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實施方案 >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

時間: HT1 分享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課題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進入21世紀,人們對傳統(tǒng)學校教育反思的結果是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學校教育應立足于人的整體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而德育是構成、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長,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發(fā)展都會受到限制。可見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規(guī)定了學校德育的統(tǒng)攝性。因此良好的學校德育體系、途徑、方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正確方向起著決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實效,成了世紀之交人們思考、探索的一個重要話題。

然而反思現行的學校德育,事實上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朱小蔓教授在《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說:道德教育人為、表淺化、孤立、封閉化,道德課程知識化;單項灌輸多,個體選擇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實效性不夠,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為有助于人生命發(fā)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也直言學校德育弊端:……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重校內教育輕校外教育……這一切學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他們認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觀念、途徑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從實效出發(fā),走生活化、活動化、實踐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實效。

我校是一所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農村中心小學,是z市德育先進學校。長期以來,學校歷任領導都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并初步形成了“引導學生德育實踐,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的德育特色,這一切為開展此項課題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谝陨险J識,我們開展此項實驗研究。試圖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尋求一條切實有效的學校德育之路。

二、理論依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的有關精神?!耙袑嵦岣咧行W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寓德育于活動之中”;“要做到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皟赊k”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活動、實踐作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義,對開展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發(fā)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只有在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中才會產生實效,學校德育如果脫離了學生生活,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活動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認識和能力發(fā)展主要是在活動和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兒童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感知、體驗、學習、提高,教育從兒童當前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因而具有實效性。學生的德育過程,同樣需要在活動實踐中內化道德認識,并在實踐中外化成道德行為。

三、研究目標

1、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學的德育內容體系,開設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形成生活化、活動化、實踐化的德育活動序列,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德育校本課程。

3、形成科學的德育管理網絡及評價體系。

四、研究原則

活動性原則。教育論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要依據要求,結合學校、學生特點設計活動序列,明確活動目標,保證活動時間,豐富活動形式,在活動中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為。

自主性原則。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導學生德育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自主活動可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自主實施、自我總結評價。在活動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協(xié)調性原則。開展德育實踐活動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協(xié)調配合,要統(tǒng)籌兼顧,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勵性原則。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采取種種手段不斷表揚、激勵學生的點滴進步,肯定其成績,讓他們經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五、操作要點

校園是師生生活、教學、娛樂和開展各項活動的主要空間。校園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層面。學校的一切為了育人,首先應創(chuàng)建一個賞心悅目而有充滿生機活力的環(huán)境氛圍。

(1)科學規(guī)劃,體現整體性。校園是整體,是一幅科學、精美的畫卷。用幾何學、美學、教育學相結合的觀點,審視校園空間、地形、建筑物體,規(guī)劃環(huán)境設置,使校園環(huán)境有一種整體美感。

(2)布局合理,體現科學性。對校園的室內、外,從地面到墻面、從花草樹木的選種到小景點的確定,從校風、校訓的設置到名人格言的張貼,從櫥窗板報的布置到教育成果的陳列,合理恰當,幽雅充實,既不重復堆砌,又不空泛無物。

(3)精心設計,體現教育性。師生的每一視野無不蘊含教育的寓意特點,有情感的呼喚,有意志的激勵,有品格的昭示,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引起思索,受到啟迪,催人奮進。

(4)講究特色,體現藝術性。藝術性愈強,校園文化氛圍愈能感染師生,讓師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教室、圖書閱覽室、音樂室、美術室、餐廳等,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設置。每一空間構思新穎,選擇高雅,比例恰當,色彩調和,呈現出濃郁的育人氛圍。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20xx.3~20xx.12)

組建課題組,撰寫課題方案;廣泛搜集資料,組織理論學習和教師培訓;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6)

依據方案要求組織實施;編制校本德育課程;形成學??茖W的德育管理網絡和評價體系;搜集典型個案材料及課題論文專輯;進行有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評估階段(20xx.7~20xx.12)

總結研究課題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形成各類課題成果;組織專家評估。

八、課題管理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全體教師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2

課題: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課題研究員:XXX

學 校: XX小學

實施方案

一. 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 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fā)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紀初源于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fā)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

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創(chuàng)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創(chuàng)建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并創(chuàng)設系統(tǒng)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chuàng)設科學系統(tǒng)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

創(chuàng)建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wěn)。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

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 達成科學系統(tǒng)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zhí)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zhí)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3

