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經驗交流
歷史是一個民族、國家乃至于整個人類的心路歷程,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財富。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初中歷史經驗交流的范文,歡迎閱讀。
初中歷史經驗交流篇1
白駒過隙,轉瞬間從事歷史教學已有十余年?;仡櫧鼛啄瓿踔袣v史教學,感受頗多。我認為要想把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成績,在教學中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一、認真?zhèn)湔n
備課是將課本內容、教參內容和課外材料進行有機重組。備課時,我有這樣一個感受:備課不僅僅是寫教案,寫教案只不過是備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更重要的是怎樣寫好教案。
在這一過程中要認真閱讀課本,依照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然后根據課本內容,搜索各種資料來增加課堂知識容量,再加之典型習題來補充課堂教學。最后把教材內容和相關材料有機結合、排序好,再落實到教案上。每次上課前再溫習一次教案,做到萬無一失。
二、積極構建有效課堂
1.講解課題和小標題是重點
“向45分鐘要效益”,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一環(huán)。除仔細備課、課后復習總結外,我更認真抓好課堂效果。不僅要求有整潔的板書,還根據歷年考試命題做到考什么,就講什么、練什么。以考促教,以考促練。歷史課的關鍵就是課題和小標題,課題和小標題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講清楚課題和小標題至關重要。比如講“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課時,要緊緊圍繞本課大小標題,講清楚該政策產生的背景和過程。練習更要圍繞大小標題進行。
2.上課注重課堂筆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知識在于積累,歷史學習更是如此。記好課堂筆記有助于穩(wěn)定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后期的復習。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好腦袋抵不上爛筆頭。”“最淺的墨水也勝過最好的記憶。”課堂筆記是最好的備忘錄,為以后的復習帶來方便。因此,從任教初三歷史以來,本人一直要求學生做課堂筆記,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任何人都終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所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們教師也要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3.積極引導,培養(yǎng)興趣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央視百家講壇中紀連海、易中天、于丹這些歷史學者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觀眾展示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使觀眾感興趣的同時也填補了歷史知識。在教學中注重引用歷史題材的電
視劇如《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中國1921》等這樣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介紹電視劇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避免“填鴨式”,使學生從學習這種苦差事中解脫出來,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無涯的學海中“巧”作舟。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僅每節(jié)課導入別出心裁,還常給枯燥的知識加入些調味品---歷史典故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如福熙車廂與兩次大戰(zhàn);比基尼與原子彈;中非猴、殖民擴張與艾滋病等。利用故事的形式靈活多樣的去敘述,這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濃了,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2).運用課本知識結合社會熱點知識激發(fā)興趣。
知識就是力量。針對中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在講課時盡量運用現成的教材滿足學生的要求,并適時的引入社會熱點知識。比如我們在講《動蕩的中東》一課時,電視上的“新聞聯播”國際新聞就是很好的素材。學生就會探究“動蕩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地區(q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等等。再比如講冷戰(zhàn)時期的產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時結合當今的“利比亞”局勢,北約軍隊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這樣的看得見的事實更能增加知識、激發(fā)興趣、增強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些熱點知識作為現成材料,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就能更好的作為學習的切入點。現成的素材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善于吸收消化,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差異,重視學困生的轉化。
一個班由幾十名年齡相仿的學生編組而成,他們雖處在同一年齡段,但性格差異,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在教學中我們要承認學生的差異。對此應因材施教、培養(yǎng)補差,對成績良好的學生高標準,嚴要求,精益求精;對中等生制定追趕目標并督促其定期趕上;程度差的學生更需要關愛、鼓勵,不排斥、不挖苦、不放棄,給其特殊的關注,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心,當他們取得一點點的成績的時候,都及時的給予表揚,當他們犯錯誤的時候給予寬容。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如果能堅持下去的話,對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師與班級學生們的關系,那么我們科任老師的工作也就如魚得水。
四、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及時總結教育教學工作的不足,調整教學方法。
每階段學習結束后,我都要進行階段檢查,形式可以多樣,不一定要用一套題來進行一次考試。比如,列大事年表。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把這段時間的知識加以歸納小結,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學生成績反思自己工作的優(yōu)缺點,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揚長避短,以更好的適應學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執(zhí)教水平。
五、積極貫徹“抓平時、抓細節(jié)、抓落實”的一貫教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們教師只有持之以恒,抓平時,抓細節(jié),抓落實,形成一貫的教風,才能促成學生的一貫的學風。
六、關于初三歷史總復習的一點體會
初三歷史復習點多,面廣,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有效復習是每一位老師的難題。從本人教學來看,以下幾點值得嘗試:
1.“發(fā)散式”復習
