性本善,我們這個世界才有希望,人和人之間才有保持仁愛的必要,我們推行孔子的德政或孟子的仁政才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義利觀
孟子的義利觀,是其關于道義與利益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他主張“義”超越“利”。孟子的義利觀是以義取利,反對不義之利。孟子對義的解釋是“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按照《易經(jīng)》的體系,《坤》為義,《乾》《坤》旁通,《乾》為仁,為門,所以“義”是行仁之路。“禮”來自變《訟》為《履》,所以禮為出入仁道之門。孟子說“非其所有而取之,非義”,這是因為義隱含著道義性和合理性。
孟子始終未脫離“義”談論“仁”。在《易經(jīng)》中,《乾》為仁,《坤》為義。儒家以離火向乾,向善為仁,以厚德載物,行善為義?!顿恪窞榻?。有利則可行權。但國家都面向利益,則是以陰食陽,是《姤》卦變?yōu)椤抖荨?,結果是由此依次變?yōu)椤秳儭贰独ぁ?。這樣的對立面轉化的最后結果是道德淪喪,社會死路一條地走向崩潰。因為《坤》在《乾》后,《乾》為德,所以社會成員只有以道德為本,才能不失道義,不見利失德,不見利忘義,才能厚德載物,才能維護社會公德,才能擔當社會義務。
《乾文言》曰:“利物,足以和義;(何妥曰:利者,裁成也。君子體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于五常之義)”《易緯·乾鑿度》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乎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于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于上,陰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入于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tǒng)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于仁,立于禮,理于義,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
《乾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義”在四時為秋季,方位在西方。在卦象為《兌》。《系辭》曰:“致役乎坤,立秋則坤王,而萬物致養(yǎng)也。說言乎兌,秋分則兌王,而萬物所說。”《坤》為義,以《兌》和《坤》,為利與義調和,成《萃》。因此,關切并照顧到各方的利益為“義”。按照《序卦傳》,《巽》而后《兌》。天地“義之和”而“萬物致養(yǎng)”,君子感知“義之和”而“萬民致養(yǎng)”,為“利物,足以和義”?!秲丁吩谔鞛椤秹?,在地為《萃》,《艮》在天為《大畜》,在地為《剝》。陰得陽以生,陽得陰以成。釋利以利于生民,足以養(yǎng)民,釋利以悅萬民,足以合乎道義,也會得到萬民得擁護。春、夏《乾》陽之氣主事,秋冬《坤》陰之氣主事。利物,也就是《兌》卦的“說(悅)言乎兌”。而《巽》為近利,“釋利而行權”,利物或釋放利益,才能是的民眾愉悅。
關于孟子政治理念的核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