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
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民俗都有其特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歡迎閱讀!!!!
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篇一
潮州的民風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覡文化的土壤與氣候中孕育綻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風,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潮人的圖騰崇拜:自然神與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潮人信仰與民間神話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靈之遺風。潮人儀式類的戲劇直接與祭禮儀式相關,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chǎn)品。潮戲承襲了古儺之遺風“吹擊管鼓,郁香潔之。”潮人篤于戲曲之風,延及今人。
潮州民風、民俗及民謠
潮州民間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謠與當?shù)氐纳裨挕蚯?、諺語、小說、燈謎等民間文藝一樣,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歌謠,展現(xiàn)了潮州民俗藝術的豐蘊內涵??v觀潮州歷代歌謠、童謠、詩歌、民謠,莫不涉及民風、民俗。歸其大要,可列為如下數(shù)類:
1.觀神送神中的儀式歌謠:如《請神歌》、《請神曲》。這是請神儀式歌之一。“請神”又叫“觀神”,潮州婦女八月請阿姑神稱“落阿姑”,請神時要口唱歌謠。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還有“藍飯神”、“墭腳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類神,皆有其歌與表演形式。在《請神歌》與《請神曲》中,人們表達了對“大慈大悲”的南海觀音暜渡眾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請不來,人們便用對付自然的原始宗教儀式“巫術”,去催神、咒神,希望憑籍語言的力量去影響和制約神。
2.婚禮葬禮中的儀式歌謠:《出嫁前拜司命公》這首歌謠,表達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貴添才丁”和“富祿全”的愿望?!冻黾耷白馈?、《青娘為眾人分菜肴》二首,則描述了潮洲婚姻儀式之特色。此外還有《新娘踏轎門》、《開轎門跨火煙》、《拜天地》和《攪泔缸》等各種儀式的歌謠。這些歌謠,形象地再現(xiàn)了新娘出嫁前之全過程。潮洲葬禮儀式的歌謠主要有《巡墳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謠:如《城內人游神》:“城內人游神,一位老爺雙夫人,踢陀三夜日,頭殼冷眩眩”。這一題材反映了潮人對英雄神的崇拜。詞中“老爺”指關羽,“三夜日”,則反映了游神活動十分壯觀,持續(xù)達三天三夜。游神內容豐富多彩,在游神過程中穿插著舞蹈與游藝活動。除了各地都有的龍舞、獅子舞之外,還有潮州地區(qū)獨有的布馬舞、蜈蚣舞、鱷魚舞、螯魚舞、鯉魚舞、駱駝舞、長頸鹿舞和雙咬鵝舞等。
4.民間故事歌謠:如民謠《聽見鑼鼓沖沖潮》,歌中陳述了民間文學中流傳的“陳三五娘”和《三國演義》中的“馬超戰(zhàn)張飛”之故事,以及當?shù)亓鱾鞯?ldquo;關爺帶二妃”之傳說。
《正月是新年》這首歌謠更具故事特點,它將神話、小說、戲曲、傳說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爐,逐月地分述,每月記一故事。如記述了《荊釵記》、《破窯記》、《孟姜女》、《漢宮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陳三五娘》、《梁?!?、《青瑣高義》等故事。
5.四季活動歌謠: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農(nóng)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與無衣無食的悲慘命運。全詩按季節(jié)的先后,逐月寫貧苦農(nóng)民們的勞動和生活,將農(nóng)民與豪紳的生活進行對比,如:“三月人布田,東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雙巴只(雙只),磽仔拖犁淚雙行。”
《正月鑼鼓鬧猜猜》,這是一首敘事歌謠。它借鑒了《詩經(jīng)·七月》的敘事手法,用十二個月的農(nóng)事、節(jié)氣起興,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婦,惜媳婦,打媳婦,喪媳婦的經(jīng)過。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變化過程。這種以季節(jié)的特征來襯托、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的寫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動歌謠: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躕一響雨就來。戲請成,雨淫淫,戲在做,雨大倒,戲歇棚,雨就晴,戲做直,天出日。”人們用“做戲”之藝術形式來求雨。表現(xiàn)對雨的虔誠:“雨仔霙霙,暫歇涼亭。婦人**,污穢神明”。而流傳著的關于“雨仙爺”的神話,更是將雨奉為神明。
《沙蜢娘》這首民歌則表現(xiàn)了潮人“龍”崇拜的文化心理。龍在潮州人眼里是健壯、辟邪的“圣物”。因此賽龍舟的成敗,是關系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龍舟平時置于村前的神廟祠堂。
7.潮州風景歌謠:如《潮州風景好風流》:“潮州光景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歷史名橋“廣濟橋”而自豪。
8.民族繁衍與遷徙歌謠:如《高皇歌》,它描寫的是由京城遷徙到潮州的盤、藍、雷高皇們的出身史。據(jù)《后漢書·南蠻傳》記載,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據(jù)說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盤瓠。盤瓠聞令之后,遂銜人頭獻于帝,“群臣怪而診之”,正是吳將軍之頭。帝大喜,但考慮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雖欲報答,而不知所宜,頗有難色。盤瓠忽作人聲道:你將我放在金鐘之內,七日七夜就可變人。由于公主提前去看,結果盤瓠“乃是頭未變成人”?!冻敝菝耖g故事集成資料》中亦載此事,題為《畬族祖先的傳說》。“犬”,已成為潮人的圖騰動物之一。
9.元宵夜游燈歌謠:游藝活動中,最為熱鬧的是花燈盛會。據(jù)傳古港樟林的花燈盛會已持續(xù)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舉行。因此也稱打火醮。往往要持續(xù)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間展覽,夜間游行,連續(xù)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隊伍中有儀仗隊、鑼鼓隊、標旗隊、和扮涂戲,如《桃花過渡》《八仙過海》《唐僧取經(jīng)》等劇目。此外還有燈謎、雜技、看浪蕩、焰火、潮劇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燈》尤其著名。它以戲劇、傳說故事為題材,裝飾屏景,每個故事為一屏,共一百屏燈景包括:董卓鳳儀亭,點將楊延昭,張飛戰(zhàn)馬超,孔明空城記等。
