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
央視播出的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節(jié)目,讓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事跡,他們的精神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一
根據昝崗鄉(xiāng)中心校關于全鄉(xiāng)在職教師學習張玉滾奉獻精神重要指示,20_年6月29日,昝崗鄉(xiāng)中心小學全體教師利用周五例會時間,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集中觀看有關張玉滾精神的新聞報道和專題介紹。
通過觀看張玉滾精神的新聞報道和專題介紹我們了解到:張玉滾身為校長,在大山深處,為了學校的發(fā)展、孩子們的學業(yè) 、山村的教育,十幾年如一日甘為紅燭,犧牲自己,愛崗敬業(y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點亮了偏遠山村的希望,對全體教師的觸動真的很大。特別是率先垂范,成為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的多面手,擔起學校教學和發(fā)展的重擔,對學生生活各方面無微不至的關懷,真正稱得上是為人師表了。
在觀看尾聲,我校老教師楊敬偉楊老師說:“張玉滾的這種精神是一種雷鋒精神的傳承,是時代新風的弘揚,同為教育工作者,教育界出了這樣的模范人物,是我們的驕傲,覺得自己和人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下一步要認真學習張玉滾這種奉獻精神,以他為標桿來嚴格要求自己?!?/p>
最后,我校的葛校長也深有感慨地說:“張玉滾是校長,我也是校長,我覺得張玉滾那種精神面貌、處世態(tài)度和他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積極進取、勇于擔當、意氣風發(fā)、無私奉獻的精神著實讓我感動,更讓我驚訝,我要向他看齊,愛崗敬業(yè),決心帶領大家興昝崗教育!”
昝崗鄉(xiāng)中心小學遵照昝崗鄉(xiāng)中心校學習張玉滾的指示精神,組織昝崗鄉(xiāng)中心小學全體教師學習張玉滾精神是非常及時有效和必要的,相信必將進一步推進昝崗鄉(xiāng)中心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2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二
日前,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荒漠變綠洲的奮斗者”用汗水與心血譜寫的治沙奇跡和感人事跡,體現著崇高的時代精神,是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學習的榜樣。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上世紀八十年代,這里曾是當地最大的風沙口。1981年,古浪縣土門鎮(zhèn)臺子村村民郭朝明、賀發(fā)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園被黃沙威逼,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以聯產承包形式組建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創(chuàng)造了令人震撼的綠色奇跡。
“三代愚公志,黃沙變綠顏?!卑瞬缴车慕裉?,是“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一代接續(xù)一代用雙手艱苦創(chuàng)造,以心血澆灌而成,他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忠實踐行者。這是堅守與奮斗的壯舉,也是信念與意志的傳奇。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眾要向“時代楷模”學習,在各自的崗位上爭創(chuàng)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yè)績,抒寫奮斗者的壯歌。
要學習他們情系家園、拼搏奉獻的擔當情懷。面對肆虐的風沙、家園的存亡,“六老漢”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堅決向沙患發(fā)起沖鋒。38年來,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惡劣環(huán)境,無懼艱苦勞作,頂風冒雪、壓沙植樹,用生命和汗水,成功擊退了風沙的侵蝕,極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學習他們堅持科學治沙、綠色發(fā)展的求實作風。38年來,從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創(chuàng)新應用“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實行造林管護網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嘗試“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八步沙林場的發(fā)展與變遷,始終堅持因地制宜、運用科學方法支撐綠色成長,始終著眼尊崇自然、構筑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真正做到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環(huán)境與效益兼得。
要學習他們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堅強斗志。他們將莊重誓言融入傳世家風,將綠色夢想鑄成黃金信仰,父死子繼、子承父志,撲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著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堅持心,戰(zhàn)風沙、斗荒漠,不懼艱難、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撓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經的黃沙荒漠變成了今天的林海綠洲,生動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構筑西部生態(tài)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貢獻。