一、課題的提出及課題界定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辈⒚鞔_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痹凇靶抡n標的要求”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充分發(fā)展。”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任何年齡的學生在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龍門中心小學是靈臺縣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五、六年級學生來自七村六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必然顯得死板、機械、沉悶,阻礙了學生思維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腳踏西瓜皮,練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得不到主動的發(fā)展;也沒有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這根本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鑒于此,我們提出了“小學生解答分數應用題能力的研究”這一小課題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給予切實指導的研究,也是為好落實和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推動我校小學數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我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fā)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2、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tǒng)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3、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結構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結構理論認為,兒童對經驗(知識)的認知有兩種:第一種是關于客體的物理經驗,“它是通過一種簡單的抽象過程從客體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對形成這類物理經驗形態(tài)的知識起著重大的作用”。第二種是叫邏輯—數理的經驗,它發(fā)端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它產生于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其協(xié)調。課堂上學生在教師主導的“問題場”里動手、動口、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親自參與操作、活動、游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情節(jié);主動地感受經驗獲取知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充分發(fā)揮練習功能,提高練習的效率的研究。

2、探討不同類型的數學課進行練習選擇的策略研究。

3、組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等課型的練習體題組的研究。

4、如何通過設計練習,開發(fā)學生思維的研究。

5、以有效性為原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多元化的練習題,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過程。

6、實施課堂教學分層評價講評學生練習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搜集資料,實踐,階段性小結。(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課題方案與申報工作。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2)成立課題小組,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做好成員分工。

(3)建立學習交流信息的制度,組織學習理論,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完成階段性實驗報告及相關資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確定發(fā)展目標。培訓參與研究的人員,邊研究邊積累資料,定時交流研討,做好階段小結。

(2)通過和實驗教師的共同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3)前測,調查問卷

(4)開展評價活動、驗證實驗方案。

(5)注意資料收集歸檔。

(6)后測,調查問卷

(7)積累實驗案例,分析實驗效果。

(8)初步評選優(yōu)秀案例及論文。

第三階段:解題能力研究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計劃完成實驗任務。

(2)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

(3)指導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實驗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研究報告及相關教學論文,優(yōu)秀研究案例等,總結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和問卷法為主,同時在研究中還輔之以抽樣法、觀察法、數學法,確保本課題得以高效地實施。

1、抽樣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從各個年級中選取兩個班做樣本,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將這一部分調查研究的結果推論到總體上去,從而得出總的結論。為課題的研究作一個全面了解。

2、問卷法:根據課題研究的內容設計一套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回答而收集資料。在實施階段之前和實施階段之后各設計一套問卷,為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提供有效的數據。

3、觀察法:根據研究課題,有選擇地針對學困生課堂練習的各種情況,采取研究者或憑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攝像、照片等,注視課題研究的現象,探尋課題研究的本質的方法。

4、數學法: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綜合,找出一些課題研究在數量上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及時總結、修改、不斷完善,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條件:

1、主觀條件:課題成員是新課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參加過各級各類關于新課程的培訓活動。平時注意積累教科研知識。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能保證課題的順利實施。

2、客觀條件:課題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管理來實施進行。目前我校數學科組也有相關的教研活動,需要將其整合,協(xié)調統(tǒng)一,滾動發(fā)展,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部分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而相關的教研活動、相關的教師就成為本課題研究的資源保障,是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充分條件。

資料設備上,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有電腦,能夠上網查找資料,都申請了數字圖書帳號,可以減少我們本地區(qū)信息閉塞的劣勢的影響。我們熟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幫助研究,學習過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能夠運用行動研究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比較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預期成果:

1、論文的撰寫。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學數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練習題組的設計能力、更加有效地發(fā)揮數學練習在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數學知識、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識能力。

3、通過實驗: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

4、發(fā)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練習在評定檢測學生數學成績方面的評價功能,以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4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chuàng)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fā)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

3.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tǒng)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yǎng)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诖耍倚L岢霰菊n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guī)律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chuàng)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苯嬛髁x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fā)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協(xié)作”“會話”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tǒng)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huán)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fā)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yōu)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yǎng)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xié)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guī)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tǒng)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作文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xù)深入班級作文網頁創(chuàng)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xié)調人員分工,監(jiān)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作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作文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tǒng)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tài)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guī)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tǒng),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fā)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5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一個詩詞最為發(fā)達的文明禮儀之邦。詩詞是心的靈動、情的迸發(fā)、智的體現、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幾千年來,詩歌灌溉了我們偉大的民族和輝煌的歷史,熱愛詩歌,誦讀詩歌,使千百代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則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雖然孔子所說的“詩”是指收在后來稱為《詩經》這部書里的作品,其實,所有優(yōu)秀古典詩詞,都具有感發(fā)人心,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的審美功能,它們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熱愛自由、追求幸福的心靈史和斗爭史,展示了中華民族一切美好的品格和風度,是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熏陶的好教材。經過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中華詩詞以其極富民族性的生命力成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瑰寶,它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中華文明的締造方面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現代教育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社會急需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中華詩詞再次以其在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師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養(yǎng)、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等方面展現其迷人的風姿,在育人和校園文化重塑過程中的發(fā)揮了特殊功能。為課題研究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肯定了中華詩詞在母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對學生提出160首的詩詞讀背要求。同時新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在統(tǒng)統(tǒng)探討研究的過程中去學習、去提高。詩詞的學習,也應該為學生在完成普及教育的前提下提供發(fā)展的平臺。不僅要滿足新課標對所有學生基本的詩詞教育方面的要求,又要為詩詞愛好者的個性發(fā)展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和廣闊的通道。這為詩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21世紀人類的發(fā)展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強調素質教育就是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融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詩詞教育對人才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道德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對推動和強化素質教育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賞析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提高學生文化道德修養(yǎng)”的課題。