10.婚姻習俗歌謠:如描寫童養(yǎng)媳的《媳婦仔》:“十歲做人媳婦兒”;揭露買賣婚姻的《正月勤姑績青麻》、《十八歲嫁七歲郎》;寫婚變題材的《怨你阿爹娶后人》等。后者表達了姑娘對父親婚變后娶來的新婦的憤怒與不滿。潮洲婚姻習俗的演變于此可見一斑,此類相關題材的民謠還有:《綴著狐貍六著鉆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愿嫁農(nóng)夫婿》、《文明世界》等。
11.飲食習俗的民歌:如《君今問娘愛食》,它通過丈夫征詢懷孕妻子愛食的一連串詰問,表現(xiàn)了丈夫對妻子的體貼。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過詰問妻子的愛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樣傳統(tǒng)名食:“蠔仔腌蕪”、“青梅槌白糖”、“薄餅卷糖蔥”、“吊瓜炒鮮蝦”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聽到這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便知道是家鄉(xiāng)的民歌。
綜上所述,潮州民謠離不開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藝術不僅內涵豐富,且具有鮮明的特色與文獻、藝術價值。
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篇二
德州素稱禮儀之邦,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社會風情與各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衣食住行,喜慶盛典,無不體現(xiàn)了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風、民俗也演繹著自己的興衰。
德州雜技
德州市的寧津、樂陵、慶云、陵縣不僅是民間雜技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雜技藝術人才輩出的地方,素有“雜技之鄉(xiāng)”之稱。早在《史記》和《漢書》中已有記載。
每逢冬閑或災荒年,農(nóng)民便三五成群或一家一戶外出奔波,靠賣藝謀生。春播和秋收再趕回家來務農(nóng),這種半農(nóng)半藝的傳統(tǒng),已有千年之久。
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是寧津縣黃家鎮(zhèn)趕廟會的日子,周圍縣的雜技班子都到這里集會,不僅搞雜技演出,而且買賣演出所用的道具,藝人們也借機相互切磋技藝。這是雜技行業(yè)的盛會。廟會之后,藝人們四散而去,近走天津、北京,遠出關東、下江南,還有的只憑一把飛叉或牽一只狗熊,遠走天涯,漂泊異國。
建國后,由于黨對文藝工作的重視,使頻于衰亡的民間雜技藝術獲得新生。德州地區(qū)擁有三個專業(yè)團體,即德州地區(qū)雜技馬戲團、寧津縣馬戲雜技團、慶云縣馬戲雜技團,計230余人。三中全會以后,又出現(xiàn)了一批由個體農(nóng)民組成的民間雜技團、民間雜技訓練班,培養(yǎng)造就了一大批雜技人才。
德州雜技是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繼承并發(fā)揚了民間雜技藝術的粗獷、豪放、健美等傳統(tǒng)藝術風格,既獨具特色,又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高超的雜技藝術造就了一大批雜技人才?,F(xiàn)在我國不少雜技團體中,都有德州籍的演員,并且有不少優(yōu)秀節(jié)目出國演出,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德州市姑娘盧立新,十一歲被吸收到山東省雜技團,經(jīng)過勤學苦練,三年學業(yè)兩年完成,被提前選入演員行列,成為該團出類拔萃的小演員。她表演的《疊椅倒立》、《蹬板凳》分別獲省及華東六省一市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84年,二十五歲的她隨隊去巴黎參加世界雜技比賽。出席本屆比賽的有中國、英國、法國、蘇聯(lián)、美國意大利等十五國的優(yōu)秀選手。經(jīng)過激烈地爭奪和拼搏,《蹬板凳》榮獲本屆比賽最高獎——金小丑獎。喜訊傳回北京,文化部即電我駐巴黎使館,祝賀齊魯女杰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武城縣周志成(1904——1979),與其弟周志良(現(xiàn)名孫泰),是著名口技表演藝術家。早年到過許多國家演出,他的表演,粗獷、奔放、中氣足而聲音洪亮,風格樸素、大方自然。他善于撲捉對象的特點,摸擬逼真,惟妙惟肖。他創(chuàng)作的《公社的早晨》、《東風壓倒西風》等節(jié)目,深受觀眾歡迎。周志成和孫泰首創(chuàng)利用麥克風表演口技,提高了口技藝術的表現(xiàn)力。更可貴的是,他們把自已精湛的口技藝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為我國口技界培養(yǎng)大批藝術人才。
1956年孫泰在上海雜技團,參加華沙國際雜技比賽,獲金質獎,為祖國爭得榮譽。同年在羅馬尼亞表演口技《云雀》時,引來成群的云雀爭鳴,轟動了觀眾,至今在雜技界傳為佳話。
德州高蹺:
高蹺傳入德州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間,小鍋市、小營(今市府街)、二郎廟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蹺會,形成了德州高蹺陳容與演出程式。尤以小鍋市興起較早,系運河漕運通航后隨船由河北通州壩學來,至今已500余年。
登場表演高蹺的人物7、8、9對不等,一般為頭佗、英哥、樵夫、皂婆、漁翁、漁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媽媽娘、傻小、瞎子、瘸子、馬古倫、丑婆等八對,有的還扮有醉老道、老座、縣官、書童等。表演內容主要是打棒、肩擔、捉魚、捕蝶等民間生活片斷,間以調情逗趣。用于主要路口、街頭、較大單位門前及觀眾稠密處,表演中竟相發(fā)揮技巧,心情表達內容,即興抓哏逗趣,場面活躍,氣氛熱烈。高蹺節(jié)奏明朗歡快,鑼、鼓打擊樂器伴奏。
德州跑驢:
德州跑驢。1930年(民國19年),德州郊區(qū)馬莊村民袁福生趕馬車結識了德州駐軍二十三師軍人劉長河,因劉長河會演唱《王小趕腳》,兩人共同探索改編了《王小趕腳》。袁福生憑多年趕車侍弄牲口的經(jīng)驗及本身武功基礎,把表演勒環(huán)、著鞭、揚蹄、撒歡、鬧性等動作摹擬得惟妙惟肖,創(chuàng)作了生動逼真的德州跑驢這一民間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單驢、對驢和驢隊。
武城花杠舞:
