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中的故事
國學經典中的故事
國學及其論爭所以構成中華民族的未了情,關鍵在于國學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形成的一體性關系,因此我們應回到這一論爭思潮本身來思考它的價值和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國學經典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國學經典中的故事范文1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孔子說:“我死以后,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曾子疑惑地問:“為什么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了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里,時間久了之后,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進出售鮑魚的店里,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智慧小語:選擇朋友,對我們的一生至關重要。如何選擇好的朋友,《論語》中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朋友,寬厚仁恕的朋友,博學廣識的朋友,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國學經典中的故事范文2
許衡心主
元朝有一個叫許衡的人。在一年盛夏,他路經河南,天氣很熱,口干舌燥。路旁邊有一棵梨樹,一些人見了就搶著去摘梨子吃,只有許衡獨自一個人端正地坐著,也不看他們。
有個人問他:“為什么不吃梨子來解解渴呢?”
許衡說:“不是我的東西,是不可以拿的。”
那個人又說:“天下已經大亂了,這是沒有主人的呀!”
許衡說:“梨子沒有主,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了嗎?”始終不去拿梨子來吃。
后來,許衡居住的鄉(xiāng)村里,有棵果樹,果子熟透了掉在地上,連小孩子走過,都一眼不看就走了。
智慧小語:如今的社會,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越來越進步了,可是人心失去了控制,很多痛苦會紛至沓來。所以,做人誠實、老實很重要。以前的老人看起來很吝嗇、很保守,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本分,屬于自己的就保護好,而屬于別人的,根本不去動。不像現在有些人,喜歡什么就拿走,從來也不打招呼,事雖然看似不大,但卻是一種不好的習氣。
國學經典中的故事范文3
楊黼(fǔ)活佛
明朝時有個叫楊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脫。他辭別了母親到四川去拜訪禪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師──無際大師。
走到了半路上,楊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要到哪里去?楊黼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
老和尚說:“你要去拜訪無際?那不如去見活佛呀!”
楊黼說:“見活佛?佛在哪里呢?”
和尚說:“你只要向東方回去,到時候,看見一個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活佛了。”
楊黼聽了和尚的話,于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時候,走到了自家門口,去敲門:“開門哪!我回來啦!”他的母親在屋內一聽兒子回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來不及穿衣著襪,隨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著拖鞋就出來開門了,在匆忙中,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楊黼一看這位“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當下就感悟修行應該從何處下手了,曉得家里的爹娘,就是活佛呀!從此以后,他竭力孝順母親,并且注釋了一部幾萬字的《孝經》。他活到八十歲,誦念經偈而逝世。
智慧小語:人在寒夜遠歸,敲別人家的門很少有回應。只有慈母聽到孩子回來心生歡喜,甚至來不及系扣子,等不及把鞋穿好,就趕忙開門。這樣的慈悲心,與活佛有什么不同呢?其實每一個家里都有活佛,而我們卻總是舍近求遠,到處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