(1)理論價值

本課題主要研究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在學校中的開發(fā)與實踐,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詩詞,熱愛詩詞,更要研究如何讓詩詞走進學生、教師的生活,提高師生人文和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營造學校文化氛圍。本課題研究對學生人格情感、知識積累、審美情趣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讓學生賞析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不但符合課程改革發(fā)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學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可以概括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養(yǎng)、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敏捷的頭腦和豐厚的人文底蘊。有了這樣的底本,無論經受怎樣的磨難,無論經受怎樣的風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來。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詩詞讓小學生的心靈世界充實,讓小學生的情感生活豐富,讓小學生的想像天地廣闊。在小學階段實施詩詞文化教育,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fā)展的有效載體。老詩人圣野說:“一個自幼受過詩詞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p>

(2)實踐價值

本課題以新課程理念為支撐,以強化素質教育為核心,讓學生學詩詞、吟詩詞、賞詩詞和作詩詞,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開發(fā)語言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情感,熱愛家鄉(xiāng)優(yōu)秀文化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并逐步探索出用詩詞文化育德育才的方法積累經驗,促使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小學詩詞文化的熏陶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學校特色形成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是校本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準的需要。

二、理論假設和實驗原則

(一)理論認識

1、傳統(tǒng)詩詞文化教育的成功經驗

從文學史上最早記錄的文字,到《詩經》、《離騷》,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一路走來,傳統(tǒng)詩詞教育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歷史上的文豪許多都受益于詩詞教育:駱賓王七歲作《詠鵝》詩;白居易五歲開始學詩,九歲就能識聲諳韻,十六歲就寫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钡拿洌魂懹巫孕∈艿礁赣H的詩詞教育,吟詩、做詩,不但學到了做詩的技巧,更重要的感悟了做人的道理,最終成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在我國的臺灣地區(qū),七十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學校中的兒童詩教育,那些從事詩詞教育的老師如黃基博、林武憲等人不但指導孩子寫出了大量清純質樸的詩作,而且自己也成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大陸的邱易東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嘗試詩詞教育。九十年代后,在詩人圣野、黃亦波的大力倡導、大聲疾呼和精心培育下,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一大批學校參與詩詞的教學。上述的事例足以證明學齡兒童可以學詩詞,賞析中華傳統(tǒng)詩詞,這對提高學生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大有裨益。

2、學齡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研究表明: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遠勝于抽象思維,他們往往只能運用只言片語,卻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這樣的語言猶如沙礫中的珠貝,采集出來都是富有靈性的精美小詩。另外,詩歌短小、精致、富有韻味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小學低年級段課文以韻文為主,小學生從寫詩到寫文,寫詩是寫文的基礎。中國臺灣教育界的人士認為:讓孩子學寫詩,比學寫文更符合兒童年齡的特點。事實上我們現在課改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詩(包括兒歌)和韻文,就是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安排的。

3、學齡兒童的心理特點

兒童文學能力包括三個層面:生理的感覺—運動層面,心理的意識—符號層面,文化的審美—經驗層面。而心理經驗必然要伴隨著生理過程一同發(fā)揮作用。兒童的心理過程(知、情、意)、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性格等)和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以及逐漸形成的世界觀),都勢必會逐漸滲透、融合、凝練在每個兒童的文學能力結構中,形成其文學結構能力的獨特性。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真、質樸、富有幻想,這是詩詞教學的基礎。事實上賞析中華傳統(tǒng)詩詞符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一是兒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詩詞教學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兒童習作的興趣。二是兒童想象力發(fā)展較早,詩詞教學可以用其所長,把兒童潛在的想象力發(fā)展成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三是詩詞語言的精煉、音韻優(yōu)美的特點,對于規(guī)范孩子的語言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實驗原則

1、人本性原則

由于國家課程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定性、和單一性,往往顧及不到具體學校學生的興趣愛好、實際水平和發(fā)展需求,因而長期以來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很少有選擇什么樣的教育的權力。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終極目的就是改變學校教育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發(fā)展水平、發(fā)展需求的課程運行模式。本課題在實施過程中的中華傳統(tǒng)詩詞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就是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個性差異,讓學生素質、個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發(fā)展和健全。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始終以學生需求為本。

2、趣味性原則

這是指詩詞文化教育要照顧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的內容、形式等要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課題研究的內容要盡可能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在實施過程中,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興趣、樂趣,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3、教育性原則