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鎮(zhèn)南屯鄉(xiāng),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jù)當?shù)亓鱾鳎寒敃r為慶祝“大姑”出巡圍飾以紅花布,也象征紅火吉祥。主體上方飾以玉米、棉花、五谷等類彩色紙花,配以牡丹、菊花月季、荷花等絹花、紙花,扎在主體上方的外傾枝條上,十分美觀。它只用一條兩丈余的彈性強而又輕的杠子抬。故名花杠。主體頂端豎立一支雞毛撣取其吉字之意,下照一支傳統(tǒng)戲中用的紅布燈,合成一體,取其吉星高照之意。抬花杠的人均為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有時興致濃的老者,一時心血來潮也抬上一番。抬杠人身著布色一致,或紅或白或黃或綠,但均飾以如意花頭,腰間束一條寬幅紅腰巾子,裝束考究,瀟灑大方,頭包一塊或黃或紅大方巾,但要利落,以便抬頭之時,花杠從肩上移到頭頂,那時更顯技藝高超,抬花杠人配合架鼓點,走以八字步、大字步等,配合花杠主體上的串鈴聲,小伙子可以扭、搖、蹦、跳、杠的彈性帶動主體,上下舞動,聲色并茂,人心鼓舞。
陵縣蹦鼓舞:
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流行于陵縣,起源于元朝。鼓的形狀為:腰間粗、兩端略細、木框,兩頭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頭結一疙瘩。舞時,左手持鼓,右手握槌,邊打邊舞。蹦鼓舞在元朝時只為少數(shù)統(tǒng)治者服務。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傘、有的舞扇、有的擊鼓。有大鼓、小鼓、鑼、鈸、镲等打擊樂伴奏。隊形以傘為前導,以鼓舞為主體,鼓扇來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換易位、載歌載舞。
元朝以后,蹦鼓舞逐漸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同歡共樂的文娛活動。突出了以跳為主,舞姿樸實飄逸,動作幅度較大而節(jié)奏感強的特點。其動作特點“飛腳騰空似虎躍,踹雁探??罩酗h,平地躍起要干拔,落式煞架穩(wěn)又牢”。新中國成立后,蹦鼓舞增添了工農(nóng)兵形象的角色,變?yōu)榇笮蛷V場舞蹈,多則達500人。著裝五顏六色,人物生旦凈末,成為元宵佳節(jié)當?shù)厝罕娤猜剺芬姷淖詩市员硌菟囆g。
夏津架鼓:
架鼓又名家鼓,它和低音、大镲、手鑼等樂器相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打擊樂隊。夏津架鼓長約160厘米,高24厘米,敲架鼓為夏津民間娛樂活動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氣勢,歡快多變的節(jié)奏,舒展、粗獷的舞姿,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架鼓在該縣流傳約有600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架鼓在表演形式上又有新的變化,首先是架鼓加大了,鼓直徑增加到200厘米,高達到100厘米,并由原來的每人一面鼓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每面鼓有4人到6人,表演中又分安放到汽車上由汽車牽引和放到帶輪子的架子上由人前面牽引兩種形式。目前全縣架鼓隊約200余個,鼓手約3000人。
德州焰火:
焰火,是一種火藥點燃,光響交織的民間藝術形式。而德州的“盒子燈”以色澤鮮艷、圖案清晰、不落火著稱。
195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德州“盒子燈”應選進京。在首都北海公園、頤和園為中央首長及應邀赴京的全國勞動人民代表、首都觀眾燃放了八節(jié)盒子燈。三節(jié)字:“共產(chǎn)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五節(jié)圖案:“九連燈”、“葡萄架”、“高粱地”、“珍珠塔”、“鐵樹開花”。贏得中央首長和首都觀眾的贊賞。
德州焰火已流傳百余年。焰火藝人只有稅務街(今前進街)郭春林(1908-1956)、郭春田(1914-1971)一家,系祖?zhèn)?,已四世?,F(xiàn)郭氏兄弟已相繼謝世,其子弟無人襲承?,F(xiàn)全市會制作焰火的尚有三人:李永江(德中街)、楊書亭(小營胡同)、孫邦升,均已年逾花甲。
寧津蟋蟀: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寧津蟋蟀居全國之首,兼具南北蟲的特點,而集于一身。寧津蟋蟀即有南方蟋蟀的優(yōu)點,即有南蟲的個大、頭大、頂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又有北方干旱區(qū)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受口與兇悍,具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故是近年來全國蟋蟀大賽的冠軍。并在香港蟋蟀比賽中兩次奪魁。故而形成了全國性的蟋蟀市場,吸引了許多大城市的人慕名而來。
歷史上寧津蟋蟀聞名北方,為歷代帝王斗蟋的進貢名產(chǎn)地。故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間傳說。
總之,斗蟋蟀自興起之后,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xiàn)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戲曲
1991年前,德州市曾存在一支專業(yè)京劇團,1991年該劇團解散后,原京劇團人員大多進入當?shù)仄笫聵I(yè)單位,這更擴大了京劇的影響。京劇在德城區(qū)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另外,呂劇也是當?shù)厝罕娤矏鄣膭》N之一。
曲藝最喜聞樂見,常見的曲藝有西河大鼓、毛竹板、河北梆子、木板大鼓、哈哈腔(也稱吹腔)等。樂陵西河大鼓藝人左金魁,曾獲全省曲藝匯演演唱一等獎,并被當選為山東省曲協(xié)副主席。
音樂舞蹈
民間音樂起源于夯歌、小調,流傳時間較為久遠。
器樂主要是民間的吹打樂,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吹鼓藝人,遇有婚喪嫁娶大事,都有吹打樂,很受群眾歡迎。打擊樂器有堂鼓、小鼓、梆子、云鑼、中鈸、小鈸、镲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又增加了架子鼓、電子琴等現(xiàn)代化樂器,表演也增加了流行劇目。吹打樂曲主要包括傳統(tǒng)民間樂曲、曲牌、現(xiàn)代樂曲、流行歌曲等。傳統(tǒng)曲目有《百鳥朝鳳》、《停莊臺》、《哭皇天》、《大擺隊》、《娃娃腔》、《柳青娘》、《梅花三弄》、《夜浮沉》、《將軍令》等;曲牌有《叫開門》、《頭通》、《二通》、《七宮開門》等;現(xiàn)代樂曲有《步步高》、《花好月圓》、《金蛇狂舞》、《山村來了售貨員》、《揚鞭催馬運糧忙》等。
樂陵的嗩吶高手劉風祥,綽號“吹破天”。他的獨奏《河北梆子》曾獲文化部頒布的優(yōu)秀節(jié)目獎,并由北京農(nóng)業(yè)電影制片廠拍入舞臺藝術片《泥土芳香》,還受到了薄一波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與合影。
近年德城區(qū)拯救挖掘出了“篪”、“塤”兩種古老的民間樂器,并為之譜寫演奏了《打洋牌》、《海琴歌》、《孟姜女》、《梅花三弄》等古曲。
現(xiàn)在,城市居民中,青年人熱衷在小廣場上跳交誼舞,俗稱“街舞”。老年人則利用早晨和傍晚跳健身舞。而在縣城、鄉(xiāng)鎮(zhèn)較流行的民間舞蹈有鼓子秧歌、蓮花落、獅子舞、高蹺、旱船、龍燈、云燈、七巧燈、腰鼓等20余種。
刺繡
刺繡多為婦女,項目有枕頂、鞋面、炕圍、荷包、兜肚、腰帶、腿帶等,題材有:菊、蘭、梅、蓮、雞、鳥、鳳、魚、蝶、蟲等。
剪紙
