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的結(jié)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想、體會頗深。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的相關(guān)資料,歡迎閱讀!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篇一
以上我分別用“情”、“做人”、“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以及“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等關(guān)鍵字,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簡要的概述。
盡管這些字并不足以概括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其文化的積累、傳承和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從而進一步地看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架構(gòu)。最終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框架成型于先秦,即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我在《品悟紅樓》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易經(jīng)》的誕生,標志著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以‘天人合一’為目標,以‘辯證法和制衡原理’為指導的文化體系,已經(jīng)初步成型?!?/p>
何謂“易經(jīng)”呢?易者變也,經(jīng)者不變也。“易經(jīng)”就是變化中的不變、不變中的變化。變化的是陰陽,不變的是法則。那么《易經(jīng)》就是專門研究天地萬物不斷變化中的不變之法則的學問,并指導人們?nèi)绾胃鶕?jù)變化尋找不變的法則、如何根據(jù)不變之法則去進行變化。無論我們是從哲學的角度去闡釋《易經(jīng)》,還是從占卜的角度去運用《易經(jīng)》,都離不開這樣的一個指導思想。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確定《易經(jīng)》的具體成書年代,但據(jù)史料記載,它應該盛行于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觀點就是《易經(jīng)》由周文王所作,故又被稱之為《周易》。
其實《易經(jīng)》的原創(chuàng)者究竟是誰,對于我們后世之人而言,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無論由何人所寫,它都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經(jīng)過長期生活實踐之后的經(jīng)驗積累,是先民們所有智慧的結(jié)晶。他的原創(chuàng)者只不過是這種積累和結(jié)晶的反應者或傳承者。
自從《易經(jīng)》之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開始出現(xiàn)分化,衍生出道家和儒家兩大主脈,代表人物分別是老子和孔子。然后又進一步分化出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名家等眾多支脈,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由此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繁榮時期。
這種文化的過度繁榮,雖然促使了社會的快速轉(zhuǎn)型,但緊接著也引來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運動,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等極端行為,因而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遭受重創(chuàng),從此只能在低迷中徘徊不前。
至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經(jīng)過五六百年的對接之后,完全融入中國,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fā)芽。
這種外來的佛教文化雖然給中國的本土文化帶來了一些新鮮的血液,但其指導思想并沒有完全脫離本土文化的整體框架。在這之后的一千多年時間里,我們便一直是以儒、道、佛三大文化體系為重要基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就在這種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但沒有更大的發(fā)展,而且有許許多多的文化精髓,反而不斷地被統(tǒng)治階級人為地破壞、篡改甚至舍棄。時至今日,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
眾所周知,經(jīng)典小說《紅樓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集大成。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不僅為世人展示了一道道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讓人們盡情地汲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同時,這部小說還充分揭示了文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影響,它就像一面“風月寶鑒”,照見每個人的內(nèi)心糾結(jié),照見每個家庭的興衰沉浮,照見每個社會的時代變遷。
它讓我們看到當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遭到歪曲甚至破壞之后,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形和扭曲,這無論是對國、對家、對個人而言,都是一種悲劇。而《紅樓夢》的所有悲劇,正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誕生的。
脂硯齋說:“家國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運其數(shù)則略無差異。知運知數(shù)者則必諒而后嘆也。”真可謂是一句千古恒言,概括了宇宙窮通之大道!
我們只要針對“卿何薄命”這一千古警世之問,一路追蹤躡跡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造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種種悲劇的真正原因,最終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結(jié)點,那就是文化!
如果大家不能認同這一觀點的話,那么就請你們對照反思一下,當今社會上出現(xiàn)的種種新型的悲劇吧。
溫家寶在面對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時,只能無奈地感嘆: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jīng)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然而在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背后呢?卻是價值觀、人生觀的嚴重扭曲,和早已變得千瘡百孔的文化體系。
很多人都把這一切都歸結(jié)為我們的政府,其實這種認識帶有很大的主觀片面性。
誠然,一個國家的政府在文化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主導責任,但如果完全忽略文化的主體、文化的受眾,那結(jié)果只會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離心力,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正如賈探春的經(jīng)典名言:“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同樣道理,只有當我們的文化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離心力,互相自殺自滅時,外來的文化才有可能對我們造成致命的打擊。而一旦文化消亡,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1840年西方列強之所以能用他的洋槍洋炮沖破我們的國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的文化。而且在這之后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對我們沖擊最大的也是文化??梢院敛豢鋸埖卣f,我們具有著幾千年根基的文化體系,正在被西方文化所蠶食。
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我們也無須諱言,這期間失誤最大的仍然是文化。法制不健全,包括上面提到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都是由文化造成的。
所以,我認為拯救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到了關(guān)乎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候了!
但文化的復興,是一項十分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光靠國家的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公民,都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積極地投身到這項偉大的事業(yè)中來!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篇二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的結(jié)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zhuǎn)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guān)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zhuǎn)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nèi)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jīng)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jīng)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zhì)、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鬃釉凇墩撜Z》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身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篇三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合,文化亦是亭臺樓榭、音畫歌賦,文化的概念極寬泛而又極細小;文化又是個動態(tài)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獨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過文本研習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當大的困難;再加上所閱讀的文章多以論說性文章為主,更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專題式的閱讀方式,打破以文章為單位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學之初就明確一周學習計劃,然后對文章進行分類指導,集中閱讀,使學生有了足夠的閱讀心理準備;其次,在閱讀指導中為學生設計了階梯式的閱讀順序,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對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維再到整體的文化觀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設計了體驗式的閱讀遷移創(chuàng)造,取諸生活,讓學生參與到文化的提煉與建設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這個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收獲頗豐。
教學之后,兩點感受頗深:一是教師要有放手讓學生閱讀的勇氣,要敢于打破“反芻式”教學方式,走出替代學生閱讀的角色,把閱讀的時間交給學生,要敢于把閱讀的文章交給學生;當然,這種勇氣要以教學的智慧為根本,教師要善于做高效的組織者、智慧的對話者。二是教師要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熱愛者,善于歸納整合,做知識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創(chuàng)新,做教學藝術(shù)的追求者。
看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