詩詞如所有的文學體裁一樣,具有認識、審美、娛樂和教育的功能。與一般的文學體裁相比,它更能夠凈化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隨著賞析詩詞教育不斷內化提升,必將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提高學生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

4、整體性原則

詩詞教育作為一門校本課程,它的開發(fā)實踐是學校的一項基本策略,是學校個性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學校的各個年級、各個學科、全部師生,所以,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兼顧整體,以“低起點、高規(guī)格、抓全面、促個性”的理念,在研究過程中凝聚合力,整體發(fā)展。

5、差異性原則

雖說詩詞教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是一項整體性的改革,但絕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鋪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承認差異,研究各有側重。在與學科結合時,它與語文、思品、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對課程的實施者老師而言,那些愛好文學,文字功底相對深厚的老師成為倚重的骨干。對學生,我們強調面向全體,但也不忽視由于受個人修養(yǎng)、稟賦、愛好制約而呈現的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給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實際的指導。

6、實踐性原則

本課題是在地區(qū)農村的中心小學研究,十分關注實踐層面的操作。要真正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開發(fā)校本資源,把詩詞教育作為校本課程。因此,我們的實踐不但能完善課程體系中校本課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寶貴的經驗。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的驗證,能使理論得到補充、體驗和證實,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理論的升華,在課題研究中促進高的實踐。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總目標

1、通過詩詞文化教育的研究,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情感,提高學生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本地詩詞文化資源的收集、開發(fā)、整理和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3、通過該課題的實踐與探索,提高教師的詩詞文化的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4、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化教育教學,營造濃厚的學校詩詞文化的氛圍,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6

一、課題介紹及研究背景

《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的研究》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凡在講臺上有過一年半載經歷的教師都能認識到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極力地規(guī)范孩子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自身教學任務很重,沒有把工作做到位;家長對這個問題不重視不配合,社會不良習慣侵擾著孩子,所以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每位教師,得不到有效解決。再者,盡管很多老師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但很少人對其做系統(tǒng)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究竟生活與教育之間能否劃為等號,暫且不論,但至少說明這兩者之間斷然是不能分割的。當下很多人片面的認為學生只能以書為伴,以題為友。忽視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導致在學習上提不高,生活上不快樂,最后討厭一切。這就犯了一個大忌——把生活與學習孤立開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局部使這個問題取得一定的突破。

二、課題研究要實現的目標

(1)從理論和實踐論證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和設想

(1)觀察現象,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從親身工作經歷中,掌握真實,有效,全面的觀察信息。選擇10個典型的同學為研究對象,以聊天的形式挖掘出他們內心的想法,再和班級同學以及其父母溝通。

(2)針對問題分類總結分析。宏觀表現反映學生心理變化,宏觀表現導致的客觀事實,外界事實作用于學生心理,心理作用于外界作用怎樣形成良性的互動。以社會生活——心理作用——學習生活為主線。

(3)提出合理可行辦法和意見。回歸人的自然屬性,從規(guī)范生活習慣入手,其次才是提煉學習生活中的知識。闡明生活是第一性的觀點。使父母明白學習好的前提是讓孩子愛家庭,愛自己,愛生活,最后才能愛學習。

(4)后期跟蹤觀察,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原則和方法

原則:采集信息客觀真實性

選擇對象具有代表性

分析從現象到本質

方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

問卷法;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選定課題課題論證申報立項

實施階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制定方案——3月1日至4月10日

啟動開題——4月11日至4月30日

實施研究——5月1日至8月31日

總結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成果總結——9月1日至10月31日

鑒定結題——11月1日至11月30日

六、預期研究成果

(1)以論文形式論證小學生生活習慣與學習的關系。

(2)形成有效的訓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措施。

(3)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7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科目。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具有正確的閱讀技巧,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的小學英語并無明確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和配套的閱讀教材,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英語閱讀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題的界定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已較大的篇幅闡述了英語學習策略,這就對英語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身發(fā)展能力。閱讀教學策略是英語學習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教師自己對課內外閱讀教學組織和調控的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閱讀是對三種相互有關而各有區(qū)別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語義的信息,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形式?!庇⒄Z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但主要是借助視覺進行默讀。默讀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式。默讀要求把注意點放在理解語言單位上,速度較快?,F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與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學中,我發(fā)現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所謂的語言因素是指字母、單詞、習語、短語和語法規(guī)則等。當學生遇到新單詞或新句式時,立即產生了畏懼感,覺得束手無策,思路混亂。其次,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除了作業(yè)中的閱讀練習,從來不主動閱讀課外材料。再者,學生對閱讀的內容缺乏深層的理解。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總體目標: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三)分級目標:

三年級:

1、能看圖識單詞,或認讀所學單詞。

2、能朗讀和理解學過的簡單的句型及對話。

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四年級:

1、具有初步拼讀具有一定規(guī)則的單詞的能力。

2、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在句、篇中的含義。鼓勵學生學習使用字典。

3、能通過自己的閱讀,從短文中獲取大意。

五年級:

1、能根據拼讀的規(guī)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2、能通過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詞的含義。正確運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單詞、詞組。

3、能通讀簡單的故事、短文,正確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描述所讀的語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六年級: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學對話,短文以及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對話,短文。

2、能夠正確理解所讀故事,短文的大意,能從文中找出有關信息。

3、能夠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來提高理解的準確度和閱讀的速度。

4、有較濃的課內,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8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始階段,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曾經看過一句話:“習作并不難,只要把你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讓人看明白就行了。”可是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做起來就沒有那么容易了。為了讓小學生在起步階段能夠輕松、愉快地寫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掌握寫作方法,培養(yǎng)寫作能力,讓學生在習作的起跑線上感受到精彩,體會到樂趣,輕松邁入習作之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以為作文太難寫,沒有靈感,找不到素材,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寫什么,對作文失去信心,不樂于寫作文,造成這種局面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激發(fā)學生“想寫”的欲望難,難在學生沒有原始的想它、愛它的欲望和興趣,難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什么可寫。因此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作文回歸到有趣好玩的生活中,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充分參與在活動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就有了寫的欲望。寫作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在作文創(chuàng)作中求“新”更是難上加難。學生由低年級的寫話進入中年級的習作,它既鞏固寫話教學的成果,又為習作的發(fā)展作鋪墊,意義重大。因而對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是有必要和有價值的。

二、理論基礎

1、《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币虼耍寣W生在學習中樂寫是起始階段習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在“習作教學建議”中要求“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習作評價建議”中要求“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討論、閱讀、思考等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觀認為,我們面對的學生,首先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都蘊藏著獨立的潛能。起始階段寫作教學研究,在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三、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小學生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指明了本課題以我校三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小學的三個學段中,三年級學生正處于中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新課標對這一學段學生作文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正因為是起始階段,學生對作文的概念模糊,認為作文很神秘、很難寫。

小學生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研究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心理、學段等特點出發(fā),在習作教學中開展習作教學方法的探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讓學生樂于觀察,可以在親身體驗中觀察,在活動中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調動寫作的積極性。其次是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善于觀察,有序觀察,重點觀察,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主動性。再次是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積累,養(yǎng)成在生活中積累作文材料的良好習慣,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周圍的變化,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并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情態(tài),投入到寫作中,享受作文的快樂。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開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指導的作文教學活動,以真實的生活為寫作對象,從豐富的習作素材入手,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樂寫的習慣,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研究目標:

通過對兒童、習作之間關系的研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方向,從農村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注意積累、樂于交流、勤于動筆等良好習慣,指導他們把生活實踐、鄉(xiāng)土素材與作文實踐聯系起來,使他們由怕作文發(fā)展到愛作文,會作文,寫好作文。

1、注重引導,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為寫作提高質量。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寫作積累素材。

3、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為寫作拓寬空間。

4、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為寫作添磚加瓦。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現狀及成因。

2.調查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的個性心理特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yǎng)成良好習作習慣。

3.通過小學語文習作起步教學的完善、科學的訓練體系及專題訓練體系的研究,使語文教師更好地依據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與習作訓練體系進行習作教學。

4.尋找小學生習作訓練的一般規(guī)律,研究農村小學習作起步階段有效途徑。

六、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研究初期,通過調查農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及學生作文存在問題,分析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現狀及成因。

2、文獻研究法:通過理論學習,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意義、研究價值、研究思路等等,不斷學習并借鑒成功經驗,推進本課題的研究工作。

3、實踐研究法: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學習、實踐、反思、學習、改進中探索農村小學語文起步階段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4、個例研究法:

(1)小組互學:班級分為小組為單位,互相學習并評改日記,促進形成“生活-寫作-生活”的良性循環(huán)。

(2)家長互動:家校攜手形成合力。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參與家庭生活,積極發(fā)現日記素材并有效啟發(fā)并指導孩子寫作。

(3)師生評價:“文章不厭百回改”作文評講是在作文評改的基礎上進行的。體現發(fā)展性,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改能力。先示范評改,再集體嘗試修改,然后每位學生自我修改,共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經驗總結法:不斷將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及信息進行定性分析,總結出農村小學語文起步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3月——20xx年12月,共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學習相關理論,制定研究方案。

(2)舉行開題儀式。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落實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方案,引導實驗教師的實踐研究,提升理論素養(yǎng)。

(2)開展語文起步習作的現狀調查。

(3)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話的興趣,能把看到的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學到的詞語,正確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4)收集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

(5)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定期了解學生習作的進步狀況。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

(1)整理、匯總各階段的研究成果,收集數據并分析、提煉、總結成果,做好驗收工作。

(2)進行課題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3)進行習作教學觀摩展示。

(4)結題,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七、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強理論學習,必須深入鉆研,用新的觀念指導實踐。