“發(fā)散式”復習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復習方法,所謂的發(fā)散式復習,就是一點帶出與之相關的全部問題進行復習。比如將模擬題的單項選擇題,將每一個選項逐一剖析,由此引出更多的與之相關的問題,可以做到比較學習,又將選項的知識進一步延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將十道選擇題全部分析完,其實初中階段的重點知識基本復習差不多了。
2.“一對一”復習法
以往的歷史復習時,給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背誦去記憶,學生記憶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給了時間效果仍然不佳。面對這種情況,“一對一”復習法還是比較理想,所謂的“一對一”復習法就是粗略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提問所學的知識,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強化學生的記憶,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牢固。
3.表格復習法
就是對容易混淆的知識和和歷史上的文化方面的知識列表格復習比較理想,比如中國古代史中“諸子百家”的諸子 、百家、觀點列表格既能總結知識,更能比較各學派的觀點;在比如“三次工業(yè)革命”這部分知識學生更容易混淆,混淆點就在每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上,如果教師列出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比較表,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復習,作用會更大,效果更加明顯。
4.課前小檢測
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每節(jié)課前利用5-7分鐘時間對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檢測。檢測形式多樣,比如敘述、提問、集體回答、教師出題學生答卷等。只要堅持不斷,學生也會形成習慣,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時也反饋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教無定法,教貴有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的教學方法,關鍵在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模式。
初中歷史經驗交流篇2
我是一名歷史老師,在這個崗位上已有二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二十年的教學歷程中,與學生在一起,我總的感覺是非常的快樂!同時我也感到要教好歷史這門學科,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熱愛學生,相信學生。我們都知道,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為教師,我們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養(yǎng)成??粗麄冊谖覀兩砼宰聣殉砷L,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熱愛學生,喜歡他們的活潑亂跳、童言無忌,也能包容他們的一些過錯,莽撞行為。課堂上我 會和他們真誠交流,課下喜歡和他們聊天,聽聽他們的小煩惱,分享他們的小快樂。學生犯錯,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生有了一點點進步,我會在課堂上大力渲染。因為熱愛學生,我獲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的學生也大都喜愛歷史課。
二、 認真?zhèn)湔n,平時多看與歷史有關的期刊雜志、影視作品,還有網絡資料。有助于我對某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更全面、更具體的了解。這樣講課時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備課時,我會注意如何讓學生樹立整體的知識框架,在講課時,幫助學生分析每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他們的思維能由淺層慢慢深入,通過教師的講解,能讓學生有所懂,有所思,有所悟。講課就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更濃。歷史是一門講述以往的課程,但我會時時關注新的學術動態(tài),新的研究成果,講到相關內容時,會讓學生了解這些新動向,讓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去研究歷史。
三、 積極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當教師最忌閉門造車、孤陋寡聞。多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聽專家講座,可以及時吸收、借鑒他人優(yōu)秀、獨到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學科的最新知識(因為歷史與其他學科都是有聯系的),便于我們上課時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可以學到他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和對突發(fā)問題的處理方法,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聯手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四、關注國內外發(fā)生的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問題,有些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只對現實問題感興趣。但今天社會上發(fā)生的許多問題都是與歷史事件相聯的或者相似的,如當今巴印矛盾、俄格沖突、臺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等。如果我們教師了解了這些熱點焦點問題,再帶入課堂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個人修養(yǎng);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很難想象,當一個蓬頭垢面或穿著隨便的歷史老師無精打采地走進課堂,教學語言又毫無抑揚頓挫,學生會好好地聽課?相反,當一個歷史老師面凈發(fā)整或穿著整齊,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即使教學語言平淡無奇,學生恐怕也會好好聽一段時間課的。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個人修養(yǎng),只有多看社會學書籍和教育教學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另外,平時多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發(fā)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的歷史老師自然會深受學生的敬畏,他的歷史教學自然也就好進行了。
六、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學習新課改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學生也
有很大的變化,國家新課程改革正在進一步推進,教材、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都在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僅憑以往的教學經驗,是難以適應現在的教學。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更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研究。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態(tài)度轉變。由注重識記歷史知識到注重提高歷史思維水平和理解運用能力的轉變。
