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的簡介
佛教音樂的簡介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yǎng)”、“頌佛”作用。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矸鸾桃魳返南嚓P介紹,歡迎閱讀!
佛教音樂的起源
佛教音樂是由梵唄發(fā)展而來的音樂。始自三國,源于印度五明之聲明,通俗講就是僧侶念經的聲音。是指用清凈的言語贊嘆諸佛菩薩三寶功德,意為清凈、離欲、贊頌、歌詠。屬于“三學”的“定學”范疇,后來逐漸引申為佛教儀式中各種唱念的通稱。
魚山梵唄是我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而始創(chuàng)“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后世簡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復,漢語單奇”之予盾,“貴在聲文兩得”,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fā)展光大,盛于齊梁,普及隋唐。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流失1777年至今,經梵唄傳承人永悟禪師發(fā)弘誓愿、挖掘整理、正本清源,傳承重輝,于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稱“魚山梵唄”。有《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jié)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等專著行世。
有了曹植的經驗,其后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創(chuàng)作和提倡,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另創(chuàng)新聲和改編佛曲,使古印度的聲明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中國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fā)展的道路,興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fā)展而來的音樂。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創(chuàng)始人——梵唄始祖。
佛教音樂的淵源與發(fā)展
佛教音樂起源于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 指偈頌,方便宏揚佛法。佛教音樂被稱為梵音,又名梵唄。梵,來自印度語,是“梵覽摩”的略稱。根據《佛光大辭典》:“梵,表清凈之義。”“唄,又作唄匿、婆陟、婆師。意譯為止息、 贊嘆。以音韻屈曲升降,能契于曲,為諷詠之聲,乃梵土之法曲,故稱梵唄。”
公元前6~前5世紀,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創(chuàng)立佛教時就使用音樂,以“清凈和雅”的吹唱來演說經法,約在公元前 3世紀后,佛教音樂隨著佛教逐步向亞洲和世界各地流傳。由于民族、地域各異,佛教音樂在流傳過程中,吸收著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從而產生不同風格的佛教音樂。
約在東漢明帝年間(58~75)佛教傳入中國。使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摻雜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因素,因而中國佛教音樂既含有中國民族音調,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數民族音調。《西河詩話》曰:“李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娑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密七具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說明這些佛曲已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的風格特色。到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各宗派的繁榮,佛教音樂也達鼎盛階段。
佛教音樂的藝術特色
佛教音樂通常分為佛事音樂和以佛教題材為主題的或由佛事音樂改編的通俗音樂。這里僅介紹佛事音樂的種類:
1.朝暮課誦:
每天早、晚兩次,其形式與程序基本相同,內容各異。早課的內容與程序為: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寶鼎贊》)、唱《回向贊》《贊佛偈》、繞念佛號、唱《發(fā)愿偈》、三皈依、誦《大吉祥天女咒》、唱《韋馱贊》。
晚課的內容和程序為:誦《阿彌陀經》(或《大懺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贊佛偈》、繞念佛號、唱《發(fā)愿偈》、三皈依、唱《伽藍贊》。
2.祝圣佛事:
這類佛事主要是佛菩薩圣誕的慶祝活動,包括佛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日,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師圓寂紀念日等。如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jié)",即為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據佛經記載,此日佛陀"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因此后來佛教四眾弟子在紀念佛陀誕辰時亦以各種香水灌洗佛像。
浴佛儀式的程序分為八項:
(1)集合僧眾;(2)迎請佛像;(以上兩項沒有唱念,只有禮拜。)(3)將佛像請回,唱《稽首皈依大覺尊》;(4)將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后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釋迦大贊》;(5)主法者敬致誦詞;(6)祝圣繞佛,唱《佛寶贊》、《贊佛偈》;(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8)圓滿禮佛,唱《浴佛功德殊勝行》。
3.普濟佛事: 這類佛事是為現前之人懺悔業(yè)障、植福延齡,或為超薦先亡、救拔惡道眾生而舉行的。主要有:
(1)隨課普佛:隨早晚課誦加入贊偈、拜愿、宣疏文等,分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兩種。 (2)懺法:懺法有多種,如"凈土懺"、"梁皇懺"、"千佛懺"等。
(3)瑜伽焰口:簡稱"焰口"。通常用于超度亡靈,歷時約四至六小時。程序為招請、結界、施食、施水、超度等項。以口中誦贊、偈、經文及密咒,心存觀想并輔以手印,身口意三業(yè)加持。
(4)水陸法會:全稱"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簡稱"水陸"。是為超度普濟水中、陸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會,是各種佛事中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佛事,少則七天,多則四十九天,參加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千人以上。設有內、外各種壇場,主要有誦經、禮懺、施食施水追薦亡靈等。水陸法會中大約有上百首曲調,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猜你感興趣:
1.好聽的佛教音樂
2.苦悶之謳樂曲簡介
3.歌手陳紅簡介
4.歌手火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