2、圍繞實驗研究課題,開展實驗。

3、及時、詳實的做好有關課題的各類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建立規(guī)范的課題專欄。

4、與日常工作相結合,把課題研究的任務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八、預期研究成果:

1、撰寫研究報告、論文。

2、編寫教學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關電子、音像資料、照片資料等。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9

構建“以生為本高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實驗研究課題提出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研究和實踐,堅持以單元為整體單位,進行省時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經初見成效,但同時也發(fā)現了許多問題,學生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

1、師生不重視閱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較恰當的體現。部分教師,對閱讀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家長反對學生讀課外書;閱讀能力培養(yǎng)意識較為淡??;

2、缺乏閱讀興趣。農村學生,回家只想看電視者居多,上街瘋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對閱讀課外書籍興趣就不濃。原因:一是教師對閱讀的要求偏移、對學生的能力拔高、忽視學生的體驗。二是現在教學質量抓得很緊,各科老師占用嚴重,學生閱讀時間所剩無幾了。

3、閱讀的課內外有機結合少。教師沒有注意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加之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是造成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閱讀現狀,要想改變閱讀的這種現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達成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首先要從施教者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主體閱讀學習模式,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變機械的吸收為理性的和感情式閱讀,強化個體在閱讀中對內容的重新構建,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诖?,我校決定從今年開始,著力探究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的方法與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研究內容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各種閱讀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1、掌握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閱讀課。

2、探討課內外整合在拓寬教學途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開發(fā)“學困生”智力、以讀促思、以讀助寫、以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等諸方面的功能和實際效益。

3、探索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輻射的策略與路徑,訓練基本能力、訓練能力品質、培養(yǎng)健康情趣;探尋課外閱讀指導課的類型,如讀物推薦課、讀書方法指導課、讀后敘述課、交流評論課、讀書筆記輔導課等等。

4、重視積累與運用,在閱讀中強化技能和應用,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促進寫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標

1、鼓勵語文教師及學生全員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

3.探索小學語文整合閱讀學習模式實踐性的認知特征,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5、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各學科學習能力;

6、完成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總量。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總計課外閱讀145萬字。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變得富有和強大;在閱讀中創(chuàng)造生命的質量;在閱讀中修身養(yǎng)性,姿態(tài)優(yōu)雅。為學生現在和將來幸福地閱讀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帶頭示范,注重指導。

教師每天和學生一起讀20分鐘書的讀書活動。教師要成為課內外閱讀持久的示范者,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合格的指導者,并要成為學生忠實的讀者和聽眾。

引導學習方法。課內閱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變革繁瑣的分析課文的教法,讓學生會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力求簡簡單單教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二)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1)以課內帶課外。有意識地把課內閱讀教學帶動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達到課內悟方法,課外求發(fā)展的目的。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后就讓學生再去閱讀《張家界》等其他描寫祖國風光的文章。再如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一書。學習了《詹天佑》等這組“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的課文后,推薦學生去閱讀“愛國題材”的課外書籍或文章。

(2)以課外促課內。

補充課外信息,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適當地引入背景知識或相關知識,看似離逸了課文的主線,實際上更好的突出了課文的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補充課外信息,積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許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但對小學生而言,感悟畢竟不是易事,教師可以適當的補充課外信息,將會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補充課外信息,降低理解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在理解課文難點時,適當地補充課外信息,可以讓難點迎刃而解。

(三)讓“圖書超市”中的圖書大放光彩

1、發(fā)揮學校的圖書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學校的圖書,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培養(yǎng)熱愛讀書、自覺讀書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提高圖書的使用效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指導好學生讀書

開展早讀活動。引導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早讀與午讀的習慣。早讀要求每周五次,早讀時間20分鐘。放學回家閑暇時間為同學們的讀書時間,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和好書推薦。

(四)積極開展讀書講壇活動

在學生廣讀書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個層面的讀書講壇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所得和收獲,當眾講出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0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素材。利用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的氛圍,創(chuàng)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借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得到發(fā)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學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

3.小學教學的要求

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于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tǒng)思維中的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yǎng)的積淀,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癥”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借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于: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說話、獨立思考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教學整合的規(guī)律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chuàng)建班級QQ群、教師教育博客、班級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群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fā)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協(xié)作”“會話”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tǒng)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huán)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fā)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yōu)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fā)學生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yǎng)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臺、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xié)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小學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guī)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于個性中見共性,于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tǒng)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群建設,教師依托安慶教育博客平臺制定班級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xù)深入班級網頁創(chuàng)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并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xié)調人員分工,監(jiān)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群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松: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余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tǒng)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tài)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干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并有論文在省級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于200xx年全國中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并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干,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并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guī)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tǒng),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臺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并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并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于學校的發(fā)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1