剪紙多為窗花、炕圍、花邊、包角云等,一般常見題材多取材于生活事物。其內容多是“麒麟送子”、“麻姑拜壽”、“龍鳳呈祥”、“吉慶有余”、“雙喜”等祥瑞圖案,貼于窗上或內屋頂中。這些作品都呈現(xiàn)一種質樸、明快的生活氣息和富有感情的裝飾美,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者的想象力和概括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夏津小調
夏津小調又名琴曲,群眾俗稱“小調子”,該縣師堤村孫老平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曲種多達60余個,流傳較廣的有《平調》、《搖調》、《娃娃腔》、《糊涂調》、《反糊涂調》、《迭斷橋》、《風陽歌》、《大金絲》、《小金絲》等。代表曲有《頂燈》、《禿子鬧房》、《要婆家》等。
夏津民歌
夏津民歌豐富多彩,編印成冊的就有403首。其中有3首編入1982年版《中國民歌集》。按其發(fā)展、演變可劃分為傳統(tǒng)民歌、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三部分。傳統(tǒng)民歌中情歌占大部分,如《盼五更》、《怨佳人》、《小蘭花》、《張家二姑娘》等;其次是勞動號子,流傳較廣的有《打夯歌》、《蛤蟆吵灣》、《開舟號》等;此外,以表現(xiàn)生活情趣、抒發(fā)個人情懷和贊美大自然為題材的民歌,也占很大比重,流傳較廣的有《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繡花燈》、《放風箏》、《十雙紅繡鞋》等。
革命歷史民歌產(chǎn)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反映了人民群眾跟著共產(chǎn)黨、八路軍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表現(xiàn)勞苦大眾慶祝翻身的喜悅心情。較著名的有《萬眾一心打鬼子》、《模范司令員》、《勸郎參軍》、《老百姓鬧翻身》等。
新民歌興起于五十年代,是在挖掘整理傳統(tǒng)舊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從思想到內容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夏津民歌的頂峰?!杜∝i》、《王大娘喂雞》被搬上了銀幕,錄制了唱片,載入了《中國民歌集成》。
夏津哈哈腔
夏津哈哈腔,亦稱吹腔,在該縣流傳約有170年的歷史,其代表是馬堤吹腔。相傳最早將吹腔帶到馬堤村的是張老靳。
樂陵樂子秧歌
樂陵樂子秧歌始于明代,大致是男女各六至八人不等,男持竹棍鉗上銅錢兒,女持竹板,隨鑼鼓起跑、走場、編串、起唱。
樂陵大實話
樂陵大實話多以樸實的實話為內容,形式樸素明快,可隨時填詞。至今廣為流傳。
樂陵搖葫蘆
樂陵搖葫蘆表演形式為二人此進彼退,彼往此復進行演唱。
樂陵漁鼓腔
樂陵漁鼓腔以竹筒蒙豬或羊的護心皮,打擊伴奏,奏時左臂豎抱漁鼓,右手擊筒底,常與筒板合用。一人唱,一人擊筒伴奏。
樂陵軋蔑子
樂陵軋蔑子流行于朱集一帶,二人一進一退,來回拉著碌碡似軋物狀,唱《哭五更》調,是比較原始的一種娛樂形式。
名優(yōu)特產(chǎn)
德州土特產(chǎn)品種類眾多,德州扒雞、禹城扒雞、德州西瓜、樂陵小棗、德州大驢、夏津白玉鳥、德州黑陶、德州菊花、寧津景泰藍、夏津手工藝花、夏津印花藍布、慶云草帽辮、草柳編制品、地毯、中華蜜酒、古貝春酒、禹王亭特釀、祝阿特窖、魯北白山羊、大尾寒羊、山羊板皮、夏津抱頭毛白楊、紅荊條、天花粉、禹城辣椒、禹城紅麻、枸杞等數(shù)不勝數(shù)。
德州扒雞
德州五香脫骨扒雞,簡稱德州扒雞,它以熟爛脫骨、肉嫩松軟、清香不膩等特點而聞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稱。
德州扒雞已有300年的歷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內及水旱碼頭上,即有叫賣燒雞者。1692年扒雞面世,并出現(xiàn)了扒雞、燒雞同產(chǎn)同銷的并存局面。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時,嘗到了五香脫骨扒雞,龍顏大悅。從此,德州扒雞作為貢品進入宮廷。乾隆年間,扒雞制作藝人又被召進皇宮御膳房,從而德州扒雞名揚天下。
二十世紀初,以扒雞傳人德州寶蘭齋飯莊的掌柜侯寶慶、德順齋燒雞鋪掌柜韓世功為代表的幾家作坊,認真總結祖輩的制作經(jīng)驗,多方摸索試制,完善了工藝,改進了配方,逐漸形成了新一代扒雞雛形。至建國前夕,德州市已有“福順齋”“德盛齋”等扒雞店鋪20余家,年銷售約40萬只。建國以后,德州市建立了國營食品公司,集名師于一家,采百家之長,保持并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名吃的獨特風味。
制作德州五香脫骨扒雞采取傳統(tǒng)的燒、熏、酥、炸、鹵等多種工藝,其生產(chǎn)過程是:將健康的活雞宰殺、瀝血、褪毛、掏凈內臟,加工成白條雞,然后盤為坐姿,口銜雙翅,涼透,周身涂勻糖色,用沸油烹炸,再按照雞的老嫩排入鍋內,加入食鹽、醬油、原鍋老湯及砂仁、丁香、肉蔻等作料,分別以急火和文火燉6-8小時,起鍋涼透即成。
禹城扒雞
禹城扒雞,亦稱禹城五香脫骨扒雞,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它以制作獨特、肉爛脫骨、色鮮味美、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而著稱,1919年載入《山東各縣鄉(xiāng)土調查錄》。
大約在1750年前后,禹城縣南營村一位叫李文長的人開始制作扒雞,因制作時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調料,所以稱作五香扒雞。后來制作扒雞的人逐年增多,其技藝也不斷提高。1891年,城北月牙灣的農(nóng)民王明奎為謀生計,也做扒雞買賣。一次,王在煮雞時睡過規(guī)定時間,一覺醒來,鍋中雞已塌陷,一提雞腿,骨肉分離,便見機起名“五香脫骨扒雞”。后來,王家又先后在濟南、沾化、利津等地開設了扒雞鋪。
1910年津浦鐵路通車以后,扒雞店鋪發(fā)展到30余家,禹城火車站逐漸添設了“福合居”“祥勝居”“八大處”等扒雞店鋪,當時有“聞香下車,品嘗為快”之說。
制作禹城五香扒雞的主要過程是:選料、殺、燙、洗、晾、炸、煮等十幾道工序,煮雞時放入砂仁、白芷、三乃、豆蔻、丁香、陳皮等二十多種作料。禹城扒雞不僅好吃,而且具有養(yǎng)生、療病的功能。
德州西瓜
德州西瓜素以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而聞名全國。主要產(chǎn)地為德州市和平原、武城、陵縣三縣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
德州種植西瓜,文字記載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據(jù)清康熙年間田雯所著《長河志籍考》載:“瓜隱園在城東二十五里徒駭河岸上,山姜村中園也”。根據(jù)考察,當時的山姜村瓜隱園應在今德州市東南馬頰河北岸的楊胡店及劉集、溝李一帶。1939年山東大學農(nóng)學系吳耕民教授調查后寫道:“德州西瓜的栽培由來已久,惟其著名于世,則在最近數(shù)十年,蓋自優(yōu)良品種喇嘛瓜傳入栽培后,因其品質卓越,聲譽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滬,販瓜者莫不慕名而來求貨。”當時,每至瓜熟季節(jié),德州及黃河涯火車站,運河碼頭,車裝船載,熱鬧異常。后來,由于連年戰(zhàn)爭,西瓜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
