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三分鐘
什么是文化?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美、善、德行?!盎眲t指事物形態(tài)或性質的改變。一起來看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三分鐘,歡迎查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文化有深厚的歷史,五千年來的沉積留給了后人最珍貴的財富。幾十年來,我們心安理得地使用這些文化財富。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各種文化間的相互碰撞,讓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面對現代化的世界,傳統(tǒng)文化該如何成功蛻變呢?
提到中華文化,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都會想到“四大發(fā)明”、“文房四寶”、“唐詩宋詞”、以及令人敬仰的孔老夫子……五千年的歷程,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留給世界人民太多的記憶。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準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并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更好。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zhí)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fā)。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并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
但對于文化,我們不能僅是簡單的拿來使用,不去考慮它所帶來的影響。難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完全正確的嗎?不,不是的。雖說這些文化都是人類文化中的精華,但隨著歲月的沉積,其中不免也會夾雜著一些雜質。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為了紀念先人,在這個節(jié)日來臨之時,人們都會從異鄉(xiāng)回到自己家鄉(xiāng)來拜祭先人。傳統(tǒng)習俗就是去墓地燒紙錢,放祭品,這些都是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尊敬。當人們懷著沉重的心情燒紙錢時,不知是否注意到周圍的樹木也被熏黑了雙眼。同時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也在這種紀念先人的祭祀中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我不敢去反對中華的傳統(tǒng)習俗,我也熱愛我的祖國。但我不禁想要問一句:中國當下的環(huán)境情況日益趨下,我們有必要再去增添一些如此的負擔嗎?
當傳統(tǒng)文化習俗與環(huán)境情況相碰撞時,我們需要權衡兩者,彼此改變一下。其實可以轉變一下觀念,我們作為后人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對我們的先人表達懷念和尊敬。比如掃墓、植樹等。只有我們舍去這些傳統(tǒng)的迷信文化,為全世界人口、文化、衛(wèi)生、環(huán)境做出自己每一個人的時尚文化改觀。我們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就仍能在世界出色文化中獲得重生。這樣可以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蛻變的一小步。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我們永遠有的傳統(tǒng)文化上,融入現代文化元素,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神話,西方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中國社會陷入了文化混亂和文化空洞之中。中國現代文化重構成為迫在眉睫的重任。那么我們是應該以西方文化的眼光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應該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崛起從而重構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作用是明顯的。推動著古代社會的進步,是古代中國不斷強大。秦國橫掃六國,建立統(tǒng)一的大秦帝國。唐宋時期中國就進入了文化繁榮時期。元朝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在明清時期,中國是世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強國。在歐洲還是黑暗、落后、分裂時,中國早已建立起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王朝。傳統(tǒng)文化推動古代社會的發(fā)展,古代社會又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進步。古代社會產生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把中國社會推動到現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鋪墊,就沒有現代社會。
那么傳統(tǒng)文化是否對現代社會有促進作用,能否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給中國的再度崛起增添持久的動力,是否應該推崇傳統(tǒng)文化。那么我們看看臺灣是怎樣發(fā)展的,國民黨一敗退到臺灣,就致力于全面恢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擔起了復興中華文化的重任,延續(xù)了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使命。臺灣沒有像大陸一樣廢除使用了幾千年的繁體字,臺灣學校注重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訓練,有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臺灣才有了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并且臺灣在這些基礎之上,較好地發(fā)展了民主制度,真正讓傳統(tǒng)文化適應了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并且提高了國民素質。
所以從臺灣的發(fā)展來看,合理推崇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我們應當擔負起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傳統(tǒng)文化會促進而且一定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想象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大陸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它的主體地位。那么我們有必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度崛起。
中國在崛起,和平崛起,與百余年前的西方殖民者有根本的不同,中國不搞任何侵略。但是在文化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性。西方殖民者因為強大將西方文化和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也因為不斷強大,使其傳統(tǒng)文化不斷影響世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并且把掌握漢語和來到中國學習作為一種榮耀。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過去我們強大,學習西方;現在我們逐漸強大,不可避免地影響世界。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漢語不僅僅屬于中華民族,而是變成了全世界的通用語言。那么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必須擔負起這個重任。幾百年前,西方人用中國的火藥發(fā)明大炮,打開中國大門。今天這種事情不能發(fā)生。我們應當擔負起中華文化崛起的使命和責任,中國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源地,我們有必要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度崛起,影響世界。
