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00講》讀后感
《論語300講》讀后感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論語300講》讀后感,歡迎閱讀!!!
篇一《論語300講》讀后感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jù)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鬃拥膶W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學家。“哲”是指古代有學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為: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fā)表的言論。孔子有著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為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學”到底是學什么呢?一般人認為是學習古代的“五經(jīng)”、“六藝”,但是學“五經(jīng)”、“六藝”就好像現(xiàn)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jù)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為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jīng)》;“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guī)范);“樂”代表藝術——《樂經(jīng)》;“易”代表哲學——《易經(jīng)》。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就在這“五經(jīng)”里面。“五經(jīng)”的“經(jīng)”即永恒的道理,學習五經(jīng)就是學習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shù)臅r機??鬃釉盟畞肀扔魅说纳腔?,“智者樂水”,以水為樂,水就是能夠順著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diào)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nèi)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瞇瞇的快樂。 “東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這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已經(jīng)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為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后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篇二《論語300講》讀后感
讀過傅佩榮的論語評講后深受啟發(fā),他的理解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我覺得這應該是正確和完整的理解,孔子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中,要表達一種境界的提升,一種行為的變化,是在強調(diào)“學”與“習”的差異性!那么,從“學”到“習”的過程,隱含一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從思想到行為的一種歸依。這才是孔子要表達的真正思想!在那個還沒有形成“理論”與“實踐”這一哲學概念的時代,孔子能用什么詞匯來表達出自己對這一真理的領悟呢?既要體現(xiàn)出“實踐”的含義,又要與學習到的東西有關,除了“習”,他還有別的選擇嗎?“小鳥反復試飛”這種意境,難道不是他最好的選擇嗎?可見,在這里,“習”字最佳的解釋就是“實踐和試驗”! 可見從語境上看,孔子這里的“習”字可以有“演練、試驗、實踐”等含義,但絕不會是“溫習、復習”這種完全不合邏輯的誤解!
只有學到的能用得上,才能體現(xiàn)學習的價值;才能實現(xiàn)學習者的價值,在實踐中體驗成就感;“學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學習的根源和出發(fā)點。學習者能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能不快樂嗎?!在實踐中驗證并豐富對真理的領悟,能不快樂嗎?在實踐中施展自己的才學、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能不快樂嗎?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證嗎?孔子首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譽——這還是后人給他的稱譽。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著普通人的情感體驗,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然后,隨著思想的逐漸成熟、現(xiàn)實境遇的不斷磨礪、以及自身修養(yǎng)的不斷完善,才產(chǎn)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體驗的道德情懷。
篇三《論語300講》讀后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這三句話分為三段。孔子說,你學會了做人處世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這是《論語》的開始,似乎,夫子對學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讀書和做人的原則和標準暴露給學生:“每天學習并經(jīng)常復習;知己不期而至,遠道而來,高興之情,無法形容;君子的標準之一即是別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慍惱”。
的確,這三條于我有切身的體會。先說第一條,學習過的知識重溫舊夢時,快樂之情確乎無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誦的詩詞歌賦,留存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漸漸被時光沖淡,一天因某種機緣又一次含英咀華,爛熟在心時,朗朗在口時,何止是快樂,簡直是對逝去年華最美好的回憶和溫存、無言的感動和感恩。
第二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話,但我們誰能否定,人生終究是走向愈來愈孤獨和寂寞?個體生命無疑在社會和他人的碰撞中被無形地傷害。即便人生坦蕩沒有任何坎坷,也會被無可阻擋的時光無情地傷害。慢慢老去本來就是件殘酷的事,更殘酷的是,從一出生就注定了這種趨勢。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這些朋友并不能時常見到,忽然有一天不請自到,你會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條,自己被別人誤會的時候經(jīng)常有,人與人有時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機緣湊巧,依然會互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