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摹犊匆姟纷x書心得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1
有時候在想,我為什么要看書呢。是充實自我還是填補寂寞,是師長之命還是心甘情愿,后來我才發(fā)現,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脫身于考題的苦海,偶有閑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后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為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關于驚醒這件事,也是柴靜在這本書里所貫徹的。看過夜色溫柔的人都知道,柴靜嘛,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動人又煽情的文藝腔,最是適合她不過了。從前找素材也覺得她寫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覺得她寫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氣的好。其實柴靜的文風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細膩溫婉,變化在于,她將主觀的情感作為了情懷揉進了真實的“看見”里,看見并驚醒了過去一味濫情的自己。
書里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是陳虻對柴靜說的,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所有人面對著同一個世界,看見的世界確是不同的?!兑股珳厝帷房匆姷氖俏邓{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鮮生命的氣息,而《看見》看見的卻是實實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狽不堪,有的成功得志,歸根結底,在踏踏實實地認識自己的同類,與生活打滾。
談完了書,最后便來談談自己。
我看見了些什么呢?低落時恰巧落淚的天空,煩躁時仿佛也緊皺雙眉、面露慍色的一張張面孔,順心時格外動人的花草—與其說是看見的,倒不如說是心里所見的。感性無疑是頑固的自帶濾鏡,眼里所見都因感性染上了鮮明的色彩,卻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鐐銬?!安毁澝?,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與認識而已。”這句話讓我消化了很久,也讓我重新直視了我心中習以為常的“誠實”,將人自動分門別類的“誠實”。在讀柴靜喚起理性的歷程里,也為自己的感性敲響了一聲鐘,在書里也得到一些我不習慣的理性。
許多人都說看完這本書后涕淚交加,我倒是沒有落淚,可能也是因閱歷太淺的緣故,無所共鳴。但這本書給我的,也正像盧安克給柴靜的,也許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讓我呆坐在夜里,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么生活”的撼動,這讓我有了清空腦子里的所有,將空間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給這本書的舉動。
看慣了雞湯,試試不一樣的撼動。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2
《看見》作者柴靜,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美女記者,特別是有一張照片,是她剛進中央電視臺工作時拍得,剪了一個比齊肩短的發(fā)型,一雙會說話的眼睛,較小的瓜子臉型,甜甜的微笑,一下子吸引了我,對她產生了好感。
1976年1月1日出生于盛產煤老板的山西臨汾,中國傳媒大學畢業(yè),在湖南廣播電視臺主持過《新青年》節(jié)目。20--年到央視工作,擔任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主持人,做過十年《新聞調查》記者,20--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年從央視離職,20--年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的《穹頂之下》。
20--年出版了帶有自傳性的作品《看見》,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經陳虻介紹,進入央視,沒有學過新聞的新人,經過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成長成為央視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
它也是中國社會十年發(fā)展的一個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霧霾、華南虎照事件等等,在這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
這本書,也是柴靜對自己的一個小總結,是她個人的一個思考。她在經歷事件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反躬自省,不停的反思和追問,這也是柴靜之所以能成為柴靜的一個重要原因。
《看見》中的所有事件,沒有刻意選擇影響國家、世界的重大事件,也沒有選擇改為寫歷史的重大人物,而是更多地在寫那些曾經帶給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給予她方向的人與事,那些真正觸碰過她心靈深處的人與事。
對于我來說,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在于,讓我看到更多真實發(fā)生的事情。我們人一出生,就決定了我們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我們看起來很自由,卻像盧梭所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住不在枷鎖之中。就是生活在一座圍城中,我們被牢牢的鎖定在一個叫肉身的東西上,我們的目光所到之處,就是我們監(jiān)獄的圍墻。