歷史上,德州西瓜的主要品種有喇嘛瓜(長密、西洋枕)、梨皮、白皮三異(三結義)、三白、手巾條、五月鮮等。其中喇嘛瓜長圓形,兩端微銳,皮呈黃綠色,表面茴香葉紋,瓜皮微厚,瓜子鮮紅,瓜瓤有深黃、淺黃兩種,細致無絲,入口脆沙,為過去瓜中之珍。由于西瓜雌雄同株,易于退化,目前老品種除部分大梨皮和喇嘛瓜仍可種植外,其它品種大部分退化,已不存在。從70年代后期開始,先后從外地引進蜜寶、旭東、慶豐、中育六號、中汴一號、鄭州三號以及富久光等優(yōu)良品種,均獲得大面積豐收。
西瓜喜陽光及偏沙土地,所施肥料以芝麻醬與豆餅為好,忌化肥。德州地處華北平原,西瓜生長期間雨量較少,氣候干燥,光照充足。歷史上由于黃河及大運河的沖擊,形成了大面積的沙壤土,粒細層深,質地松散,易于派水,這種自然環(huán)境十分有利于西瓜的生長。因此,德州西瓜歷久不衰,素享盛名。
德州西瓜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據(jù)測定,每百克瓜瓤中約含糖9-12克,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物質,是盛夏人們防暑降溫、清熱解渴不可缺少的瓜果。
樂陵小棗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其栽培歷史,始于商周,興于魏晉,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父老相傳云,樂毅破齊時,從燕赍來所種也。”(當時樂陵屬青州郡)距今也已有2200余年。現(xiàn)在,樂陵市城東北有一株“老壽星”棗樹,傳說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羅成曾在這棵樹上栓過馬。清乾隆《樂陵縣志》記載:明萬歷十九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勸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行,故邑多棗。”清代,樂陵成為“斗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云”。反映了樂陵棗樹之多。到本世紀30年代,樂陵小棗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據(jù)1935年《中國實業(yè)志》記載:“棗,樂陵一縣為最多,全縣有棗樹136萬株,產(chǎn)干棗27.2萬擔,外銷20萬擔。”1937年日軍侵華,砍伐棗樹70多萬株,致使小棗產(chǎn)量大幅度下降。
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yōu)異,掰開半干的小棗,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于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樂陵小棗一般為橢圓形或鵝卵形,平均個重5-7克,它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干棗果皮呈深紅色,皮薄而堅韌,皺紋淺細,利于儲存和運輸。樂陵金絲小棗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每百克鮮棗果肉含維生素C500毫克左右,其含量是蜜桔的十幾倍,比蘋果高幾十倍,被稱為“活維生素C丸”。總含糖量64.4-69.2%,還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鐵、鈣、磷、維生素A、P和蘆丁及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等18種。具有滋補身體和輔助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貧血等病癥的功能。
樂陵棗有金絲小棗、無核小棗、長紅棗、圓鈴棗、馬鈴棗、酸棗、鈴棗、婆棗、梨棗、干川棗、躺棗、木棗、磨盤棗、龍爪棗、凍棗等23個品種。其中金絲小棗占80%以上,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是本區(qū)出口的王牌產(chǎn)品之一,遠銷28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出口量多達500余噸。樂陵小棗還可制成棗切糕、棗粽子、棗豆蜜、棗糕點及醉棗、酥棗、牙棗、棗茶、阿膠蜜棗、烏棗、蜜棗等20多種食品。其中阿膠蜜棗具有滋補生血、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功能。
無核小棗又名“虛心棗”“空心棗”,是德州地區(qū)樂陵、慶云兩縣市小棗產(chǎn)區(qū)的稀有名貴品種。因其核殼退化無果仁,只保留膜片形成一個無核空腔而得名。該棗果小,圓柱形,中部稍細,皮薄鮮紅,肉質較松,汁少甘甜,含可溶固性物約33.3%,適于蒸熟制干,也可曬制儲存。清朝曾作為貢品。
德州大驢
德州大驢,是華北地區(qū)著名的優(yōu)畜良種之一。具有體軀高大(一般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體質堅實、耐粗飼、易役使、適應性強等優(yōu)良性狀。其皮質柔韌厚實,可用于制革或作為名貴中藥“阿膠”的原料。慶云縣地勢較低,適宜苜蓿、茅草等十多種牧草的生長,具有良好的自然飼養(yǎng)條件,飼養(yǎng)量較多。其次,樂陵、陵縣、平原等縣也有大量飼養(yǎng)。
德州大驢按毛色分“三粉”和“烏頭”兩種,并表現(xiàn)出不同的體質和遺傳類型。三粉:全身毛色純黑,唯鼻、眼周圍和腹下為白色,四肢細而剛勁,肌腱明顯,蹄高而小,皮薄毛細,頭清秀耳立,體重偏輕,步樣輕快。烏頭:全身毛色烏黑無任何雜毛,各部位均顯厚實,四肢較粗重,蹄低而大,體形偏重,胸寬而深,堪稱中國現(xiàn)有驢種的“重型驢”,配馬生騾質量尤佳。
夏津白玉鳥
夏津白玉鳥,又名金絲雀、芙蓉鳥,亦稱雪雀,俗稱黃雀。據(jù)民國年間《夏津縣志》載:“雪雀,黃白兩種,亦有花者,通稱白玉鳥。”其飼養(yǎng)史可上溯至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白玉鳥體形健美,略長于云雀,善啼,其啼聲清脆婉轉,交配期啼聲終日不絕,久喂后可仿人吹口哨。毛色分黃、白兩種,白者如無瑕之玉,黃者遍體乳黃。眼分紅、黑,以毛色純白,赤眼鳳頭的為上等。白玉鳥有較強的繁育能力,在溫度15-20度范圍內,一般每月產(chǎn)卵一窩,每窩4-6個,產(chǎn)卵后孵化14天,小鳥即可出殼,出殼后的小鳥生長18天即能飛翔。其性喜潔凈,食盒水盞應每日清洗,暑期須備大小盞供其沐浴。平時以生熟小米為食,春、夏、秋加飼苦菜,初春和冬季喂以菠菜。
白玉鳥是一種適于家庭養(yǎng)殖的觀賞鳥,多以籠喂養(yǎng),用以美化環(huán)境和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白玉鳥歷來為出口創(chuàng)匯特產(chǎn),遠銷南洋與西歐等地。
德州黑陶
德州市黑陶研究所生產(chǎn)的“美陶”系仿古工藝品。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德州陶器起源于龍山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在造型、雕刻、色澤、燒制等方面又有新的發(fā)展。德州工藝美陶屬于無釉細素陶器,原料為古黃河下游千年淤積的特殊紅膠泥。其土質純凈細膩,密度大,燒制的器皿堅實耐用,色澤協(xié)調,輕扣發(fā)聲,清脆悅耳,陽光照射下黑中透藍,如金屬器。黑陶的坯體有單層拉型成坯,一底雙層合成坯等。坯體表面采取畫線、壓花、陰刻、浮刻、立體刻、鏤空等多種手法,產(chǎn)品造型多樣。現(xiàn)有各式花盆、花罐、筆筒、畫卷筒、筆洗、掛盤、壺缽等幾十個品種,數(shù)百種樣式,已成為贈送國內外友人的貴重禮品。
德州菊花