2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三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yè)、明道信道、筑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yōu)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教育改變了他,他也堅持用教育改變他人。初中畢業(yè)后,朱有勇回到了陸良的窯上公社。當時上高中由基層推薦,但公社并沒有推薦他,他初中時的副校長兼教導主任謝楚老師認為他這棵好苗子不讀書太可惜了,通過來回奔波才讓他上了高中。老師的堅持,改變了朱有勇的一生。老師在帶給他新的希望的同時,也將一顆感恩的種子埋進了他的心里。朱有勇堅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幫助更多的人。進入云南農業(yè)大學后,安心讀書成了他大學期間最大的事。深知讀書機會不容易的朱有勇,學習特別勤奮。朱有勇的大學同學張玉源在談到他時,透露出欽佩:“我們約他去玩,他經常是抱著一本書苦讀,除了專業(yè)課程讀得熟練外,英語詞典等工具他也用得很熟。”大學四年,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早起晚歸,苦讀苦記老師們傳授的知識,朱有勇漸漸感知到了農業(yè)科學的博大精深,踏上了學農愛農的道路。朱有勇深知,“沒有農業(yè)的發(fā)展就沒有農民的幸福,中國農業(yè)要發(fā)展靠的是人,而農業(yè)人才需要大力培養(yǎng)”。朱有勇育人講究的是言傳身教、嚴謹治學。他的博士生黃惠川談到,朱老師幾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實驗室,最晚才離開,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經常在休息放松時搞“突然襲擊”,悄悄到實驗室轉一圈,看看有誰在,都在做什么。在這樣的鞭策和督促下,朱有勇團隊形成積極向上、主動工作的氛圍,實驗室成了大家努力工作、快樂工作的場所。
朱有勇育人還非常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在指導學生方面,他通常只給出研究題目或者研究范圍,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等。他的“放手”給了后來者和年輕人信心、成長與成功的機會。出生于1979年的朱書生,慕朱有勇之名從北京回到云南,剛到的第一年,就承擔了省里的科技攻關項目,在同學中成為承擔科研項目負責人的第一人,如今已成長為云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院長。談起朱有勇,他心懷感激:“我很慶幸加入到這個團隊,是這個全國一流的平臺讓我成長成才。”朱有勇育人同時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選擇團隊新成員時通常要經過初試、面試等好幾關,他吸納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進入自己的科研團隊,這些成員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朱有勇經常躬身實踐、率先垂范。他的學生劉屹湘博士說:“老師也隨時身體力行做事情,學生也很受鼓舞,很多東西是說不出來的,但是能感受到。你在田間地頭做事情的時候,老師也和你同時戰(zhàn)斗,讓你感覺不是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是一個團隊在做。在瀾滄扶貧的時候,有一次老師的腳踝扭傷了,但他還堅持到林下三七種植點看情況,種植點坡度路滑,他隨地撿起根粗木棍,然后拄著慢慢地一步一步走,感覺挺震撼、挺感動的?!?/p>
他能把高校的學生培育成專家和學術帶頭人,還能把不識漢字、不會漢語的農民培養(yǎng)成行家和致富帶頭人。除在學校帶出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外,朱有勇院士在瀾滄縣也帶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針對瀾滄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科技文化落后、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不強、生產方式落后等素質性貧困短板,朱院士團隊決定在瀾滄舉辦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結合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用學員聽得懂的語言講解知識,用學員看得懂的方式手把手傳授技能。“課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這是全新的教學模式,目標是培養(yǎng)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為了使培訓效果達到最佳,每次開班前,朱有勇都要親自面試學員,目的只有一個:挑選出那些真正愿意技術致富的人。朱有勇與農民學員們同吃同住,今天上完課,明天就帶著學員到地里親自實踐。刨土挖地,看溫度測濕度,分析病蟲害,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幫助農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領。到目前為止,院士專家站已培養(yǎng)了1440名鄉(xiāng)土人才,這些學員學成返鄉(xiāng)后,像一顆顆脫貧致富的“種子”,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帶回家鄉(xiāng)推廣,脫貧攻堅的“星火燎原”之勢正在形成。