把自己形容為井底之蛙一點都不為過,其實我們能看見的東西很少,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可能不會超過一個拇指長度。而柴靜的《看見》恰恰讓我看見了,許多以前我沒有看見的,也沒有認真思考的現象和事件。還有一些如非典、華南虎照,當時就存在許許多多的問號,但苦于一個小老百姓,那能知道這么多的事實真相,所以在心中一直存留著一連串的逗號。通過她在新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可以更真切的了解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社會,就在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上曾發(fā)生過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人和事,知道它們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會這樣發(fā)生,解決了我多年的迷團,終于畫上了一個句號,所以對柴靜報于感謝的感嘆號。
而發(fā)生的這些人和事,各色各樣的人,無論是英雄、罪犯、販毒等,作為這個社會發(fā)展的一員,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無論是汶川地震、征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看到了一個個人的內心世界,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在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這過程中認識自己。
為什么喜歡這本書?也恰恰在于真實。我們的媒體宣傳、評價制度、或者歷史教科書,習慣于非黑即白,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上沒有百分百的好人和壞人。人是一個復雜的動物,人性中既有好的成分也有壞的成分,如果一定要說好人、壞人,只能說此時此該,他是好人的成分多還是壞人的成分多,這一刻是好人,下一時可能就是壞人。
哪怕是看起來是低賤的人,還是罪犯分子,《看見》給了我一個機會。不管好的,壞的,她都寫給我們看了。她觀察的實質就是,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而已。她沒有強加評論告訴我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她給我們看,讓我們知道真相后,自己評論。比如虐貓事件中一系列的人,她們要的并不是同情,只要求得到公正,這個公正就是以她的本來面目去呈現她。
歸根結底,柴靜在追求真實,她要明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她還要建立真實——真實的從容的自我,不為了煽情而煽情。真相常流失在涕淚交加中,也不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將人還原為人,而不是一個概念或某種符號,以最謙卑的心態(tài)去了解、理解,去掉裝飾,關注細節(jié),看見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那個看不見的紐帶。
《看見》對于我最大的改變,可能在于,我去看一件事情的角度、態(tài)度和方式都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每個人都帶有偏見和傲慢,總是孤立的以自己為圓點,來看待周邊的人。我們也充滿了無知和狹隘,以為世界就是我所看到的那樣,應該就是我認為的那樣??傄浴蔽摇俺霭l(fā),去隨意評斷他人。
妓女、同性戀、踩貓女,如果在以前,我會用憤怒、鄙夷、不恥、震驚來表達,雖然現在我也不支持,但至少我理解,理解他的不得以,理解他的難處,或者是他的苦衷,甚至于尊重他的選擇。
我選擇腦力工作,她選擇用身體賺錢,都是一份工作;我異性,他同性,不同性取向;她選擇踩死貓,我選擇用網絡語言憤怒地踩死她,當初她做出這樣的行為以后,就已經是錯了,既然他都錯了,為什么我還要跟著她一起錯呢。所以我跟她的本質是一樣一樣一樣的,沒有誰比誰在道德上一定就高尚多少。
我們一直以一個道德的標準來要求或衡量一個人,一件事,道德天然有攻擊性。
我記得有記者采訪一位香港演員,他是GAY,問他為什么選擇同志關系,他回答說:原來他吃咖喱飯,后來吃了牛肉飯,發(fā)現牛肉飯也很好吃,于是他就吃牛肉飯了。他的理由我不見得認同。但我們要理解或原諒一個人,一定要把他還原到最初的狀態(tài)。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深刻體會,我小孩子上幼兒園期間,在家里經常要給我們上課,拿出小板凳,要我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好,腳要并攏,手要放平,她自己站在沙發(fā)上,出題目讓我們回答,回答問題還要舉手,舉手還要求標準,答對答錯還要點評,答對能得一張小紅花。一遍又一遍,給她弄得煩惱,一點脾氣沒有。有一次,幼兒園家長開放日,體驗學校生活,發(fā)現老師就是這么教學生的,在學校里她做學生,回到家,她也要體驗一下當老師的感覺。了解了,再發(fā)現她這樣做,心態(tài)都不一樣,反而會認為她的可愛之處、聰明能干呢。
《看見》中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郝勁松,他在學生時代,一次坐北京地鐵,上了一趟廁所,收費5角,他認為不合理,把北京地鐵告上了法院。
幾年前,他坐火車,買了一瓶1.5元的礦泉水,順便要發(fā)票,列車員很奇怪,以為來了一個外星人,笑了起來:“火車上從來沒有發(fā)票的”,郝勁松不信邪,于是把鐵道部告上了法院。
為何要為5角錢、1.5元錢這么斤斤計較,甚至很多時候,地上掉著一元錢,我們都不肯彎腰去撿。郝勁松的一句話做出了回答:“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中國現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結果,大家會覺得農民的土地被侵占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fā)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被強拆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或許就會落在你的身上!”