德州菊花以盆栽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際,將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過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經(jīng)過倒盆、打頭等精心管理,至秋季開花。德州菊花品種繁多,色澤各異,其中“山村春色”、“黃鶴云飛”、“七寶樓臺”、“仙露蟠桃”、“古都瑞雪”、“紫閣青霜”、“電掣金蛇”、“陶然友”、“旭濤”等優(yōu)良品種為群芳中的佼佼者。1982年在上海市全國首屆菊花展覽會上,德州菊花以其棵矮、桿粗、葉茂、花大、花齊、色艷等特點被評為全國第一名。此后,德州市人民公園每年10月舉行菊展。
寧津景泰藍
寧津縣王布諫琺瑯廠建廠于1978年,其景泰藍制作工藝系由北京傳入。它始于明代景泰年間,是用紫銅做成器物的胎,把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銅胎上,填上琺瑯彩釉,然后燒制而成。王布諫景泰藍分仿古工藝品和現(xiàn)代工藝品,共50多個類型,100多個品種,具有做工精細、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澤鮮艷、素雅大方、仿古性強、經(jīng)久耐用的特點。產(chǎn)品中大者如魚缸,小的如鳥食碗。其主要產(chǎn)品有:天球、美人、象鼻、魚缸、獎杯、香爐、花瓶、酒具、古燈等。產(chǎn)品曾在山東省外貿手工藝品商店、上海文物商店、北京友誼商店等地展銷,同時還遠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
慶云草帽辮
產(chǎn)于慶云縣大靳、板營、常家等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具有100多年的歷史。產(chǎn)品以潔白、勻凈、板平、邊齊等為特點。可加工成草帽、提籃、紙簍等。
夏津印花藍布
又名青花布,古代稱“漿水頡”、“藥斑布”。北宋時期夏津縣已普遍生產(chǎn)。該布具有平滑厚實、藍地白花、色彩鮮艷、經(jīng)久不褪的特點。
草柳編制品
產(chǎn)地是禹城、平原兩縣,始于本世紀60年代,從1969年開始出口。主要產(chǎn)品有草編地毯、坐墊等195種;柳編果盒、紙簍、提籃等70余種。
中華蜜酒
1984年在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的協(xié)助下,由樂陵市酒廠研制。1986年10月通過省級鑒定。產(chǎn)品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有健胃養(yǎng)脾、補腎活血的藥用功能。
古貝春酒
1976年由武城酒廠創(chuàng)制。1984年獲輕工業(yè)部優(yōu)質產(chǎn)品稱號。其特點為窖香濃郁、醇厚甘冽、綿柔爽凈、回味悠長。
禹王亭特釀
是禹城市酒廠于1975年研制的一種濃香型特制大曲酒。其特點為酒質清澈透明、窖香濃郁、醇厚爽凈。
祝阿特窖
是齊河縣酒廠釀制的濃香型大曲酒,酒質清澈透明、質地純正,尤以香、甜、綿、爽、凈為獨特風格。
魯北白山羊
是皮、肉兼用型優(yōu)良羊種,各縣均有飼養(yǎng)。1976年國家在臨邑縣建立了飼養(yǎng)基地。其特點為:體質健壯、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耐粗飼等。
大尾寒羊
是皮、肉兼用型品種,主要產(chǎn)地在夏津縣白馬湖、蓮花池鄉(xiāng)村一帶的低洼地區(qū)。特點是性情溫順、抗逆性強、耐粗飼、發(fā)育快、遺傳性能穩(wěn)定等。
山羊板皮
是禹城市的傳統(tǒng)商品。突出特點是毛短有光澤,纖維組織緊密細致,皮板厚薄均勻、柔韌、拉力強,并富有彈性和油性。
商河鐵編
起源于商河縣的孫集、常莊一帶,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產(chǎn)品素以編技精湛、織工細致、造型合理、交織牢固而享有盛譽。
夏津抱頭毛白楊
此樹是市林業(yè)局1973年在夏津縣后屯鄉(xiāng)小王家村發(fā)現(xiàn)的一種優(yōu)良樹種。特點是:樹干通直、樹冠狹窄、根系深窄,其木質色白細膩、堅實耐磨、濕不變形、曝不開裂。
紅荊條
又名西河柳,主要產(chǎn)地是平原縣前曹、三唐等鄉(xiāng),其它各縣(市)也有栽培或野生。紅荊條枝條柔韌結實,可編制各種筐籃。其嫩枝和葉性平、味甘咸,對痧疹、風濕等有明顯的療效。
天花粉
其果實名栝樓。主產(chǎn)于寧津縣,臨邑、禹城也有種植。解放前多為野生,后有人栽培。栝樓性苦、寒、甘,果仁根均可入藥,具有解熱止渴、清肺化痰、舒氣寬胸、養(yǎng)胃生津的功能。
禹城辣椒
是禹城的傳統(tǒng)出口創(chuàng)匯產(chǎn)品。其特點為味香、皮厚、含油質多。主產(chǎn)于該縣廿里堡、安仁、房寺等鄉(xiāng)鎮(zhèn)。
禹城紅麻
主要產(chǎn)地是禹城。1980年,該地被山東省農(nóng)委、計委、財委定為全省紅麻生產(chǎn)基地。其種植歷史已近百年。產(chǎn)品以手感柔軟、顏色銀白、有光澤、拉力強等為主要特點。
枸杞
主要產(chǎn)區(qū)為寧津縣,樂陵、禹城、慶云、平原也有種植。1966年開始從寧夏引進優(yōu)良品種,1967年產(chǎn)果。所產(chǎn)枸杞果實均勻、果肉厚、質柔味甘,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的聲譽。
旅游、觀光、服務篇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德州市旅游業(yè)有了長足進步和發(fā)展。境內蘇祿國東王墓、禹王亭、漢墓群、董子讀書臺、顏真卿書《東方朔先生畫贊碑》、邢侗紀念館等文物古跡眾多;新湖風景區(qū)、中心廣場、新世紀廣場、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等城市景觀風光秀麗;樂陵萬畝棗園、紅壇寺森林公園、禹西生態(tài)觀光園、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仙人湖、平原高科技生態(tài)農(nóng)業(yè)觀光園等田園風光獨具特色;德州扒雞、樂陵小棗、保店驢肉、平原乳鴿等名吃佳肴薈萃、響譽海內外;德州黑陶、金絲彩貼、夏津草編等手工藝品琳瑯滿目;扒雞美食節(jié)、梨花節(jié)、槐花節(jié)、金絲小棗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豐富多彩;德州大酒店、美麗華大酒店、宴賓樓大飯店等星級旅游涉外飯店設施齊全,富有特色;19家旅行社能為中外游客提供便捷、優(yōu)質的服務。
主要景區(qū)(點)和節(jié)慶活動
新湖風景區(qū)
新湖風景區(qū)位于德州城區(qū)中心,主要包括新湖、城市中心廣場、新世紀廣場、希森歡樂島四部分,面積130多公頃。新湖區(qū)屬于開放型湖濱公園,總占地面積28公頃,分為東湖、中湖、西湖和南湖區(qū),內設“明月橋”、“疊翠山”、“船站”、“踏浪臺”、“知春亭”、“梅園”等,獨具德州特色,經(jīng)過街天橋與城市中心廣場有機相連,交相輝映。
城市中心廣場由三部分組成,由北向南依次為體育廣場、文化廣場、休閑廣場。體育廣場包括一個高標準草坪足球場和400米環(huán)型看臺圍合成半封閉空間,設置有瀑布、旱噴泉及演出舞臺,可供舉辦文娛活動。休閑廣場以綠化為主,配以跌落式綠地及小型噴泉,突出一個“靜”字。中間的文化廣場部分,通過過街天橋與新湖相連,在天橋探入新湖水面處建有小碼頭,使城市中心廣場與新湖風景區(qū)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廣場東側為7米高的階梯式露天看臺,看臺中間部—0
