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觀后感
十二怒漢觀后感
1957年的《十二怒漢》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處女作,由亨利·方達主演,是一部以陪審團為主角的法庭戲,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jīng)典之作。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十二怒漢觀后感,希望各位能有所收獲!
十二怒漢觀后感篇一
十二怒漢講的是12位陪審員在一起最后商定是否要將犯罪嫌疑人,即那個可憐的小男孩送上斷頭臺。電影中一開始只有一個人公開表示反對意見,其他人全部贊同,他們或多或少的存在個人主觀情緒,只有一個人很冷靜,客觀的看待整個事件,從中發(fā)現(xiàn)了可疑的地方,然后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畢竟那是一條生命,不能夠如此草率。整個電影就是一場溝通戲、談判戲,它給我們帶來的對談判的啟示:談判者要始終保持深沉、冷靜,關鍵時候適當讓步,談判者要善于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要重視非語言溝通。同時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深刻道理:那就是當你決定一個人生死的時候,再多的審慎都不為過,在人性面前,法律可能并不再是唯一的標尺。當你決定一個人生死的時候再多的審慎都不為過!
導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間小屋之內(nèi),中間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間的對話。這也可以說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局限有多大,人類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類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現(xiàn)無遺,如果非要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十二怒漢》,我將不吝自己的贊譽,用“精彩絕倫”一詞來形容它。無論是從法律上還是從人性方面,它都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第一次看時,一邊笑一邊看,感覺美國80年代的法律就是如此的讓人感動,震撼。相反當時的中國可能遠遠落后于美國,所以一個國家的法律往往會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民主,甚至決定一個國家興盛衰敗,所以要想真正的發(fā)展一個國家,必須努力健全國家的法律,同時要不斷發(fā)展個人對問題的思考,遇到事情要冷靜,謹慎,不能憑主觀意識,當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時更要有理性,這也是一個現(xiàn)代人必須要基本要求。
在一場驚心動魄的辯論之后,案件結束了。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審員走出法院大門,分道揚鑣,各謀自己以后的平靜生活。他們彼此仍然不知道對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現(xiàn)出每個人的臉部特寫以及他們各自的名字。這真正讓人感覺到,他們的確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們無疑又是這個制度最偉大最堅實的支撐者。他們是一批醒著的人。
看完了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法庭內(nèi)外的點點滴滴,以前看電影都是為了娛樂,為了打發(fā)時間,可是這次我真的真的被這部電影震撼了,同時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其實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還有好多好多要學,而這個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上獲得的,只有我們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才會感受到的。是的,這部電影也為許多學習法律的同學帶來福利,這也許也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最后,我覺得電影講的其實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在看待事情的時候不能夠存在主觀的情緒和臆測,應該盡量客觀的衡量事件的本質(zhì);二是在看待生命的問題上,在司法審判上不能夠如此輕率的下定論,如非真是鐵證如山,否則絕對不能隨便判罰嫌疑人,這一點在香港的很多電視劇有體現(xiàn),就是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無罪釋放嫌疑人。
十二怒漢觀后感篇二
在文章的開篇之前,首先有兩個概念很重要。一是“民主暴政”,也叫多數(shù)人暴政、暴民政治、多數(shù)人暴力、群體暴政,是指基于大多數(shù)人意見而行使無限權力的體制。“蘇格拉底之死”是體現(xiàn)“民主暴政”的最佳例子——蘇格拉底是被他所深愛的雅典人民、他所支持的雅典民主政體進行公投而判處死刑的,這種判決較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民眾對精英的恐懼與敵視。當多數(shù)人或整個社會的覺悟不夠高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蘇格拉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為真理而殉道的哲學家,或者說是第一個因執(zhí)著于真理而被處死的知識分子。二是“民主協(xié)商”。民主協(xié)商體制不是對所有人的意見進行簡單的數(shù)學統(tǒng)計,而是讓所有人坐下來,發(fā)表各自意見,在激烈的辯論中,最后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在這個協(xié)商、交流的過程中,總會有一部分人給出經(jīng)過歷史檢驗是正確、可行的方案,這部分人在言論暢通的社會里屬于“精英”階層;而協(xié)商的過程,也使得“非精英”階層的“覺悟”得到提升。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jù)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yè)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8號陪審員)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大家未經(jīng)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第一輪投票表決,有罪對無罪為11:1。此時,如果8號陪審員不堅持,那么這個少年就會立刻被判死刑。然而,8號堅持提出自己的疑惑點,讓大家思考一下。這里,將會體現(xiàn)這12個人組成的團體是如何從“民主暴政”向“民主協(xié)商”轉(zhuǎn)變。
