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電影觀后感
《錢學森》簡單明了的闡述了錢學森光輝的一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錢學森電影觀后感,供大家參閱!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1
幾經周折,終于看完了《錢學森》,最后看哭了,還沒看的打算看的兄弟姐妹們記得帶紙巾進場。下面我想說說看這部電影的幾番周折。
《錢學森》從開始拍那時候已經翹首以待的了,終于等到要開播的時候,于是托朋友買了幾張代用券,只等上畫了。
結果,3月1日那天,我查遍了東莞幾大電影院,除了萬達以外,其余都排在白天,而且只排一場,這讓我首映日去看電影的計劃落空了。那么只好今天中午去看,可是計劃永遠是趕不上變化的,昨天晚上突然接到消息,今天中午有一項推不掉的活動。悻悻的累了半天,傍晚早早跑到萬達,看七點鐘的那場。
我對相公說,今天娘子我高興,我請你看電影,你陪我看電影。
我家相公很不屑的說,還不如說我陪你去花癡坤哥。
我立刻就糾正他這個想法說,這次我不是去花癡的,我是懷著嚴肅而認真的態(tài)度去看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生平傳記,感受一下人家博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報效祖國的高尚品質。
其實嚴肅認真態(tài)度是真的,不花癡是不可能的。
買票的時候看到電子版上寫的是七十一張票,可實際收是五十,莫名有種感傷,難道還要打折么?
我們算是挺積極的那個了,提早十分鐘入場,場內一個人也沒有,快開場時候有兩個工作人員推著小車進來賣零食,還悄悄的說,才兩個人....
快要開場的時候,相公跟我打了個賭,看這場會有多少人來看。我看買票的時候除了我們兩個還有兩個人買票,就說大約十個吧。相公說會有二十個左右。
等電影快要播的時候看到人陸陸續(xù)續(xù)的進來,我立馬就改口說十五個左右。結果散場的時候,我在擦眼淚,相公在數人數,連上我們一共十八個觀眾。上座算是不錯了。。。。
電影看完感覺挺好的,在美國那部分,坤哥的英文講得真的很好,聽著很舒服,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看著真的很讓人動容,的確是如此的,在那個年代海外許多知識分子都抱著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愿望紛紛回國。至于回國以后,各人的際遇各有不同,錢老算是其中幸運的那一小部分了。
制作兩彈那部分,真的很振奮人心,血都好像隨著那噴出的火焰沸騰了。尤其喜歡那句“手上沒劍和有劍不用,是兩回事”,確實是這樣的,要有真正和平,必須手中有長劍,長劍歸鞘,手捧玉圭,綏靖四方。因此我特別喜歡片頭對兩彈一星做出奉獻和犧牲的人的致敬。
在兩彈一星的誕生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錢學森等幾個領頭者,我們看不到的是在背后為之犧牲的人,他們犧牲的可能是生命,也可能是終生的健康,他們同樣是功臣,同樣應該受到崇高的致敬。
最后我覺得這部主旋律的人物傳記片拍的真的很出色,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位天才,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位兩彈一星的元勛,更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帶著人間煙火氣的人,他有浪漫的情懷,有學者的嚴謹,有天才的倨傲,有赤子般的真誠。它帶來的更多是來自于人性的感動,而不僅僅是事業(yè)成功帶來的鼓動。
最后的最后,我還有一點想說,當看到坤哥帶著助聽器看著火箭升空那里,真的瞬間有種廠花附體的感覺........
電影的淚點都在后面,新兵來了,都擠著去看錢老,錢老說他其實跟他們沒兩樣,他不過就是一老兵。步入垂暮的錢老對蔣英先生說自己對她的虧欠。還有最后送別錢老那段記錄片。都是催淚點,很久沒有電影能像這部電影一樣讓我這樣流淚了。當年聽說錢老先生去世的新聞,我感嘆了很久,后來季老先生也走了,感覺那個輝煌的時代真的要謝幕了。
片子最后放出一段記錄片,錢老說那段話,大概意思是人不僅要有科學,還有有文學,音樂等等。這話真的很令人回味,當今教育著意培養(yǎng)的是一群又一群工具,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人。
挺喜歡片子把紀錄片和影片混合在一起的這種手法的,看著很舒服。今天終于看到翹首以待了很久的《錢學森》真的很高興。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2
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對于這樣一位大師級的科學家,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疑和爭論!”他說:“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西么,今天掉下來,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他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他說:“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中的很多人對于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師并不熟悉。拍攝《錢學森》這部影片,讓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國初那段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局勢,了解今天的世界,珍惜今天的和平局面很有意義。
但是《錢學森》影片和錢學森其人對我們的啟示不僅僅如此。首先我們應該應該意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背景下,擁有導彈等高端武器對于中國國家意義重大。只有用于導彈、原子彈、氫彈等高端武器,我們才能在美蘇冷戰(zhàn)中維護自身獨立,維護國家安全。這不僅是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蘇爭霸中飽受戰(zhàn)爭威脅的歐洲和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心聲。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擁有發(fā)達先進的科學技術重大意義。早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始,人類意識到科學的重大社會價值,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二戰(zhàn)中的德國,二戰(zhàn)后的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爭相發(fā)展自己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依然方興未艾。今天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競爭。
再三,《錢學森》影片告訴我們,有國家意識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識的人是幸福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愛國的意識,它深藏在我們內心的某一處,經常被我們忽略。我們對某些社會現象不滿,對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見,對一些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有看法,是因為我們希望這個國家更好,希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符合實際,希望我們的人民受到我們國家的重視。甚至有時候我們怒其不爭,行為過火。這些都能理解。了解錢學森大師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我們的愛國熱情。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愛國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能力獻給他而不是對手。在錢學森回國前,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錢學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么,也許,我還可以種蘋果。” 為這個國家做貢獻,即便是種蘋果,這也是一種幸福。
再次,《錢學森》影片告訴我們,有才能的人是永遠不會受到歧視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有著比較嚴重的種族歧視的國家。但是,作為一個華人,一個黃種人,我們沒有看到這種歧視。甚至今天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作為一個黑人登上美國總統(tǒng)的寶座,從美國建國到今天,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為自己的不成功開脫。種族歧視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遠不會被歧視。
最后我要說的是,真正的大師一定是純粹的人,沒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純粹的人一定是無敵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有各種的欲望,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今天,中國人對物質的追求無止境、無理由甚至是不擇手段。當我們回頭看看上世紀中期的科學大師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看看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師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蔡元培,我們還有什么可說呢。
讓我們記住,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最后做成了,這個人,他叫錢學森。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3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開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報效國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車制造專業(yè),后來,受到淞滬抗戰(zhàn)中中國軍隊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決心改變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努力掌握飛機制造的尖端技術。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tǒng)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