分是高達十幾米的背景墻,墻上是反映德州歷史文脈的大型浮雕,既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又有一代儒學宗師董仲舒德州苦讀13載的董子讀書臺,還有象征中菲友誼的蘇祿王朝覲圖。廣場東側上方的柱體長廊,中心部分的環(huán)型看臺及過街天橋等所有制高點都裝飾有各類射燈、彩燈,總計3000多盞,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光十色,斑斕多姿。整個廣場集文化、休閑、娛樂、體育于一體,是廣大市民良好的活動場所。
新世紀廣場:位于德州市中心區(qū),有“世紀風”雕塑、風水球、水晶屋、信息池等眾多景點。“世紀風” 雕塑高度為21米,通過抽象的動態(tài)處理及大膽的火紅色彩的運用,展示了德州人民意氣風發(fā)、昂首奮進的時代精神。
希森歡樂島:位于德州新湖風景區(qū)內。內設阿波羅飛船、過地山車、太空飛船等娛樂項目,是成年人及兒童喜愛的娛樂場所。
東方寓樂園
東方寓樂園位于德州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北鄰104國道,距京福高速公路入口僅200米,是一座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經(jīng)濟性于一體的大型觀光旅游、休閑娛樂、商務會務場所。園內以融入我國版圖為基調,規(guī)劃設計以中華版圖為主線,收960萬平方公里山川河流、人文景觀于園內,形成一方立體版圖,使游人在園中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飽覽如畫風光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啟迪。青少年教育培訓基地和拓展訓練基地將為青少年提供一流的戶外體驗式培訓。水上人家,鬧中取靜,讓您輕松休閑娛樂;老家(農(nóng)家樂)讓您重溫過去溫馨、親切的情感;“中韓溫泉洗浴健康城”,讓您充分領略韓國風情。各類高科技的游樂景點,以開發(fā)智慧為目的,設計新穎,驚險刺激,其樂無窮。
得月湖、仙人湖風景區(qū)
得月湖風景區(qū)位于德州市陵縣境內,由丁東水庫、仙人湖綜合開發(fā)而成,內有植物觀光園、垂釣中心、狩獵場、野味餐廳、珍禽基地等,是休閑、度假、娛樂的好去處。
蘇祿王御園
蘇祿王御園座落在德州市德城區(qū),內有蘇祿國東王墓、神道、永樂帝御碑亭、王妃葛木寧及東王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之墓。東王墓肅穆壯觀,周圍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華表、翁仲、石獅、石虎、石馬、石羊排列在墓道兩旁。蘇祿王墓是中菲友好歷史的見證,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壇寺森林公園
紅壇寺森林公園位于臨邑縣林子鎮(zhèn)境內,為省級森林公園,占地面積3萬多畝。是一處集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商貿、度假、農(nóng)業(yè)開發(fā)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tài)農(nóng)業(yè)開發(fā)園區(qū)。已建成的景點包括:沐浴水庫、生態(tài)觀光園區(qū)、度假大酒店、槐香閣等,高爾夫鄉(xiāng)村俱樂部、溫泉綜合開發(fā)、黃河故道景觀開發(fā)等項目正在建設者之中。每年在這里舉行的槐花節(jié)吸引了大量游客。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位于夏津縣境內,面積7.8萬畝,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8.3公里。森林覆蓋率51.8%,其中林地1.2萬畝,果園2.1萬畝。園內環(huán)境優(yōu)美,有點將臺、沙丘混交林、千畝梨園、十樣龍棗、六馬林帶、林園風情、頤壽園、古柿樹等景點。
世紀風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園
世紀風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園占地1000畝,是集旅游觀光、人才培訓、種苗繁育、科技示范、技術推廣為一體的高科技綜合示范園。設有6個功能區(qū)。整個園區(qū)環(huán)境清新靜謐,黃土、碧野、清水、游魚,構成了一幅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
梨花節(jié)
每年四月上旬,在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舉辦,萬畝梨花綻放,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境界。
槐花節(jié)
在紅壇寺森林公園舉辦。以槐花欣賞、花蜜品嘗、貿易洽談、文藝演出為主要內容,一般在“五·一”期間舉辦,已連續(xù)舉辦兩屆,是春季德州固定的旅游節(jié)慶活動。
樂陵金絲小棗節(jié)
每年9月中旬舉辦一次,以金絲小棗采摘、品嘗、參觀棗制品加工、交易、果品營養(yǎng)研討為主要內容,已連續(xù)舉辦十余屆,是金秋時節(jié)德州較為成熟的旅游、貿易節(jié)慶活動。
臨邑邢侗公園
臨邑邢侗公園因紀念臨邑歷史文化名人邢侗而建。邢侗字子愿,臨邑邢柳行村人,明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少卿,后辭官歸里,筑“園”,建“來禽館”讀書處。邢侗書法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刻“來禽館帖”(中國十大名帖之一),著“來禽館集”(收入四庫全書),終成一代文化名人。1986年縣委、縣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修建邢侗紀念館(公園)。該館系仿明建筑,占地207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平方米。邢侗公園分為水面及陸面兩大部分,采用古今中外多種建筑手法結合人文和水面為重點,崇尚以人為主體,分為公眾活動區(qū)、老年活動區(qū)、兒童活動區(qū)、體育活動區(qū)、文化紀念館區(qū)、特色植物盆景區(qū)六大部分,建有邢侗紀念館,內藏邢侗珍貴墨跡及古刻,反映臨邑歷史文化淵源的博物館,珍藏當代著名書畫家宋雨桂大師作品的雨桂館等文化設施;有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晨練廣場、音樂廣場、市民舞臺、網(wǎng)球場和門球場,不但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底韻,成為繼新世紀廣場之后又一代表臨邑新形象的標志性地段。1992-1994年連續(xù)舉辦了三屆邢侗書法藝術節(jié)。1997年舉辦了“邢侗、邢慈靜(邢侗妹)書畫、詩詞研討會”。近年來每年接待各級領導、專家學者、中外游客5000余人次。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老黃河之遺跡,位于夏津縣城東北15公里處,面積5200公頃,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8.3公里。森林覆蓋率51.8%,其中林地800公頃,果園1400公頃,四旁及林網(wǎng)綠化面積466.67公頃。公園內沙丘連綿起伏,蓊郁蒼翠,林木資源有40科62屬118種,梨、杏、桃、棗、桑椹、蘋果、柿等經(jīng)濟林木遍布全園。古樹名木群立,又可稱“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林果交互錯落,形成了一條條自然變幻綠色屏障。春天公園百花齊放,蜂飛蝶舞;夏時綠樹成蔭,涼爽宜人;秋天果香襲人,紅黃相映;冬日白雪皚皚,銀龍騰浪;既有“義合香雪”、“茫沙煙雨”、“蒼桑霧靄”、“錦屏落玉”之景觀,又有“十樣龍棗”、“臥龍”、“古柿樹”古樹名木;更有“點將臺”、“石莊古井”、“古鄔書院”等名勝古跡。