經驗不是萬能的,但有這些經驗做指導,能讓我們在教學中少走彎路。經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只要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我們肯定會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的喜歡歷史,主動去探究歷史、感悟歷史,才會喜歡上歷史課。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繼續(xù)煥發(fā)生機,充滿活力。我們自己才能成為快樂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初中歷史經驗交流篇3
四、 多關注國內外發(fā)生的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問題,有些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只對現實問題感興趣。但今天社會上發(fā)生的許多問題都是與歷史事件相聯的或者相似的,如當今巴印矛盾、俄格沖突、臺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等。如果我們教師了解了這些熱點焦點問題,再帶入課堂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個人修養(yǎng);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很難想象,當一個蓬頭垢面或穿著隨便的歷史老師無精打采地走進課堂,教學語言又毫無抑揚頓挫,學生會好好地聽課?相反,當一個歷史老師面凈發(fā)整或穿著整齊,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即使教學語言平淡無奇,學生恐怕也會好好聽一段時間課的。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個人修養(yǎng),只有多看社會學書籍和教育教學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另外,平時多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發(fā)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的歷史老師自然會深受學生的敬畏,他的歷史教學自然也就好進行了。
六、 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學習新課改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學生也有很大的變化,國家新課程改革正在進一步推進,教材、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都在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僅憑以往的教學經驗,是難以適應現在的教學。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更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研究。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態(tài)度轉變。由注重識記歷史知識到注重提高歷史思維水平和理解運用能力的轉變。
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的喜歡歷史,主動去探究歷史、感悟歷史,才會喜歡上歷史課。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繼續(xù)煥發(fā)生機,充滿活力。我們自己才能成為快樂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歷史是一個民族、國家乃至于整個人類的心路歷程,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財富。第一,學習歷史,我們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養(yǎng)成一種歷史的眼光。俗話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人類智慧的寶庫,包含了社會發(fā)展進程的種種變革和奧秘,包含了人類數千年來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學習歷史,能夠增長見識,擴大視野,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第二,學習歷史,才能傳承民族精神,培養(yǎng)民族感情。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孫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執(zhí)著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教育、啟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維系著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在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的教學活動能很好地體現上述學科價值,那么歷史教學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無可爭辯了。
(2)、什么樣的歷史課才是有效的。
在歷史教學的實施中,考察教學的有效與否,根本體現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對客觀歷史做出的合理評價,從而形成長效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說到底,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標,就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是否符合21世紀的人才要求。
在弄明白了這兩個問題以后,真正的實現歷史的有效教學我個人覺得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我覺得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
1)、培養(yǎng)興趣,注重學法。興趣的培養(yǎng)則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是初中歷史教學的著力點。就初中歷史而言,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比如多媒體音、視頻的呈現,學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歡時事政治,入今年的黃巖島問題、釣魚島問題等把這些帶入課堂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等,結合了自己的理解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與反思。
教師一定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良好的口才,還要有為學生搭建興趣橋梁的辦法。
歷史學科除了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外,還具有容量大、難以記憶的特點。如果不能掌握學習歷史學科的科學方法,是很難學好、學透歷史的。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對他們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僅順利地完成初中學業(yè)、為今后高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增長智慧、陶冶情操。歸納和比較是學歷
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掌握、運用。比如,對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臺兒莊戰(zhàn)役等)要抓住背景、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及影響;對一些具有關聯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中外歷史上的改革(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正策,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等,通過比較加強認識和理解。