一、課題意義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古人曾經總結出的一條經驗。做讀書筆記,好處頗多: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和記憶讀過的書的內容;勤做讀書筆記可以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勤做讀書筆記可以豐富知識,積累資料,便于經常復習,溫故知新;勤做讀書筆記可以提高寫作能力。讀書筆記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不但可以幫助記憶,彌補腦力不足,積累有用材料,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有效提高讀書效率,而且作筆記會產生新的思考,有利于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鍛煉人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分析綜合能力。

二、問題現狀

我多年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我了解到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由于缺乏嚴格的要求和輔導,其結果學生做的筆記既不成形,又不成章。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一些亂七八糟的零碎符號,更有甚者,將讀書筆記胡亂地寫在書本的字里行間,把課本弄得面目全非,學生看不清書中的漢字,大大影響了學生的讀與寫。如此筆記,對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三、研究目標

1、調查學生的課堂與課外閱讀做讀書筆記現狀,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等手段獲取一系列數據,為本課題的研究搜集資料。

2、開展閱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并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

3、在傳統(tǒng)的讀書筆記上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

4、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5、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四、研究方法:

此課題由兩位教師承當研究任務,在研究過程中,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從實際出發(fā),利用身邊一切可用的硬件和軟件資源,爭取領導支持,確保活動經費,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1、教育調查法:對學生進行關于寫讀書筆記的問卷和訪談,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看法,調查學生樂于接受寫讀書筆記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比較和研究。

2、文獻研究法:查閱有關書籍、網絡、報刊等,了解本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制定實施方案,并進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

3、行動研究法。根據制定的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筆記興趣的策略研究的實施方案,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yè)行為,提高科研水平。

五、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xx年9月—xxxx年10月)

1、調查學生中存在的課外閱讀讀書筆記的現狀及老師、家長對寫讀書筆記的看法。

2、搜集并閱讀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

3、整理課題申報相關材料,完成課題申報;

4、制定研究方案,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做好課題研究的準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

1、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實踐研究。

2、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讀書筆記氛圍,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筆記習慣,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3、交流、驗證,修改實施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跟進策略探究,尋求最有效的措施與方法。

六、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有關本課題研究的教育論文或經驗總結。

3、讀書筆記成果展覽;歸納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并整理成冊;結題報告。

七、人員分工

文義進負責指定課題研究方案,搜集并閱讀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撰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收集過程資料,總結實驗經驗,整理課題成果。建立激勵機制、開展讀書筆記評價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胡樹你負責開展閱讀指導課,輔導學生學做讀書筆記,并歸納一些做讀書筆記常用的方法。在傳統(tǒng)的讀書筆記上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探索讀書筆記的新模式。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

八、經費保障

為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需要提供經費,用于課題調查、購買相關材料、添置學習書籍、讀書筆記展覽等活動。初步預算活動經費為1800元左右。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2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xù)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結合高平市教育局《關于開展以“以導學案為載體,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活動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堅持“立足教學實際,切實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原則,全校教師共同參與,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針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實實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實施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2、通過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3、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三、總體思路

以校為單位,制定校級研究課題,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業(yè)務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為課題負責人,部分骨干教師參與研究過程、收集資料等。教師個人以校級課題為參考依據,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制定出個人研究課題。全校上下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4月上旬)。結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導學案為載體,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這一總題為依據,結合我校一年來在實施導學案模式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校級課題“導學案模式下的小組合作研究”。教師根據這一總題,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課題。

2.申報立項(四月中旬)。校級課題研究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向市教研室提交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并在校內公布立項的課題。教師個人及時向教導處上報研究的子課題。

3.實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建立課題研究檔案,并將常規(guī)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將對教師個人的課題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20xx年6月上旬)。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子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校級課題要根據上級要求及時向市教研室進行匯報。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附件四)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導處。

5.成果鑒定與推薦(20xx年6月下旬)。結題后,學校將對開展的子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對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廣,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并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tǒng)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子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督促教師將課題研究扎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子課題研究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校級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fā)教師研究子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yǎng)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3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后的感受固定化、統(tǒng)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xié)最終達到統(tǒng)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fā)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chuàng)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yǎng)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xié)、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小學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并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yǎng)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了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余興趣啟發(fā),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fā)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匯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閱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fā)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4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都將讀書活動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廣大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么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著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tài)。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fā),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針對目前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閱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并通過閱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成長的伴侶,意味著心靈的雨露,意味著精神的家園,意味著美的存在,意味著笑的源泉,意味著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愿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使他們具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 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閱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閱讀中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閱讀當前優(yōu)秀兒童讀物,尋找鑒別優(yōu)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fā),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么”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閱讀能力、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fā)展。

(3)、借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于通過童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采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12

小學課題實施方案15

一、本課題研究的背景、現狀和意義

1、研究的背景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一個以數碼、網絡技術為先導,以創(chuàng)新為動力的經濟全球化大潮正滾滾而來。信息網絡革命和生物基因革命將扮演著主導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的角色,這兩大革命將極大改變社會組織結構和人類活動方式、思維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一個國家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說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競爭。誰擁有了創(chuàng)新型人才,誰就擁有財富,誰就擁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力。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成長要靠教育,教育的主導是教師。因此,在數碼、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是教育的當務之急。