他潛心問道淡泊名利,他默默耕耘用收獲反哺母校,為師生帶來榜樣的力量。朱有勇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功名浮躁,不要僅僅為發(fā)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農業(yè)當中的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所關心的問題?!痹谒磥?,要做大事就要從急功近利中超然出來,以干事業(yè)求學業(yè)為樂事。20_年12月,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云南農業(yè)教育科研系統(tǒng)的第一位院士,為云南省和云南農業(yè)大學爭得了榮譽,學校特別獎勵了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農業(yè)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通過獎勵優(yōu)秀本科學生、研究生和優(yōu)秀教師,以激勵更多師生不忘初心、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20_年,他又將自己“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的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有勇獎學金”基金數達400萬元人民幣?!坝杏陋剬W金”設立以來,至20_年已經連續(xù)頒發(fā)了6屆,數十名師生受益。很多單位慕名來高薪聘請朱有勇,都被他拒絕了。對他而言,他關心的始終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農業(yè)、農村、農民,還有農業(yè)教育事業(yè)。他在乎的是實實在在做點事情,無愧于黨和國家,也無愧于人生。朱有勇說:“我們的科研成果開花結果在千家萬戶農民家里面,比拿多高的獎金、發(fā)什么文章、給多少錢都還高興,那才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高興。”
2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四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黨員干部,他堅定信仰、情系農村、躬耕農業(yè),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他出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村,對農村滿懷深情?!白屴r民過得好一點、農業(yè)變得強一點、農村變得美一點”是他最樸素的追求。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于紅河州個舊市卡房鎮(zhèn),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兒時農田舊景,是最吸引他的景色。廣闊的田野在帶給他諸多歡樂時光的同時,更使他對土地與農民產生了難以割舍的眷戀和熱愛。1974年8月,高中畢業(yè)后的朱有勇,積極響應時代號召,與8位同學奔赴個舊市卡房公社茍街大隊對門山生產隊當知青,由此邁入了社會的第一站。他干活賣力,犁地、砍柴、挖石頭,什么活計一到他手里,都能干得好,當地的苗族群眾都很佩服他。苗族農民李明生如今已60多歲,提起40多年前在對門山生產隊當知青的朱有勇時,卻一下子就想了起來:“當時他們那批來的知青,數朱有勇干活最厲害,最能吃苦耐勞?!比缃?,回憶起當年的知青歲月,朱有勇感慨地說,那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段經歷。四年的知青生活,使他成為農活樣樣在行的青年,更讓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耕作的艱辛、農民的不易。當他看到自己和農民們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卻只是難以糊口的收成時,朱有勇內心一陣陣酸痛。他為農村的普遍貧窮感到不安,也在心底埋下了自己最樸素的人生追求:一定要努力,讓淳樸的老鄉(xiāng)們走上富裕的路子。
從異國他鄉(xiāng)到彩云之南,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他渴望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1977年,朱有勇考入云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當他靜下心來鉆進農學的大天地,探尋到農業(yè)世界的萬千奧秘后,年輕的朱有勇不可抑制地愛上了自己的專業(yè)。1994年7月,懷著對專業(yè)的熱愛,他又遠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學。進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朱有勇研究的是棉花病害,表面看上去似乎和他在國內研究的生物多樣性區(qū)別很大,但試驗方法和技能卻為他以后的植物多樣性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科研基礎。而且,從做分子遺傳學實驗的國外同事那里,他還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實驗方法。兩年的異國求學生涯,不僅為朱有勇打開了眼界,也為他日后的科研提供了更開闊的思路。1996年,在完成悉尼大學分子植物病理學有關項目研究后,朱有勇未加思索就謝絕了悉尼大學教授對自己的殷切挽留,帶著家人回到了云南農業(yè)大學。對于自己毅然選擇回國工作的原因,朱有勇是這樣解釋的:“賓館再好也不是家。國外條件再優(yōu)越,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別人的土地上為別人做事。回國后,我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母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我想做的科學研究,為這片土地、為家鄉(xiāng)人民做事,比在外國更有意義?!焙蛧?、國內先進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在云南搞科研或許會有一定局限性,但朱有勇熱愛這方水土,他堅信自己從事領域的一切未解之謎都能在這方山水中找到科學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他是一名共產黨員,是黨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他把“用自己的成果實實在在解決一些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和滿足。1982年初,朱有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朱有勇看來,自己的每一步成長和發(fā)展,都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結果,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他的研究團隊大力支持,為團隊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平臺和研究環(huán)境。1992年至1995年間,云南建設了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每個重點實驗室投資都上千萬元,包括朱有勇后來領銜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在內的3個重點實驗室都建在了云南農業(yè)大學。在朱有勇的心目中,個人的前途必須與黨的事業(yè)、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他說:“在工作中,我很在乎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想把實驗室的工作搞上去,出成績,出效益,我作為一名組織者、一名共產黨員,就必須身先士卒,起好帶頭作用,在困難面前要上,在利益面前要讓。自從入黨那天起,我始終這樣對自己說,你已經是這個組織的一員了,你必須珍惜她的榮譽,維護她的尊嚴?!?/p>