2)、刻意求新,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國古代史開始提到人類的進化,很多學生看到那些久遠的復原圖及頭蓋骨立馬充滿了好奇。教師上課力爭讓學生感受到時有變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師上課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讓教學手段和學生活動靈活交替使用。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當然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興奮起來就會使學生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學生產生無窮的學習樂趣。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和不同的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梢姼鶕煌虒W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生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僅是促進學生“怎么學、會不會學”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3)、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歷史教學的情境環(huán)境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舉例來說。中國近現代史主要講述的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的落后和所受到
的屈辱以及中國人民是如何抗爭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榮的。整段歷史的學習是要通過社會發(fā)展進程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激勵學生為國奮斗的精神。所以,在處理《鴉片戰(zhàn)爭》和《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內容時通過課件的展示、電影《甲午風云》《林則徐》的經典片段、再加上簡短的語言渲染。很快就將學生帶到了一個清政府腐敗落后,列強恃強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過對史實的認識分析后學生自己就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運用多樣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1)與實踐結合。歷史學習由于學科和時代的特點往往讓我們現在的學生產生一種歷史無用論的思想,從而影響了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們還要講究歷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上《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這一學習內容時,事先布置學生查找三至五個感興趣的少數民族,把他們解放前與解放后的情況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再上課。課下,學生們有的上網查看香港和澳門回歸時的視頻及圖片,„„課堂上學生代表展示著自己的所獲非常興奮,同學們聽的也非常專注,最后我將這些史實結合書上的內容進行了條理化。這堂課就做到了歷史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拉近了歷史與同學們的距離,提高了興趣,更加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教學效果非常好好。
2)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沒有“師道尊言”的架子,以學生學習合作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例如指導學生做課前準備。查閱資料,編寫表演詞,幫助整理學生收集的游戲和比賽中,為
獲勝者鼓掌,為落后者鼓勁。學生的表演或回答問題,都會得到教師真誠的鼓勵和稱贊。學生從教師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指導者、輔導者和教導者。學生在課堂上,完全沒有對教師的畏懼和約束感,師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生的內心接納了教師,喜歡了教師,就會樂意參加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思維活躍,個性得到發(fā)展。
3)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益。
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將終身受益,能夠事半功倍,而且科學方法還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F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教師的學法指導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活動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學法,且“會學”。
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多么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識向學生傳授,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展示他們獨特的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凸顯他們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參與,最終推動歷史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躍起來。
1)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3)以教科書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
(4)以教師的語言為主要講述方法,具體的史實要講得生動,抽象的概念要深入淺出,理論分析要深刻。
對教師的語言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準確,即指確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杜絕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模棱兩可的表述。
二要精練,即用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語言精練有助于擴大課堂知識量和信息量,精當地刻畫出知識間的本質聯系。
三要通俗,即教師的語言要適合學生的水平和興趣,不能晦澀艱深,導致學生無法理
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
四要藝術,即教師在尊重客觀歷史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作教學語言,構建意境,啟人心智,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在講授過程中必須精神飽滿,充滿活力和生氣,語言表達快速而有節(jié)奏。
(5)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啟發(fā)和調動學生接受信息。
.概念:
所謂小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美國的教育家斯萊文提出:“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內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
