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心得體會1000字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1000字
《文化苦旅》充滿了文化的韻味,文字干凈簡潔,流暢漂亮,同時又體現(xiàn)了對中華文化情感的愛和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濃厚的文化韻味,十分感人。下面小編帶來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文化苦旅心得1000字精選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砰砰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很深奧,反復(fù)看幾遍也不能夠完全理解。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rèn)為讀余秋雨先生的書會讓你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
他筆下的《風(fēng)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fù)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yùn),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fēng)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xí)r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yán)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qiáng)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xué)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真是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這件事發(fā)生在今天,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是,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
曾經(jīng)有位哲學(xué)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nèi)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fā)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tài),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
文章的開篇《道士塔》,它以一個“小人物”出賣自己的良知,反映這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敦煌,本該是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文明,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nèi)涵,可它最后卻是中華之傷。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而這個國家的主人,放縱文化的流失才是萬惡之根源。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jīng)文!我曾聽人說起,國外的書十分昂貴,課本的價格也不低。許多留學(xué)生都會提前在網(wǎng)上買好二手課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還會在網(wǎng)上尋找下一個買主。國外對于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發(fā)蘇州》。作者以凄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閑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幼時背誦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們鋪了一道歷史的畫卷。蘇州是嫻靜的。它像一位婷婷裊裊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做不了大文章,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郁郁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蘇州可不正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shù)的小巷中,無數(shù)的門庭里,藏匿著無數(shù)千百年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使蘇州保存了風(fēng)韻的核心。
而在《風(fēng)雨天一閣》中,作者卻是直接將筆觸指向了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天一閣:“它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可能許多人都不了解范欽,但是如果沒有這個二十七歲進(jìn)士的明代嘉靖年間人,自明至清的數(shù)百年廣闊的中國文化上哪找一個歸宿呢?天下不乏愛書者,可是他們所鐘愛的書,有的葬身火海有的走私海外,眼就成了過眼云煙,徒留一聲嘆惋。
一個人的努力讓人感動,而信客,這個古往今來卑微又特殊的職業(yè),詮釋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奉獻(xiàn)。信客的一行行腳印穿行于山川之間,傳送著人們的殷殷牽掛與問候。他們用質(zhì)樸與高尚的職業(yè)操守實現(xiàn)著自己的人生價值,用無悔與無私表達(dá)著一片赤誠。他們長逝于故土,安靜地回歸于本性。人生就是如此,逃不過掩埋于土的宿命,但只要充實也已然無悔了。
總覽全書,作者的文字無不在呼喚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這辛苦跋涉的游歷,蘊(yùn)含著太多歷史的厚重。我們蒙塵的心,需要一聲吶喊:良知何在?心靈的旅程不會結(jié)束,未來的路還很長。黃沙漫天,旌旗獵獵,長河落日,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踏上一次文化苦旅。
也可能在很多年后,我們浮沉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許久未讀此書,當(dāng)日的感動已隨著青春逝去而褪色。但是,請一定記得有那樣一本書,感動過你,教會你忠于自己的良知。
讀后得出的心得體會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dāng)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dú)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biāo)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fēng)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fù)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fēng)流”吧. 或許他認(rèn)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dú)v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diǎn).”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yuǎn)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dāng)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xué)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xué).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dāng)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