郝勁松的那句話:“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只是一張紙!”這名話給了我巨大的力量,我就掏出手機,打了杭州市長熱線,投訴了杭州市政府。投訴它,G20之前可以很方便的行走和購買商品,為什么G20,把市民中心的主樓與裙樓之間的通道攔住,底下一層的便利店也不允許外人進入購買,為什么G20過去了,它還不撤走,給有需求的我們造成許多方面的不便利。我非常不理解,它為什么要這樣做?或者說憑什么就這樣做?為了安全還是不自信?為什么不能學學臺北市大樓,沒有圍墻,不設警衛(wèi),普通老百姓甚至于游客都能隨意進入參觀。給我造成了不方便,我很困惑,也不理解,表達自己的憤怒。
從《看見》中也看見了,世界比我們每一個個體看到的都要更豐富,社會也比我們個體看到得更立體,人的內心也比我們個人體會的更復雜。我們不能簡單的非彼即彼,非對即錯的二元思維來看待人和事。
再如最近鬧得地球人都知道的王寶強和馬蓉事件,換成以前一定是指責馬蓉,死不要臉,網絡上也是一邊倒地批判馬蓉。但現在會想一想,我怎么知道夫妻兩個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誰對誰錯?我只是聽到了一些相關信息而已,這些信息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各自的利益點在?不知道。
娛樂圈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環(huán)境,它的復雜不在于,圈內的人跟我們有什么不同,他們走出那個光環(huán)、走下那個戲壇,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是一樣的。它的復雜性在于娛樂界有一句話,好名聲比壞名聲好,但沒有名聲絕對不行。好名聲是可遇而不得求的,所以在娛樂新聞中看到的,很多臭事、惡心事,是誰發(fā)布的,恰恰是自己人,自己的經紀人等。過了一段時間后,因為信息太多,我們普通大眾,已經不記得這個人是好名還是壞名而出名的,只知道這個家伙很出名。這就達到了相關人員的目的了。
一件事情發(fā)生了,真相就已經是不可獲知的。就如日本導演黑澤民的電影《羅生門》,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立場,而使真相變得撲朔迷離。所以真相永遠不可能抵達,只能被無限接近。我們無法去看清全部,但我們卻不能忘記這樣一種世界觀,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3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薄獊碜圆耢o的日記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fā)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一個鐘情于圍巾,外表似鄰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聲音中透露著堅持與不可退讓的央視主持人。柴靜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與正義,剝絲去繭,退去一層層偽飾的泡沫,向觀眾呈現事實真相。當還未踏足新聞記者行業(yè)的時候,二十三四歲的柴靜面對高高在上的陳虻堅定地說,“我關心新聞中的人”。確實十年歷程她都堅守了自己的初衷。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犊匆姟芬还?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內容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讀此書,就好像看見一個女子的成長過程,從無知無畏的年少輕狂,到理解了解后的從容淡定;從初出茅廬的鋒芒畢露到而立歲月的內斂恬靜;從自以為是、過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靜自省、客觀自然的大我,沒有華麗和自我標榜,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娓娓道來,只是不帶偏見的表述,卻自有動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豐富,如此深刻。
書上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人生路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tài),品人世情懷。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4
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看一本書了,總以為聽著音樂,曬著太陽,然后一書一茶就足矣。當初選擇《看見》一書也是鑒于同事推薦,實際上對于這類書籍我?guī)缀鹾苌俜?,原想這應該就是一本自傳,可是當全部看完,我卻又不這么認為了。
這本書是我拿起放下,再拿起又放下之后,斷斷續(xù)續(xù)一段時間后才看完的。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習慣發(fā)會兒呆思考一下,書里面記錄的故事有些我一點兒都不陌生,也總是情不自禁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中穿行??墒峭高^柴靜我所看到的似乎又有不同,可能出于她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關系,也可能是她看的更近,看的更深,看的更細,一個個故事總會讓我呼吸困難,心痛唏噓……
非典時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沒有過多渲染感情的辭藻,卻能輕易帶我們進入20--年那個大鍋一樣的北京。沒有人強求柴靜做這期節(jié)目,甚至連她自己也不能確定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墒撬蛻汛е拔冶仨氈馈?,沖到了一線,沖到了那個讓大家避之不急的真相面前。雙城的創(chuàng)傷中,開篇前是一張從視頻上截取的圖片,她蹲著給一個小男孩擦拭眼淚。據說這個鏡頭在當時是飽受爭議的,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表演性主持”,太過“虛假”。雖然當時我沒看過這期節(jié)目,可是細細讀了她所看見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才是最最真實的,她是真正的用心去聆聽了對方,這不正是情感的回歸嗎?
像這樣的故事看似平凡,可是要真正的走進它的背后,我相信一定不是這么簡單的。這本書就如柴靜自己在開篇之前寫的“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柴靜對于職業(yè)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tài)度令人感動。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不斷的自省和思考能使我們學會去回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其實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亦是。沒有人生來就是成功者,對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糾正。她身上的這種態(tài)度和精神也更是我們所需要的,雖然我們的工作不同,但是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yè)始終保持熱情的狀態(tài)。書中沒有太激情澎湃也沒有太多愁善感,它讓我們看見更多的是關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對世界的覺悟,還有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我很喜歡“看見”這個書名,簡單的兩個字,卻有著深遠的意義,看見眼前所見的,看透背后所不見的,看明白所表達的、所預意的……
《看見》讀書心得范文5
《看見》里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志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閱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見》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 《看見》讀書心得
★ 看見讀書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