樂陵十萬畝棗林
樂陵市十萬畝棗林游覽區(qū)位于樂陵東北,包括雙廟趙、朱集、三間堂、胡家、城關等部分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十萬畝,園區(qū)內有棗樹400余萬株,其中結果樹300余萬株。該游覽區(qū)是樂陵歷屆小棗節(jié)的主要參觀景區(qū),1989年第一屆小棗節(jié)時開放年接待外參觀人數(shù)3000余人次。
該景區(qū)主要景點有:
1、李先念題詞碑:該碑位于朱集鎮(zhèn)大常村東約200米處。1965年國務院副李先念同志來樂陵視察工作,對樂陵棗樹生產(chǎn)極為重視。在朱集鎮(zhèn)大常村查看棗樹生產(chǎn)情況并作重要指示,在此栽棗樹一棵,以激發(fā)樂陵人民的積極性,1990年樂陵市委領導去北京向時任政協(xié)主席的李先念匯報工作,李先念同志聽后很高興,欣然揮毫題了“因地制宜,艱苦奮斗,建議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后將題詞刻碑并在此建園。
2、子母樹:朱集鎮(zhèn)王雙志村有一樹齡500年以上的大樹,腹中又長出一株年幼的小棗樹,人稱“子母樹”。關于它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F(xiàn)已采用圍墻加以保護。
3、百棗園:總面積200畝,其中結果樹150畝,幼樹50畝,百棗園有馳名中外的今絲小棗,無核小棗,供觀賞的磨盤棗,辣椒棗,茶壺棗,柿餅棗,葫蘆棗,媽媽棗等,還有知名品種100余種。
該棗園芒種前后,棗花盛開,樹上棗花飄香,樹下麥浪滾滾,使人留戀忘返;九月中旬,小棗紅的季節(jié),樹上碩果累累,形似瑪瑙,樹下玉米金黃,果菜飄香,呈現(xiàn)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篇三
近與朋友閑聊,中有李君者,談及最近市直某部門正在組織有關人士討論淮南地名問題。偶讀淮河早報,果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友人已在副刊上發(fā)了一篇題名《淮南暢想》的文字,提出了對市區(qū)一些地名或更改或保留的意見。余不才,對地名學更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與研究,且又不在有關部門組織的“有關人士”之列,本不該對此問題說三道四。但作為本市公民的一分子,總覺得此舉雖然關系并不二十分重大,但又畢竟是一件上連祖宗、下系子孫、且與四面八方都有關涉的事情,本人亦應該把該說的意見“暢想”一番,表達出來,以盡一份責任和義務。
所謂地名,顧名思義,自然是指一個具體的地方或場所的名稱。地名也是一種文化。地名雖然叫起來很簡單,但它們的起源與形成,總是與該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民風民俗有著割不斷理還連的深厚淵源。人們只要稍稍留意一下便可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什么地方的地名,在它的背后,總有一些為當?shù)厝嗣袢罕娤猜剺返赖墓适?,大到一城、一縣、一鄉(xiāng)、一村,小到一街、一道、一巷、一弄,或如高山平原、江河湖泊,乃至土嶺小丘、溝渠港汊,等等,莫不如此?;茨媳緸橄让窕匆乃_發(fā),進入文明歷史以后,又為蔡、楚、吳和漢淮南國所長期經(jīng)營,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當然亦不例外。因此筆者以為,對地名,只要它不是帶有特別嚴重的封建糟粕意識和殖民地色彩,或者含有不利于民族團結以及國際睦鄰關系的因素,一般都要慎重對待,而不應輕易言改。如果確需更改,至少也要堅持兩條原則:第一要尊重歷史文化傳統(tǒng),第二要尊重民風民俗習慣。
這里先說說時下一些人所持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比如有人說淮南地區(qū)叫“集”的地方特別多,俗得很,不好聽。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不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罷了。“集”與“郢”一樣,都是當年蔡楚文化在地名上的一個顯著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遠古先人喜歡聚居以避外人侵擾和自然災禍的愿望,同時也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商品貿易的開始和市場的興起,。另外,“集”字原本就是一個很有詩意的概念,《詩·周南·葛覃》上就有“黃鳥于飛,集于灌木”的詩句。因此《辭海》在解釋“集”的意義時,第一個義項就是“群鳥棲止在樹上。”如此看來,“集” 不但不俗,而且很有韻味,其內涵本來就豐富得很。以余之笨想,這恐怕也是它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敗,仍被一輩又一輩的百姓們喜而用之的原故吧。
具體而言,聽說有人甚至主張把田家庵、謝家集、潘集等區(qū)的現(xiàn)用名稱統(tǒng)統(tǒng)改掉。對于這類意見,筆者確實不敢茍同。就說田家庵吧,歷史形成,社會公認,人民群眾叫起來自然、親切、上口,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個性,改它何益?現(xiàn)在國內其他省份沿用過去老名稱的市、縣、區(qū)比比皆是,比如北京市的門頭溝區(qū),河北省的石家莊市、張家口市,河南省的駐馬店市,福建省的廈門市等等,按照有些人的說法,上述這些地名都該打入“俗氣”之列,但當?shù)夭]有人提出來要更改。還有人提出把潘集改叫“曲陽”,把謝家集改叫“春申”,等等,這實在是不倫不類,且有復古之嫌。先說“曲陽”。據(jù)筆者所知,我國古代叫“曲陽”的地方有好多處,遠的不講,僅省內近處就有定遠和潘集兩地。今天的河北省還有一個縣叫曲陽縣。把多年來人們已經(jīng)叫慣了的潘集改叫“曲陽”,到底又能有幾分好處呢?周恩來的老家淮安幾乎是普天之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而且淮安在古代也有一段時間叫過楚州,前幾年當?shù)刂魇抡咭苍鸦窗哺淖隽顺?,?jù)說還報經(jīng)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了,但直到現(xiàn)在,國人一提到那個地方,仍然叫它淮安而不叫它楚州。由此可見一般。再說“春申”。據(jù)司馬遷的《史記》介紹,春申君黃歇在擔任楚國的相國時,至少有兩大污點應該是為后人所不齒的:其一,因其有功于楚,楚考烈王打算把相地十二縣(即今之淮北地區(qū))封給他做領地。但他嫌相地貧窮,且緊鄰齊國,怕打仗,后來考烈王只好按照他個人的要求,把他的領地改封到富庶、安全的蘇州地區(qū)。這種挑肥揀瘦的做法那是一個公道、正派的相國所為。其二,他先是受小人李圓所惑,迷戀女色,占有了李圓的女弟,且使該女懷孕;繼而又與該女密謀,把該女獻給了無子嗣的考烈王,企圖用這種卑劣的手段篡奪楚國王位,結果招致殺身之禍,也從內部埋下了楚國滅亡的禍根。像這樣的齷齪人物,即使其墳墓真的埋在了謝家集區(qū)的土地上,也不能用他的名字來命區(qū)名或其他什么地名,否則,豈不貽笑大方!其他諸如某些街名、路名等,筆者當然還有一些具體想法,但原則已陳,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現(xiàn)在大家都在聚精會神抓改革,抓經(jīng)濟,抓建設,更改地名之事,還是不要太牽扯精力為好。
傳統(tǒng)文化民風民俗相關文章:
3.關于民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