實質就是以小組為組織形式,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討論的過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過交流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后經過討論達成集體共識;討論的過程又重在合作,通過小組學習,彌補個體在思維、精力、時間和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變“勢單力薄”為“人多智廣”。
.使用小組討論法應堅持的原則
1)有效組合,組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杰羅姆·布魯納曾在小組規(guī)模研究的總結中建議,5~6人是小組討論的理想數字。小組一般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各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討論小組構成上,要注意層次搭配、性別協(xié)調,還有性格互補。并且要推選出小組組長,組長要在學習熱情、凝聚力、策略、計劃等方面都能發(fā)揮積極影響,并且善于組織,成為本組的核心。推選出組長后,由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和職責。當然這個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不同的課業(yè)內容進行調整。
(2)精心設題,注重課前調查和探究
小組討論法教學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展開的,表明討論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所以討論題的設計是影響討論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討論法成功實施的前提。
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有爭論性的問題(最好教科書上沒有現成答案)。所提問題要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有一定的綜合性(設疑),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師還可提供一些和教學相關的參考書目,以便學生課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好課前的知識準備。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學生在討論時才能有話可說且持之有據,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否則討論只會流于形式,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3)教師變主導為指導,彰顯學生主體參與地位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也不能放任自流,應該巡回在各個小組之間,擔負起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隨時提供必要的點撥和疏導,要善于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能抓住學生討論的轉折點,將討論引向深入。
三)情境教學法—— 讓歷史復活起來
1.概念:
是通過對歷史情境的再造、復現、模擬等方式,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真實,調動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能力,并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2.情境教學模式的流程
1)制定目標,師生準備;
(2)創(chuàng)設情境,具體展示;
(3)深入情境,情感體驗;
(4)分析理解,共同探究;
(5)歸納評論,總結轉化。
3.情境的內容來源與呈現方式
時政材料、經典論述、數據資料、鄉(xiāng)土資料、影視資料等等。
口頭表述、朗誦渲染、展廳展示、圖文展示、現場報道、角色模擬等等。
4.使用情境教學法應堅持的原則
(1)針對性:從《歷史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要求和重點、
難點出發(fā),圍繞教學主題構建情境。
(2)生活性: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
(3)真實性:真實性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底線,即使是虛擬
情境也要符合大的歷史背景。
(4)挑戰(zhàn)性:情境設計要有思維含量,能激發(fā)思考興趣。要
善于從貌似常規(guī)的歷史現象中發(fā)掘深層含義,提
煉出發(fā)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
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學生
的歷史思維能力。
(5)適度性: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要精選和適量,不能濫用
歷史情境,否則會讓學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四、角色扮演法—— 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
概念: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扮演歷史人物,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體驗先民們的生活與情感,感知豐富多彩的歷史畫面。
使用角色扮演法應堅持的原則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即尊重史實。劇本的設計可 以做一些想象和虛構,但不能違背歷史的本質真實,不能出現戲說歷史的娛樂化做法。
(2)恰當處理虛與實的關系。
著名歷史事件的大綱節(jié)目一般不能虛構;歷史上實際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虛構,當他們成為劇中主角時更應慎重;歷史的順序不能顛倒,特定的時代面目、歷史氣氛、社會環(huán)境須力求真實;劇中純屬虛構部分的內容,也要盡可能符合歷史的事實;對于劇中非虛構的部分,不要對其中有歷史價值的部分做任意更動。
五、課堂辯論法——沒有硝煙的對壘
初中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往往不會人云亦云,對許多問題都有屬于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會出乎教師的預料。通過課堂辯論的方式學習歷史知識,一方面能更加全面展示他們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能在辯論中獲取成就感,并不斷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辯論教學法應堅持的原則
第一、辯題的選擇要符合教學主題,具有思辨性。
第二、在辯論開始前,教師應提供資料,適當點撥和啟發(fā)指導,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但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
第三、辯論時切忌走過場,要有辯論規(guī)則,這樣學生才能認真對待。
第四、辯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是落實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對正反兩方同學的表現,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客觀而且具有知識延伸性的評價。
麥哲倫是一位具有典型性、值得研究的歷史人物。對于這位“半是天使半是野獸”式的人物,似不宜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全面、正確地評價麥哲倫,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按其歷史本來面目,從分析他所處的特定歷史條件入手,抓住他一生活動的主流和典型事例,實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和研究,作出公正的評價。