2、研究現狀

21世紀是快速發(fā)展、充滿競爭的時代,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世界各國在大力發(fā)展本國科技的同時也在不斷研究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此,各國把信息技術教育及其運用擺到了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F實情況表明,當大規(guī)模啟動學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時,制約信息化推進的瓶頸往往來自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專業(yè)準備不足。

我國政府同樣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機遇,實施了“班班通”工程、“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范工程和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以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示范項目”等工程,使我國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初具規(guī)模。20xx年底,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普通教師、管理人員、教育技術人員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召開的我國中小學信息化專家座談會上,所有專家的發(fā)言幾乎都聚焦在教師培訓上,教師信息化能力培訓己成為當前我國推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瓶頸。通過查閱資料、調研,目前還找不到通過中學校本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模式。

我校硬件環(huán)境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但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還很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不夠,對理論課的研究還不到位。

3、選題的意義:

我校通過《提高蚌湖小學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這課題的研究,提高中學教師信息收集、處理和應用的能力,從而依托信息技術教研網,逐步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結合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為教育教學改革積累實踐基礎和教學經驗,最終達到教學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二、本課題的理論依據

《課程標準》的制訂為教學指明了方向,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生動的情境,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形勢下的教學正在逐步脫離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論”的模式,朝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交互模式演變,以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出發(fā)點,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踐能力?!苯虒W媒體介入課堂拓寬了教育時空,為學生多渠道、多層次獲取知識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斷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充分發(fā)揮現代媒體的優(yōu)勢,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學科,注重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內容,使教學富于時代氣息,才能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軟硬件保障

1、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yè)、年齡等)本課題組長為精通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團隊中多數教師為學校、處室的主要負責人及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因此,我們有足夠的人力和能力來保證本課題的實施。

2、完成課題的條件

⑴組織形式:本課題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書記牽頭的課題組領導機構,由我校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教師參加,確保研究隊伍的精干和實干。

⑵研究資料的來源:學校圖書、檔案資料,近年來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和國內外網絡教育研究成果。

⑶學校的硬件和軟環(huán)境建設:在硬件和軟環(huán)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現有學生機房1間,多媒體教室6間,辦公室基本上實現了無紙化辦公,電教設施過硬,有著開展課題研究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們還具備扎實的科研能力,我校部分任課老師能夠制作多媒體課件并熟練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科教學。

(4)人文環(huán)境: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科研,科研意識強、教研水平高。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校教師觀念比較新、教科研氣氛濃厚。不少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上都有一定的基礎,初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促教學,以教學促質量的共識,為我們成功的研究本課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四、研究的假設及創(chuàng)新之處

隨著信息社會時代的到來,要想贏得未來社會,就必須善于獲取、處理、傳遞各種信息。因此,培養(yǎng)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才就成為教育的歷史使命?,F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就成為必然。這就要求學校擁有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強、科研能力突出的新型教師。那么,如何運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中學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就成了亟待研究并解決的新課題。同時,我們認識到,當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信息更新換代的周期縮短,且呈現不連續(xù)的跳躍性。因而在信息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可采用未來教育所提倡的“任務驅動的探究式方式”完成培訓工作,最終使本校、本地中學教師具有相當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中學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水平,這種假設是可能成立的。基于這種假設,我校提出這個新課題加以研究。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社會需要并適合提高小學教師信息化能力培養(yǎng)的校本培訓方法、途徑和模式。

五、研究目標:

本課題是結合我校實際,通過認真分析我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項課題,旨在研究探索培養(yǎng)提高小學教師信息化能力的特殊性、階段性和規(guī)律性,營造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良好氛圍,提高中學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并取得相應理論技術成果,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師,從而達到改進并優(yōu)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訓模式。

六、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課題旨在通過問卷調查掌握我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并進一步通過論證與查閱資料,探索一套提高中學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訓路子,并進一步通過實驗、總結,完善校本培訓方案。

2、研究方法:采取問卷調查法、等組對照實驗法,通過多渠道收據數據,

3、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本課題計劃兩年分三個階段完成。

七、本課題研究的有關參考文獻

1、《什么是教育》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三聯書店,1991年3月。

2、《人的教育》福祿貝爾著,孫祖復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大教學論》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創(chuàng)造教育概論》王松山、胡之德,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5、《素質教育指導叢書》劉以林、張文珍、馮克減,華語教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2版。

6、《最佳教育模式叢書》馮克減、田曉娜,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7、《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吳立崗,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年1月第4版。

8、《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

9、《wps office電子表格教程》主編求柏君

10、《現代教育統(tǒng)計與測評技術》朱德全、宋乃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1999年6月第4版。

23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