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東西方的飲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國最典型的飲食方式是聚餐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篇一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之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可見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而這句諺語的后半句是“食以味為先”,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吃”遠不單純是為了飽, 也不是為了營養(yǎng),而是一種味覺的享受,所以有時吃飽了, 還要吃,就是因為受不了“美味”的誘惑。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了極致,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對于如何“好吃”如何“不好吃”講的是頭頭是道??梢?,中國人對菜肴的美味是多么的重視。
而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味和其調和之美。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味交織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使得菜肴充滿了隨意性和趣味性。烹飪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華之處。既注重外在的形和色,又追求內(nèi)在的香和味,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色香味俱全”,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重要表現(xiàn)。
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往往忽略食物最根本的營養(yǎng)價值,追求色香味的同時可能會導致菜肴營養(yǎng)成分的流失和破壞, 對“味”的追求遠遠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因此營養(yǎng)問題也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觀念顯得更為理性。在西方國家, 飲食大多僅僅作為一種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際方式。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 西方烹調講究營養(yǎng)而忽視味道。他們拒絕使用味精,認為其是既不營養(yǎng)又有副作用的化學產(chǎn)品;蔬菜用來生吃, 不僅包括西紅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蘭花。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在西方的理性飲食觀的引導下,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比如牛排的味道和配菜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全世界的麥當勞、肯德基都是一個味道。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 制作菜肴,菜譜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而翻開中國的菜譜,基本上這種調料少許、那種調料適量等。
西餐嚴格的規(guī)范性導致了它的機械性,而這形成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毫無創(chuàng)造性。各地的食品千篇一律,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shù)孛朗硶r, 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國最典型的飲食方式是聚餐制。聚食制是從古代長期流傳下來的,也是中國人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最典型的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飯,全家男女老少、兄弟姐妹團團圍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熱炒沙鍋火鍋擺滿桌面,大家你一口我一筷,幾道菜同時下肚,吃的是不亦樂乎。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是共享一席。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感情交流的媒介。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國人民“政通人和”的愿望,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
與中國聚餐制相比,西方的飲食方式正好相反—分餐制。分餐制以廚房分餐和自助餐為主要形式??梢詮膹N房或餐桌調理臺分好送到餐桌;也可以在餐桌上由服務員或就餐者用公筷、公勺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可以達到用餐時防止疾病交叉?zhèn)魅?、達到用餐安全的目的。首先這體現(xiàn)了西方對個性的尊重。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各自隨意添加調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兩道菜絕不混吃。另外也避免了浪費。想吃什么拿什么,能吃多少拿多少。
宴會也不像中國人那樣一桌人高談闊論,而是只與鄰座交談,通過與鄰座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尤其是吃自助餐時,在不停走動取食物的時候西方追求的是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餐桌上。但這種互不相擾的方式,缺少了一些中國人那樣歡聚一堂的氛圍。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中式宴席就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就是男女的交誼舞。
三、飲食結構的差異
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據(jù)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從飲食結構上看,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最常見的食品,所以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同時中國人喜愛粗糧,都喜愛豆?jié){、豆腐、豆芽等豆制品。
西方人認為菜肴只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有人根據(jù)中西方飲食的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不好,因此消化系統(tǒng)的患病率也大大超過了中國;相比中國人喜歡吃粗糧,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yǎng)物質要比細糧多;西方人做菜更喜歡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這都與中國的飲食結構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四、飲食禮儀的差異
現(xiàn)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中西方的飲食禮儀也有著不同。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jīng)驗。
飲食禮儀主要體現(xiàn)在餐桌上。在中國的餐桌禮儀中要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從兩旁依次入座。如果是圓桌子,對著大門的是主座?,F(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承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門邊面對主人的,是跑腿招呼的。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冷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或水果。宴會上有很多桌時,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調羹、碗、調盤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宴會是中國人表達感情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最大的特點是熱鬧,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 勸酒。交談甚歡。
然而中國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一種 社會怪現(xiàn)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就無以有社交,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還有一些中國人喜歡在咀嚼食物的時候發(fā)出聲響或者在嘴里塞滿食物的時候說話等等,這是缺乏禮貌的表現(xiàn),也是 文化 發(fā)展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xiàn), 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逐步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與中國餐桌禮儀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的餐桌禮儀更為正規(guī)。在西方,“把餐桌當成課堂”是一個老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他們進行“進餐 教育”,幫助孩子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西方孩子一般兩歲時開始學習用餐禮儀,四歲時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可見其對禮儀的重視程度。宴請時,先由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然后由男主人引領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則走在最后面。座位安排一般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yōu)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邊,其它夫婦則以對角方式就座。入坐原則是客人先入坐,長者先于年輕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識客人或家人入坐。上菜順序通常是面包黃油,然后上冷菜,湯斗海鮮,主菜,甜點心,最后上咖啡和水果。冷菜、湯,同時就著面包吃。冷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并用。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盤子、玻璃杯等。墊盤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內(nèi),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shù)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 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事物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
西方人餐桌最大的特點是安靜,西方人平日好動,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面前的盤中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成了當今交際和對話的基本前提,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很好的了解并掌握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的學習 英語,更好的在中外交流中做到談吐文雅、舉止得體.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