無論是對我們本身還是對世界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該崛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影響世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愛如一泓清泉,滋潤人們干涸的心田;愛如一陣春風,撫慰人們受傷的心靈;愛如明燈,照亮黑夜中前行的路。
從古至今,愛都一直存在。
孟母三遷體現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孟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不受外界不好的影響,三次搬家。因為這三次的鄰居是屠戶之類的人。孟母怕自己的兒子受影響,而不斷的變化居住地。終于,孟子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一位和孔子齊名的偉人。
“香九齡,能溫席”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敬愛。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香菱為了使在田間勞累一天的長輩能在睡覺時得到溫暖,每天都比長輩早進被窩把被窩暖熱。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就是從這件小事上折射出了對長輩的敬愛,對長輩的孝。
程門立雪講的是一位學子對他的老師的敬重。程頤想請教老師問題,可又怕打擾到老師。于是一直在他的老師門前站立著。當時天上還下著大雪,可他依然一直等。等到他的老師出來的時候,他的衣服上已經布滿了厚厚的一層雪。這個故事體現了程頤對其老師的敬重。
還有一個人,我已經記不清他的名字了。大概就是說他的家里很窮,可他的妻子又生了一個孩子,可是糧食不夠吃,因為他還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和一個孩子。于是他就想把這個孩子埋了來彌補糧食不足的遺憾。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兒子對母親的孝。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德歷久彌新。俯瞰歷史長河,你會發(fā)現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有很多大愛。有子女對父母的孝,有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有學子對老師的敬愛……
回首現代生活中的愛。最美司機吳斌,在被突如其來的物體擊中造成重傷后,仍然堅持把公交車停在路邊以保乘客們的安全;最美老師張莉莉,為了救即將被車撞的學生,自己的一推,把安全留給了別人,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雖然高位截癱,但仍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最美孝心少年韓娜,為了救重病當中的父親,毅然放棄美好的大學生活照顧父親……在現代生活中大愛也一直存在。
大愛無聲,愛,一直存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4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痹诱f:“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后,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huán)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tǒng)的長期發(fā)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yōu)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yǎng)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__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fā)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huán)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huán)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并使其變?yōu)闊釔圩鎳?,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fā)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yǎng)。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fā)展;不囿于陳規(guī)而勇于創(chuàng)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fā)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fā)展的攻堅戰(zhàn),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圣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后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5
為促進學生提高禮儀意識,自覺踐行文明禮儀,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我中隊在本學期開展了“文明伴我行,禮儀伴我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具體是:
開展“我身邊的禮儀”故事比賽,“校園競開文明花”演講比賽,“畫身邊的文明禮儀”等活動。
利用國旗下講話、周會、中隊會等時間,對學生深入開展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大力推進文明禮儀。
通過活動,我想談幾點體會:
1、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監(jiān)督小隊,各小隊要認真實施監(jiān)督任務。
3、在學生中開展 “做文明學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誰能在校勤學識禮、關心同學、尊師愛校,遇到師長要問好、行鞠躬禮,同學之間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做一個好學生;能在家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jié)約、愛惜東西、自覺做家務勞動,做一個好孩子;能在社會敬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交通規(guī)則、遵紀守法。
4、結合每周的升旗儀式,我們把它作為培養(yǎng)學生文明禮儀的一次莊重而嚴肅的教育活動。在升旗儀式過程中,開展看誰站最筆直、行禮最標準、歌聲最嘹亮的比賽,我們應該把愛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禮儀養(yǎng)成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莊嚴實在、又有教育效果。5、把樹立典型與帶動全面結合起來。
我們要弘揚先進,樹立典型。定期開展評比“文明小標兵”、“文明好學生”、“雛鷹爭章評比”活動,每月評比一次。表揚先進,鼓勵后進。6、把學校與家庭結合起來。學生的禮儀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應該經常和家長取得聯系,和他們多交流,爭取他們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學生。鼓勵學生爭當文明小標兵,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要最大限度地落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相配合,使學校的禮儀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
相信,通過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學生勤學、知禮,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會進一步養(yǎng)成,會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講三分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