2020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五
最近,一位老黨員的名字刷爆了網絡和朋友圈,帶給人滿滿的感動,他的名字和奉獻、初心、深藏功名等詞匯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就是――張富清。
張富清在解放戰(zhàn)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zhàn)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yè),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qū)奉獻一生。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富清在數十載深藏功名無私奉獻中展示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之美。
張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淡泊名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按照張富清的履歷,完全可以謀得一個人很多人羨慕的“高位”,但是他沒有。他將戰(zhàn)功的證書鎖進那個鎖頭早就壞了的皮箱,聯通曾經的輝煌也一并封存。如果不是信息采集需要,張富清會一直瞞著所有人吧?他深藏功與名,所求者無過乎為國家和人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耙路偸茄a了又補,腳上的解放鞋被腳趾頂破,就用草裹住捆在腳面上?!毙鹤訌埥∪洃洩q新。就是這樣一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用淡薄的心境詮釋著初心。
張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扎根基層――咫尺春三月, 尋常百姓家。張富清完全可以選擇到條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生活,但是他沒有。他退役轉業(yè),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qū)奉獻一生。到來鳳時,所有家當就是兩人手頭的幾件行李――軍校時用過的一只皮箱、一床鋪蓋,半路上買的一個臉盆,還有那只人民代表團慰問的搪瓷缸。張富清說:“這里苦,這里累,這里條件差,共產黨員不來,哪個來啊!在戰(zhàn)場上死都沒有怕,我還能叫苦磨怕了?”在來鳳,張富清扎根基層,低調務實,踏實干事,為民造福,用汗水澆灌著初心。
張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責任擔當――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在部隊,他保家衛(wèi)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戰(zhàn)火連天的年代,張富清提槍縱馬,馳騁沙場;和平建設時期,張富清扎根基層,揮灑汗水??梢哉f,張富清的一生就是責任擔當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書寫著一名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皳敶笮?,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張富清用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擔當踐行著自己的初心。
張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無私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很多人問:為什么要當突擊隊員?張富清淡淡一笑:“我入黨時宣過誓,為黨為人民我可以犧牲一切?!笔鞘裁醋審埜磺迳畈毓γ瑹o私奉獻?我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戰(zhàn)爭年代不怕犧牲,和平年代主動請纓扎根基層就是甘于奉獻的最好詮釋?!盀槭裁礇]有回去呢?那時國家處于非常時期,人民生活困難,工作忙得實在脫不開身,只能向著家鄉(xiāng)的方向,淚流滿面,跪拜母親……”甘于奉獻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選擇與堅守,是為了心中的信念無私的付出。張富清,用無悔春蠶的奉獻織就初心,用奉獻的蠟燭照見初心。
張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樸實純粹――誰知健者此山中,樸實可亂田舍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然而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他去做白內障手術,醫(yī)生建議:“老爺子,既然能全額報銷,那就用7000元的晶體,效果好一些?!笨蓮埜磺迓犝f同病房的群眾用的晶體只有3000元,堅持換成了一樣的。早在60多年前,《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號召全黨同志要向國際共產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苯裉?,我們也要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做一個樸實純粹的人。張富清,用一生的信仰與付出,堅守著初心。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相關文章:
2020央視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下一篇:時代楷模發(fā)布廳觀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