8號陪審員采用蘇格拉底的方式,即通過無休無止地談話,從中發(fā)展起一套辯證科學,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見解,直至確立普遍公認的真理。8號陪審員心存疑問,以對生命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堅持提出異議,憑著耐心和毅力說服其他陪審員,重新評估各項證據(jù)存在的其他可能性,對每項證據(jù)“合理懷疑”。電影的每次沖突分別表現(xiàn)為5個“合理懷疑”:飛馳的列車對婦女視覺的影響和火車噪音對樓下老人聽覺的影響;跛腳老人的行動能力與證言的矛盾;少年當時的處境是否有心情看電影并記住電影細節(jié);特定作案工具對作案手法的要求;近視婦女晚上不戴眼鏡對其視力的影響。
從影片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沒有證明自己有罪的義務,但有辯解的權利,證明有罪的責任由公訴方承擔,并且要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陪審團也必須依照“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標準來審查認定庭審中出現(xiàn)的各種證據(jù)。之所以設定這樣一個嚴苛的標準,主要是基于保護普通人的基本權利,因為事關公民生命和自由的刑事案件中的證據(jù),如果一個正常的普通人運用常識都能提出合理的懷疑,那極有可能是錯案。
12個陪審團成員都不是法律職業(yè)人士,他們來自不同的職業(yè)背景。他們判斷的是事實問題---決定誰在說真話、證據(jù)是否有充分說服力,這些事實問題往往是最基本的是非曲直問題,與法律無關,需要陪審員運用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歷中的常識來判斷。雖然這些人來自不同的領域,但同一時代里的人對某些常識的認知往往比較一致。即便因為職業(yè)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會暫時出現(xiàn)分歧,經(jīng)過各個陪審員之間的討論、爭議,這些爭議也能化解,有時候甚至正是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人的特定經(jīng)歷才使事實認定成為可能。這些爭議的化解過程就是一個說服的過程,而說服的前提在于"理",即通過說理達到說服的效果。
《十二怒漢》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法律制度的許多價值,受到有益的啟發(fā)。正如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所說:"雖然所有電影的目的是娛樂,但我相信電影應該更進一步,它迫使觀眾自我審視,刺激他們的思維,并帶來源源不斷的思考。"
十二怒漢觀后感篇三
此部影片中十一票贊成,而一個人因為發(fā)呆就投了反對票,其實他的本意只是對生命的尊重.(人文主義)因為他在反應過來之后,:這也太草率了,我們需要討論一下,我并不是反對而是你們都投贊成,那我就反對吧.就此拉開了十二怒漢的討論.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大家都一個看法,一個觀點,似乎沒有問題,而這恰恰是最大的問題.其背后一定有原因,大一點就是獨裁,小一點就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特色.此時我想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的百家爭鳴,那是為一個白馬非馬都能爭得昏天地暗,多么幸福的爭論呀!而現(xiàn)在我們應該怎樣讓言論名副其實的自由呢??我想大學生應該承擔起這個任務,作為未來的主人,我們應該學著批判,為社會送入一股新風!像蔣方舟那樣?,F(xiàn)在這樣算什么呢?我看到我的高中都組織了反日釣魚島游行,而我們卻被教育好好待著,別出去亂跑,內(nèi)心不免悲哀……
而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就知道了原來大家都是在趕時間,所以就匆匆投票,有的人是為了參加歌劇,有的是為了接女朋友,而這些卻成了他們忽略一個生命的理由,而現(xiàn)在的我們呢?中國的社會呢?蘇丹紅鴨蛋、孔雀綠魚蝦、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帶花黃瓜、爆炸西瓜、地溝油……私人性極大的發(fā)展,利益至上已經(jīng)吞噬了作為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小一點,我想到了紅綠燈,我們中國式的過馬路,把自己的生命都那么不在乎,那別人的呢?外國人說了一個不過馬路的理由:當你要闖紅燈的時候,你要想到此時恰好有一個小孩子在注視著你……我們是否也需要這些呢?利益的腐蝕性不亞于權力的腐蝕性,我們社會什么時候能擺脫呢?或許說狀況再輕一點呢?
第二個反對的人是一個猶太人,諷刺的是他是在廁所里思考的,因為在那里他思維才更清晰.這時候他說了一個詞:理性.而理性思考恰恰是公民社會所需要的??鬃拥囊晃粚W生顏回在煮粥時,發(fā)現(xiàn)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就連忙用湯勺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這時孔子走進廚房,還以為顏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訓了一頓。經(jīng)過解釋,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理性是什么呢?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呢?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理性了。我找到了一些,或許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去act。盡量超脫于自身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須講公共理性,學會換位思考。俗話講,“公道不公道,打個顛倒”擺事實,講道理,實證數(shù)據(jù)和邏輯分析相結合,而不能以感覺代替事實,用直覺判替邏輯推理。直覺對我們理解現(xiàn)象是重要的,但通常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嚴謹?shù)倪壿嫹治?,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由直覺導出的結論可能是錯誤的。
思考越多問題也就也多,這些思考希望有用。
十二怒漢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